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

2020-12-15 無名隱士山裡

萬年,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享有「中國貢米之鄉」美譽, 因境內盛產「萬年貢米」,並獲中國馳名商標而聲名鵲起。

金秋十月,稻花飄香。走近靜臥在江西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的這方熱土,探尋作為生命源頭之「水」給萬年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感受萬年人民與稻穀文化密不可分的生活品質。

據《萬年縣誌》記載:萬年貢米,明初即被明太祖朱元璋傳旨「代代耕作,歲歲納貢」,已獲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省級地理標誌產品和7個「綠標」,萬年貢米獲中國馳名商標。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定居勞作、繁衍生息,境內大源仙人洞、吊桶環古文化遺址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和陶器發祥地之一。通過中美聯合考古發掘,發現了距今12000—14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矽石遺存,把世界稻作起源向前推移了5000—7000年;出土了距今17000年的夾砂圜底陶罐,被譽為世界「第一陶」,現珍藏在國家博物館第一館第一展。「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批准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試點。

萬年,因稻之淵源而得名;稻,因水之豐潤而茂盛。在縣城東郊,有一處大型水庫,名叫「大港橋水庫」,是萬年唯一最大的供水源地。位於萬年縣裴梅鎮南巖村大港橋,大港水源出葛茅塢,匯龍港,程源,豐塢等地四十餘平方裡的諸山溪之水,流至南巖村前半裡許處,與來自下路源的小港水匯合,涓涓細流,乃至大港,故此命名為「大港橋水庫」。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資源。然而,如果水土保護不好,就會流失、枯竭,反之又會泛濫,成為災害,對此萬年人是有深刻體會的。歷史上的水患曾給萬年人帶來過傷痛和苦難。解放前,由於水利工程不完善、水土保護不到位,農田經常因水患而顆粒無收。解放後,地方政府多次拆巨資、引技術、舉民力,投入水利工程建設。

1964年9月,為徹底解除縣東部數萬畝農田乾旱威脅,繼餘源水庫建成之後,於大港上二十幾米處十崗山與官壁山之間,興建一座長654米,高24米,基寬120米,頂寬8米的大壩,攔截大港之水。全部工程於1966年3月底竣工。累計完成土石方92萬立方,輸水涵管107米,東西乾渠108華裡,以及渠系配套建築物渡槽16座、公路橋6座、倒虹管1座、小涵閘134座、便橋80座等,土石方193萬餘方。水面3000畝,水汊伸及龍港、前后豐塢。搬遷貓兒山、油榨仂、美貝、範家、聶家等9村,為萬年目前最大的水庫。為加強大壩、渠道管理和維護,做到合理用水,發展農、林、牧、漁多種經營,1966年4月,萬年縣大港橋水庫工程管理局成立。

如今,乘上陳營至東源公共汽車,行至珠溪村時,數裡之外,即可望見雄偉的大港橋水庫大壩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壩外坡鑲嵌著「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八個銀光閃閃的大字。登上壩頂南望,群山起伏,遠接雲際,碧水盈盈,波光粼粼;北望壩外村莊棋布,溝渠縱橫,流水歡暢,稻麥顠香。東西兩條乾渠沿珠溪河兩岸,繞山跨谷,曲折前行,把清清的流水送進長達數十裡外的農田,使那些畝產二、三百斤的易旱瘦田,一季變兩季,畝產千斤,糧食產量翻三番。沿線鄉鎮依託豐厚的水資源,全力推進科學種田,淘汰低產劣質稻種,更換優質上乘品種,打造出享譽世界的優質萬年貢米品牌。昔日大港橋一到冬季,河水枯竭,土地荒涼,今日大港橋一到冬季,正是漁業豐收季節,年產鮮魚六、七萬斤,從各地來買鮮魚的人群絡繹不絕。

我沿岸而行,隨手從田裡拔起一把稻穗,使勁一搓,珍珠似的米粒圓潤、飽滿、晶瑩,臉上寫滿幸福的農民朋友高興地告訴我:「今年的稻穗又長又大,猶如狗尾巴那樣粗壯」。我彎腰細看稻穗上一粒粒飽滿的穀子全部裂開了小嘴,不禁憶記小時候每年開春,家人都會搬來一張小凳,坐在太陽下將從集體穀場上分運回來的稻草,一把把扒開尋找一個個躺臥在稻草中的谷穗,一把把將它抹下來作為家庭生活補貼。眼下這凝結著農民智慧和汗水粒大飽滿的稻穀不正是豐沛水資源所帶來的結晶嗎?

