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養生,顧護陽氣是重點

2020-12-20 瀟湘晨報

小雪是入冬後的第二個節氣,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陰氣旺盛陽氣隱伏;二候天氣上升,萬物失去生機;三候閉塞而成冬,萬物氣息飄移幾乎停止,由此可見,「小雪」預示著冬天真的到了。

天人相應,小雪節氣也是人體陽氣隱伏、陰氣旺盛的時候,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中醫師王省說,此時最重要的是顧護陽氣,做到以下幾個方面,方能使陽生陰長,陰陽互生,平安入冬。

適當補充溫陽散寒,固腎益精的食物

《本草綱目》記載,羊肉能補中益氣、開胃健力。羊肉性熱,冬天人們陽氣內斂,正好可以借羊肉補足,有效改善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牛肉是溫熱的,富含蛋白質、胺基酸,能有效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適用於病後調養,體黃不足,筋骨虛弱,慢性貧血者。此外,蘿蔔在冬天也必不可少,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蘿蔔有很強的行氣功能,營養豐富、清解積熱,蘿蔔湯是冬季養生保健首選,可與排骨、牛尾等同煮,煮湯時不妨多放點大蔥,既能去腥提香,還能通陽。

適時起居,調節心情,勿擾乎陽

冬天的起居應該是「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晚上要早睡,不要耗散陽氣;早上要等太陽出來,驅散地面寒冷後再起床,防止寒邪傷陽氣。我國傳統醫學理論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的狀態,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同時,秋冬交替也是抑鬱症容易復發的時候,應注意調節心態,多曬太陽、多聽音樂,保持樂觀的心境,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此外,每天早晚搓腳心:用手按壓湧泉穴,使腳心發熱,建議早晚搓腳心1次,左右腳各按100次。長期堅持可達到養護腎臟的目的。

加強自我保健,防治常見病症

「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每天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晚上9點,一次按30下。按的時候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感,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冬季是一年中進補的最好季節,有道是"三九補一冬,來年少病痛",冬令進補更以膏方最佳。膏方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廣泛使用於內、外、婦、兒、傷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後體虛者。有補虛扶弱、抗衰延年、糾正亞健康狀態及防病治病的作用。

