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軍山 文/圖
春天的澄邁美榔村景色宜人,而村邊茂密的榕樹與檳榔交織,三角梅迎風怒放;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三三兩兩的村民老人,坐在榕樹下的石板凳上拉家常。村頭的泉水湖裡鵝鴨嬉戲,不時歡快地叫上兩三聲,向遊客彰顯戲水的歡快。而在村中姐妹泉的旁邊,泉水萬年長青,潺潺流過有著千年難解之謎的「美榔雙塔」腳下,最終又匯入村中的最大泉水塘中,一級又一級地灌溉著周邊的良田。
瓊北古村落有一種特別的厚重與滄桑感,與海南其他地區村莊不同,人置身於一色灰黑的火山巖中,仿佛時空錯亂與倒流,腦海認知明明是現代,視覺的逼迫卻讓人感覺回到了久遠的過去。佇立在「國家級保護文物」的美榔雙塔邊,陣陣和煦的春風拂過,吹皺塔邊一池清泉;入耳陣陣悅耳的風鈴聲,有若縹緲的梵音,在絲絲低吟,訴說著「千年的神秘」,也深深融入村中一草一木中,萬千的思緒都化為「漫天的蓮花」……
800多年前,建於南宋末年的雙塔以其塔型優美、小巧、完整、雕工精湛與神秘名聞於世。故老相傳,雙塔是紀念一對村中禮佛的姐妹,當地人又稱之為「姐妹塔」和「佛塔」。然而更多真相卻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其背後的謎團雲遮霧罩、眾說紛紜,一直難有公論;而裹攜著傳說與神秘感讓雙塔愈發名揚四海,進一步促進了美榔村的旅遊發展。
有資料記載,自古以來,海南共有大大小小古塔近50餘座,現今保存下來只有20餘座。而美榔雙塔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石築仿木結構,是海南古塔建築史上的巔峰之作。美榔雙塔分為姐塔與妹塔,姐塔地處南面,兩者相距20餘米,建築材料全部取材自瓊北火山巖幹壘而成;雙塔由塔基、地宮、塔身和寶剎等組成。《正德瓊臺志》對建塔人的身份與動機敘述極簡,稱雙塔是一生事佛的澄邁縣鄉人陳道敘出資興建,傳聞其有兩女,長女仙照嫁人,次女善長終身未嫁,後入輯瑞庵修行。
而妹塔傳聞是紀念妹妹善長的,是方形七層佛塔構造,暗喻「七級浮屠」。有佛教人士考證,稱此塔或為「唐密藥師佛傳承塔」。
妹塔通高12.6米,佔地約14平方米。臺階坐東朝西,正面一層塔身內共有如來佛、釋迦牟尼兩座佛像。塔座為陽刻,有各種菩薩坐騎(神獸)和十二藥師神將及蓮花瓣紋,雖歷經800多年的風雨與侵襲,但佛像依舊傳神,栩栩如生。雕工似粗實則精湛無比,有若水墨國畫大師作畫,只寥寥數筆,便能將人與獸的體態與神態準確勾勒出來。尤其是妹塔中的每一個佛雕都是無價的火山巖藝術瑰寶。兩座塔的建築風格近似,都為石質木結構形式建造,每一層塔都有十餘根雕刻精緻的石柱支撐,石柱頂端通過鬥拱方式進行榫卯加固;開創海南石材木結構塔的建築「藝術與實用」的先河。但雙塔中供奉的人物與形象,及一些塔室等細節又有很大的不同。
而姐塔傳聞是紀念姐姐靈照的塔,塔身石築仿木結構,所有塔層均有鬥拱石柱。通高13.6米,佔地約14平方米;為六角六層構造,暗喻「六道輪迴」。一層的塔基正中刻有龍紋,六角的飛簷上刻有獸首,塔座正面供奉的是身穿宋朝服飾的文官、武將和土兵等雕像。塔身中的雕像人物傳神,讓姐塔看起來更像是一座「官塔」。有考證稱,這是暗示「唐密」佛法在當時朝廷上層中暗中傳承。據歷史記載,唐密是佛教密宗傳入中國後,在隋朝與唐朝前期發展壯大,而唐朝末年,當時的朝廷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史稱「會昌法難」。唐密自那時起便轉入地下傳承,也有資料稱,唐朝末年唐密已失傳。
美榔雙塔展現了古代海南火山巖石材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之一,對研究海南早期巖石建築和佛教文化在海南地區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雙塔的出現從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古代瓊北地區民間火山巖雕刻與建築的技藝的提高。而毗鄰雙塔的南軒村,在400多年後又出現了南軒照壁、封平約亭等精美的火山巖文物,或多或少都受到美榔雙塔等高超的建築藝術與形式的影響與薰陶。
雙塔最突出的經典建造技法就是「大量運用了石材鬥拱」,這種將木結構中常見的「鬥拱技術」充分地運用到石材雙塔中,在所有現存的海南古代火山巖建築中,是唯一的一家。讓其建築風格顯得特別驚豔,式樣不但美觀,也有效地加固與承重。部分鬥拱創造性地採用了巖石榫卯方式承重。
美榔雙塔中還涵有政治、宗教、風水八卦等複雜內容。由此可推斷,當時主建和設計美榔雙塔的技師或監工中,必須有精通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及佛釋道三教一體的石雕建築師與設計師,同時也有對易理、儒釋道等學識於一體的國學大儒深度參與其中,才能建造出雙塔、護塔石獅等神韻十足的藝術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