萬年,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享有「中國貢米之鄉」美譽, 因境內盛產「萬年貢米」,並獲中國馳名商標而聲名鵲起。
金秋十月,稻花飄香。走近靜臥在江西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的這方熱土,探尋作為生命源頭之「水」給萬年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受萬年人民與稻穀文化密不可分的生活品質。
據《萬年縣誌》記載:萬年貢米,明初即被明太祖朱元璋傳旨「代代耕作,歲歲納貢」,已獲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省級地理標誌產品和7個「綠標」,萬年貢米獲中國馳名商標。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定居勞作、繁衍生息,境內大源仙人洞、吊桶環古文化遺址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和陶器發祥地之一。通過中美聯合考古發掘,發現了距今12000—14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矽石遺存,把世界稻作起源向前推移了5000—7000年;出土了距今17000年的夾砂圜底陶罐,被譽為世界「第一陶」,現珍藏在國家博物館第一館第一展。「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批准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試點。
萬年,因稻之淵源而得名;稻,因水之豐潤而茂盛。在縣城東郊,有一處大型水庫,名叫「大港橋水庫」,是萬年唯一最大的供水源地。位於萬年縣裴梅鎮南巖村大港橋,大港水源出葛茅塢,匯龍港,程源,豐塢等地四十餘平方裡的諸山溪之水,流至南巖村前半裡許處,與來自下路源的小港水匯合,涓涓細流,乃至大港,故此命名為「大港橋水庫」。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資源。然而,如果水土保護不好,就會流失、枯竭,反之又會泛濫,成為災害,對此萬年人是有深刻體會的。歷史上的水患曾給萬年人帶來過傷痛和苦難。解放前,由於水利工程不完善、水土保護不到位,農田經常因水患而顆粒無收。解放後,地方政府多次拆巨資、引技術、舉民力,投入水利工程建設。
1964年9月,為徹底解除縣東部數萬畝農田乾旱威脅,繼餘源水庫建成之後,於大港上二十幾米處十崗山與官壁山之間,興建一座長654米,高24米,基寬120米,頂寬8米的大壩,攔截大港之水。全部工程於1966年3月底竣工。累計完成土石方92萬立方,輸水涵管107米,東西乾渠108華裡,以及渠系配套建築物渡槽16座、公路橋6座、倒虹管1座、小涵閘134座、便橋80座等,土石方193萬餘方。水面3000畝,水汊伸及龍港、前后豐塢。搬遷貓兒山、油榨仂、美貝、範家、聶家等9村,為萬年目前最大的水庫。為加強大壩、渠道管理和維護,做到合理用水,發展農、林、牧、漁多種經營,1966年4月,萬年縣大港橋水庫工程管理局成立。
如今,乘上陳營至東源公共汽車,行至珠溪村時,數裡之外,即可望見雄偉的大港橋水庫大壩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壩外坡鑲嵌著「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八個銀光閃閃的大字。登上壩頂南望,群山起伏,遠接雲際,碧水盈盈,波光粼粼;北望壩外村莊棋布,溝渠縱橫,流水歡暢,稻麥顠香。東西兩條乾渠沿珠溪河兩岸,繞山跨谷,曲折前行,把清清的流水送進長達數十裡外的農田,使那些畝產二、三百斤的易旱瘦田,一季變兩季,畝產千斤,糧食產量翻三番。沿線鄉鎮依託豐厚的水資源,全力推進科學種田,淘汰低產劣質稻種,更換優質上乘品種,打造出享譽世界的優質萬年貢米品牌。昔日大港橋一到冬季,河水枯竭,土地荒涼,今日大港橋一到冬季,正是漁業豐收季節,年產鮮魚六、七萬斤,從各地來買鮮魚的人群絡繹不絕。
我沿岸而行,隨手從田裡拔起一把稻穗,使勁一搓,珍珠似的米粒圓潤、飽滿、晶瑩,臉上寫滿幸福的農民朋友高興地告訴我:「今年的稻穗又長又大,猶如狗尾巴那樣粗壯」。我彎腰細看稻穗上一粒粒飽滿的穀子全部裂開了小嘴,不禁憶記小時候每年開春,家人都會搬來一張小凳,坐在太陽下將從集體穀場上分運回來的稻草,一把把扒開尋找一個個躺臥在稻草中的谷穗,一把把將它抹下來作為家庭生活補貼。眼下這凝結著農民智慧和汗水粒大飽滿的稻穀不正是豐沛水資源所帶來的結晶嗎?
美麗丰韻的大港橋水庫,不僅滋潤了一方水土,還養育了這裡的四十萬人民。您所蘊含的就像一位母親的乳汁,是您的默默奉獻和精心哺育,才使40萬萬年人民步入豐衣足食的小康徵程;是您的博大精深和無疆大愛,才讓萬年這座城市橫亙在廣袤富饒的西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