通訊員 羅鑫 殷舒月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碧瑩

校對 王菲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節氣微科普丨小雪養生:顧護陽氣,散寒進補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孫駿 通訊員 羅鑫 殷舒月)11月22日是小雪,小雪是入冬後的第二個節氣。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陰氣旺盛陽氣隱伏;二候天氣上升,萬物失去生機;三候閉塞而成冬,萬物氣息飄移幾乎停止。由此可見,「小雪」預示著冬天真的到了。
  • 節氣養生丨小雪養生的重點就是:藏——藏好腎中的精氣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一個字總結小雪養生的重點就是:藏——藏好腎中的精氣!二、起居養生1.早睡晚起:《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說人們要適當早睡,同時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時間允許的話,最好等太陽升起,陽氣生發時再起床,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 處暑養生顧護陽氣 告訴你處暑養生的衣食住行
    資料圖。「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  2.睡覺夜寢注意: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  3.室內環境注意: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蕩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溼濁之氣。
  • 小雪養生要點
    雨凝先為霰,霰成微粒,霰為霏,飛揚瀰漫為小雪。「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      這個節氣標誌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低溫氣候。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黃帝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
  • 小雪節氣應護陽,此時養生有「3招」
    小雪是入冬後的第二個節氣,預示著冬天真的到來了。天人相應,小雪節氣也是人體陽氣隱伏、陰氣旺盛的時候,此時最重要的是顧護陽氣,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可使陽生陰長,陰陽互生,平安入冬。適當進補進入小雪節氣後,可以適當在日常飲食中補充一些溫陽散寒、固腎益精的食物。《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性熱,能補中益氣、開胃健力。冬天人們陽氣內斂,正好可以借羊肉的熱性,有效改善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的情況。蘿蔔在冬天也必不可少,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 陽氣始生,顧護好腎精,助來年陽氣生發
    這說明冬至之時是自然界中陰陽轉換的時刻,冬至過後,日間會逐漸變長,自冬至日起陽氣漸漸回升,天地間陽氣開始興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 在臨床上,陽氣逐漸恢復,有一些慢性病,甚至是疑難雜病,從冬至開始,身體自行恢復,不需要服藥。這個用從陰陽消長的角度來理解也不難,素體陽虛的患者因得到天地復生之陽氣的資助,病情有所恢復、好轉。
  • 小雪養生—一清一防一補一灸
    天寒地凍,要保護自己的陽氣不受損傷。早睡晚起,隨太陽出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溫暖的地方去,避開寒冷,不要把皮膚裸露於外,損傷陽氣。這就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氣的道理,若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傷腎氣,到來年春季就要得痿厥一類的疾病,以致供給春天生發之氣的力量就少了。因此,小雪養生重點為補腎,藏精。
  • 今日小雪|節氣養生要點
    節氣|養生諺語云:節到小雪天下雪。入冬時節,天氣寒冷,人們的養生適宜和飲食起居各方面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小雪節氣養生尤其要注意~1、起居養生小雪時節,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空氣的溼潤對於呼吸系統的疾病會有所改善。但雪後會出現降溫天氣,所以要做好禦寒保暖,防止感冒的發生。
  • 小雪養生
    小雪2019年11月22日 22:58:48陰曆日期:十月(小) 廿六 星期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這個時期天氣逐漸變冷,黃河中下遊平均初雪期基本與小雪節令一致。雖然開始下雪,一般雪量較小,並且夜凍晝化。
  • 今日小雪,養生須知
    可見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建立正常睡眠規律是人體順應晝夜節律,養生延年的重要措施。小雪節氣,葉落草枯。此時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我們能夠掌握一些養生小技巧,給身體注入一些能量,秉著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加強禦寒保暖,減少精氣神的消耗,早睡晚起,適當進補,多曬太陽,保持情緒愉悅,強身健體就指日可待了。
  • 雨水時,顧護脾胃很重要
    春季肝氣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養生不當容易損傷脾臟。雨水節氣後,寒溼之邪最易困著脾臟,雨水前後應當著重養護脾臟。  雨水期間天氣變化不定, 因此仍要注意「春捂」。原則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點在於背、腹、足底,腹部保暖有助於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防止寒邪傷害脾胃陽氣。
  • 小雪養生,先養「陽」
    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天氣上升"是說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天氣的寒冷,萬物的氣息飄移和游離幾乎停止,轉入嚴寒的冬天。南京有諺語:「小雪醃菜,大雪醃肉。」
  • 小雪陽氣漸衰微,進補吃好有三方
    小雪節氣物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2020年的小雪在11月22日。《群芳譜》曰:「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意為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改為雪,但此時由於地溫尚為寒透,雪量不大,故名「小雪」。當然此時上海地區沒有雪,正處於深秋末尾,天氣繼續由寒涼轉向寒冷,凜冬將臨;大雪節氣正式入冬,凜冬降臨。
  • 迎冬小雪至,小雪節氣宜養生
    「迎冬小雪至,應節晚紅藏「。今日小雪,是入冬以來的第二個節氣。此時,我國黃河以北已經開始披上銀裝,雪後溫度會持續降低;南方雖未降雪,但溫度也將一路走低。小雪扣開了「嚴寒的大門「,寒溼淅瀝,陰盛陽衰,萬物皆以閉藏蓄養生命活力,而我們又該如何禦寒保暖、防病養生呢?
  • 小雪節氣這樣養生 健康過一冬!
    小雪節氣這樣養生 健康過一冬!想在寒冬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小雪養生至關重要。小易及時為您送上小雪節氣養生攻略,陪您溫暖過冬。多曬太陽防抑鬱01冬天天氣陰冷晦暗光照較少,容易引發或加重抑鬱症,所以應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多曬太陽,多聽音樂。
  • 小雪養生,講究這兩個字!(值得收藏)
    雨凝先為霰,霰成微粒,霰為霏,飛揚瀰漫為小雪。寒冷遇初雪,養生防病氣。小雪之後,養生應以「養藏」為原則,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小雪節氣有三候 - 一候虹藏不見。古人認為,天虹出現是因為天地間陰陽之氣交泰之故,而此時陰氣旺盛陽氣隱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見」。
  • 【健康養生】小雪養生正當時,冬日滋補秘訣都在這裡
    11月22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之小雪,如曆書記載:「鬥指己,斯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此時,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雖然此時南方地區相對仍較暖和,但也有寒意涼風徐徐相送,日夜溫差一般在10℃以上。
  • 小雪節氣關鍵在於養神氣,養生記住七句「口訣」!
    從小雪節氣開始,氣候變寒冷,會影響心腦血管,造成血壓波動等。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即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風寒,所以一定要戴帽子,注意防寒、保護陽氣。mark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常曬太陽能助發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在冬季大自然處於「陰盛陽衰」狀態,而人應乎自然也不例外。
  • 小雪時節灸一灸,勝喝十全大補湯!
    此外,一般的小雪節氣裡,天氣陰冷晦暗光照較少,此時容易引發或加重抑鬱症,人體容易出現失眠、煩躁、悲觀等不良情緒。保持形神合一的健康狀態是小雪節氣的養生要點。小雪養腎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肝、 心、脾、肺、腎,分別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五行相對應的自然季節是春、夏、長夏、秋、冬。因此不同的季節所需要重點保養的臟腑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四季養生的原則是: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季則應當以保養腎臟為主。
  • 養生|小雪節氣,中醫開出「大補」良方,排第一的竟是……有點扎心了
    自小雪節氣開始,在中國廣大地區東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前幾日就有北方下雪而南方依舊高溫的狀況,正是小雪時節的典型風景。中醫理論稱,此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