美麗丰韻的大港橋水庫,不僅滋潤了一方水土,還養育了這裡的四十萬人民。您所蘊含的就像一位母親的乳汁,是您的默默奉獻和精心哺育,才使40萬萬年人民步入豐衣足食的小康徵程;是您的博大精深和無疆大愛,才讓萬年這座城市橫亙在廣袤富饒的西南大地。

相關焦點

  • 在萬年,感受綿長的稻作文化
    這裡的稻作文化源遠流長,如今,走進萬年,在仙人洞、吊桶環遺址處,可以了解遠古時代先人們生活的環境及萬年考古發掘的歷史;在縣城裡,世界稻作文化牆、正在修建的稻作文化公園等讓人們在稻作文化的浸潤中讀懂萬年。 源遠流長的稻作起源 在距萬年縣城12公裡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腳,狹長的仙人洞是新舊石器時期萬年先民生活居住的場所。
  • 江西有個縣,文明始於萬年前,是世界稻作文化的發源地
    說起「萬年」兩個字,很多人可能會想到萬年青、萬年曆,很少將其與地名聯繫起來。可能有些人精通歷史,知道唐朝時期的長安城,作為國都,以朱雀大街為界,東側由「萬年縣」管轄,西側由「長安縣」治理,寓意長安萬年。然而在江西東北部有一個萬年縣,雖建縣只有500年,但在一萬多年前,在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開始種植水稻了。
  • 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中國最美地下河—神農宮,竟藏著神農糧倉
    聽友人說,江西萬年神農宮風景區由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包括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仙人洞、吊桶環遺址、仙人洞吊桶環遺址陳列館等);中國最美的地下河——神農宮;中國首家原生態洞穴探險三部分組成。來到洞口,山腳下,簡陋的像剛開鑿隧洞,難道這兒別有洞天?
  • 上山文化 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以浦江上山遺址為命名地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上山文化萬年水稻起源、發展的證據,是對世界農業起源認識的一次重要修訂。」11月14日,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專家組得出這一結論。
  • 《新華每日電訊》:「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新華每日電訊》12月4日長篇刊發《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一文。浦江發布在此全文轉發。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 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它就是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布在錢塘江上遊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這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說,上山先民在約一萬年前就開始栽培水稻,這不僅對中華文明,而且對世界文明貢獻巨大。
  • 走進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上山遺址發現了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此後在浙中地區又相繼發現上山文化遺址18處,其中有距今約9000年的彩陶和環壕遺蹟等。 日前,由中國考古學會等單位主辦的上山遺址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浦江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們認為,上山文化遺址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
  • 萬年稻作文化資源為發展注入新動能
    連續三年作為全國、全省分會場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稻作文化主題公園、天下第一陶博物館先後建成投入使用,稻作文化融入城市肌理;本土品牌「萬年貢」評估價值超70億元,益海嘉裡、山東魯花等企業有關項目紛紛落戶……當前,萬年縣多個稻作文化項目有序推進,助推稻作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 世界稻作文化源頭是中國上山文化
    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一粒已炭化的「萬年米」,是約1萬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這裡起源的實物見證。上山遺址發現於2000年,距今已有11400-8600年。2006年,它所代表的這支新石器文化正式得名「上山文化」。20年來,相關考古持續深入。
  • 央視開講|萬年上山走進《尋根中華文明》考古公開課
    上周三,央視科教頻道播出的《考古公開課》,讓所有關心上山文化的人都神情為之一震。這個重要的發現,是中華文明5000年的重要證據在這期主題為《尋根中華文明》的考古公開課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首先開講浦江萬年上山:「民以食為天。文明出現的基礎,就是農業的出現。
  • 專家確認:約1萬年前的中國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源頭
    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考古遺址公園,一粒已炭化的「萬年米」,是約1萬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這裡起源的實物見證。 上山遺址發現於2000年,距今已有11400-8600年。2006年,它所代表的這支新石器文化正式得名「上山文化」。20年來,相關考古持續深入。
  • 萬年歷史悠久的稻作文化受到日本媒體關注
    萬年縣悠久的稻作文化受到日本關注。近日,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日本NHK《中國的稻穀文化》攝製組已在該縣完成採點工作,下月將正式開始拍攝。日本NHK是世界知名的廣播電視機構。《中國的稻穀文化》攝製組主要到我國3個省採訪,而萬年縣是他們採訪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 五大文明發源地古中國
    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文明古發源地有五個。[1]古埃及古埃及——發源地: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孕育整個非洲文明。[1]古印度古印度——發源地: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孕育整個南亞文明。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築、文學、戲劇、雕塑 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 走進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原標題:走進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2000年秋,在浙江省浦江縣渠南村一處耕地裡,考古工作者發現灰坑、夾炭陶片等遺跡、遺物,上山遺址由此揭開了神秘面紗。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深入,上山遺址發現了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遺存,此後在浙中地區又相繼發現上山文化遺址18處,其中有距今約9000年的彩陶和環壕遺跡等。
  • 中國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古國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根據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沙苑文化,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說明我國的原始公社已逐漸解體,生產力的發展促成了階級和貧富分化。這一階段,後來產生出不少神話故事,如盤古的傳說、三皇五帝的傳說等。
  • 河南地區人傑地靈,當地擁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洛邑古城,等你前來
    這個秋季最美的古城在哪裡?相信很多人會說西安古城。的確,西安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西安地區不僅人傑地靈,而且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建築居多,而且這裡的當地美食特色小吃也是多種多樣。可以說是吃貨們的天堂,旅遊愛好者的歸宿。除了西安的古城,還有哪裡好玩呢?
  • 河南歷史文化悠久,唐朝皇宮和太極拳發源地都在河南
    多朝古都—河南河南是中原地區,也是以前兵家必爭之地,是多朝古都,所以河南有很多歷史遺蹟。介紹一下唐朝,唐朝的歷史在我國也是比較強盛,所以唐朝是很多人心之所向的朝代,唐朝很多歷史都跟洛陽和西安這兩個城市有關。
  • 龐貝古城是義大利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古羅馬的一大驕傲!
    龐貝古城是義大利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古羅馬的一大驕做,坐落於義大利西南角的那不勒斯海灣。世界上很少有地方會像那不勒斯海灣這樣擁有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這裡享有充沛沛的水資源,有富含礦物質的火山灰,有義大利半島上最肥沃的土地,一年內可以有兩季或兩季以上的收成。這裡的氣候溫和,冬季短暫,春秋漫長,夏季由於海風的緣故不炎熱。
  • 克羅埃西亞文明古城,3000年文化歷久彌新,城市堪稱「歷史書」
    東南歐的小國克羅埃西亞,近年來逐漸成為了全球知名的旅遊度假勝地,它地處地中海的亞得裡亞海沿岸,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建築遺產,綠意盎然的森林、清澈如詩的瀑布、蔚藍悠閒的海岸線,更是無限迷人。
  • 西方文明發源地希臘的首都——衛城雅典,來感受這美麗古城吧!
    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它古老到可以將歷史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它悠久得經歷裡三次大起大落,從曾經的輝煌到如今的祥和,在看似沒落的光暈下蘊含著永久不變的古老文化。它就是西方文明發源地希臘的首都——衛城雅典,又名茉莉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