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7 08:48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黃君君 實習生 邱子緣 陳舟帆
酷暑難熬,一杯伏茶,清涼了瑞安人的夏天,也為這座愛心之城更添溫暖。
伏茶,顧名思義就是三伏天喝的茶。瑞安人在三伏天裡出門,最喜的便是遇見伏茶點,喝上一杯伏茶,既消暑又解渴。
每一個伏茶點背後,皆有相似的故事:義務燒茶人堅持數年,凌晨兩三時起床燒茶,早的四時,晚的六時開張,在炎炎夏日裡為過往行人提供清涼。三伏天的黎明,燒茶人最懂。
燒茶人的愛心也感染著喝茶人。50元、100元、800元……每年伏茶點開張期間,不少愛心人士自願捐資支持伏茶點運行,伏茶點的一張張紅紙記錄著他們的善行。
每一個伏茶點,都有令人感動和難忘的故事。且跟隨記者的腳步,去伏茶點聽一聽這些故事。
玉海街道小馬道伏茶點:
燒茶人一代接一代
說起瑞安最為有名的伏茶點,小馬道茶亭當是其中之一。曾經這裡輝煌過,不遠處的飛雲渡帶來了絡繹不絕的人氣。如今隨著時光變遷,車水馬龍不再,來往的多是左鄰右舍,倒多了份老城的人情味。
「轟轟轟……」採訪這天,小馬道茶亭通往濱江大道的小路上攔起了警戒線,幾棟老房子正在拆除中。現場安保人員和工人時不時來茶亭喝上一杯伏茶。
「伏茶沒有了。」一名過路人打開擺放在茶亭門口桌子上的茶桶水龍頭,發現流速很慢,馬上叫了一句。坐在茶亭裡的幾位志願者一聽,趕緊出來調整了下墊在茶桶下的木板,伏茶又咕咕地流了出來。
短短半小時,茶亭又來了好幾位喝茶人。不到10時30分,一大早燒的幾桶伏茶都喝光了。「這兩年,沒有了三輪車夫,喝茶人少了。我們燒的茶也少了。」一位滿頭白髮的阿婆說,為了保證伏茶新鮮同時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他們每天燒的伏茶量約三兩桶,供應到中午時分,「下午太陽曬在茶亭門口,我們擔心伏茶會曬壞,路人喝了肚子痛。」
白髮阿婆不願意透露姓名,茶亭內的其他幾位志願者也是如此。阿婆說,茶亭內共有10來名志願者,都是附近居民,年齡在50多歲至70多歲之間。阿婆在這裡做燒茶人四五年了,經常四五點就來茶亭幫忙,直到供應結束才離開,「燒茶是件有味道的事。」
「這裡的燒茶人一代接一代,都好幾代人過去了,老一輩燒不動了,新一輩就接上來。」阿婆說。從清光緒年間開始,小馬道茶亭就為義渡百姓提供「午時茶」,民國初期開始為過路人義務燒茶。
1995年,小馬道老人集資重建小馬道茶亭,群眾開始自願捐資燒伏茶。在茶亭內有一塊紅色的捐資名單,上面寫著幾十位捐款者的姓名和捐款額。不願意留下姓名的人也不在少數。記者採訪時,一位阿婆走進茶亭,遞來100元錢,就轉身走了。據了解,她每年會專門趕到小馬道茶亭捐資。
供應地址:小馬道茶亭
供應時間:農曆六月初三開始,約50天,供應至中午時分
安陽街道進源社區個人伏茶點
堅持9年燒伏茶
一張長桌上擺放著兩個裝滿伏茶的茶桶,一旁兩柄遮陽傘高高撐起,每年夏天最為酷熱的日子一到,阿綠姨的伏茶點便開張了。在近3個月的時間裡,她會為過路的行人免費提供伏茶。這樣的生活,阿綠姨已經堅持了9年。
「阿姨,幫我灌一壺伏茶。」一位行人騎著電動車路過,將保溫壺遞給了阿綠姨。阿綠姨趕緊接過,彎腰打開了伏茶桶開關,伏茶咕咚咕咚流進了保溫壺。此時,夏天熾熱的陽光照在阿綠姨身上,她背上已汗溼一片。
阿綠姨是社區居民對她親切的稱呼,她的原名叫曹陳綠,今年69歲。「我凌晨兩點鐘就起床燒伏茶了。」阿綠姨說,每到夏天,她的生物鐘就會自覺調整至凌晨時分。
阿綠姨家的茶葉大部分是她親自上山採摘、晾曬的中草藥。「你看看,這些草藥洗得多乾淨,沒有一點泥渣。」記者發現,伏茶點掛著一塊紅色的牌子,上面記錄了枇杷葉、清明草、白烏蘭等20多種中草藥。
為了確保伏茶足量供應,阿綠姨每年要花上好幾個月時間去山上尋找、採摘中草藥。阿綠姨說,每年結束伏茶供應之後,她就開始準備下一年煮伏茶所需的中草藥了。
阿綠姨9年堅持燒伏茶,免費送伏茶,她的默默付出讓不少人感動。許多人給阿綠姨的伏茶點捐款,30元、500元、1000元……金額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燒伏茶不累的,不辛苦,錢也用的不多。」阿綠姨總是委婉地拒絕別人的好意。
深知阿綠姨脾氣的喝茶人也有自己的一招:直接將錢放在長桌上。就在前幾天,阿綠姨發現茶桶後面突然多了個茶杯,拿起一看,下面竟壓著50元錢。「問了好多人,也等了好幾天,都找不到人。」說著,阿綠姨從抽屜裡拿出一張摺疊好的50元,「真沒人認領,我就拿錢買煤球用來燒伏茶,肯定不能用在自己身上。」
供應地址:安康路330弄
供應時間:7月3日開始,每天6時多到送完為止,約三個月
安陽街道育才社區紅色驛站伏茶點
10年愛心不變
益茶亭搬新家了!新江南人家小區門口的伏茶點在設立的第十年搬到了剛打造的社區紅色驛站。雖然搬了新家,但伏茶點的愛心故事一直在延續著。
「不僅有的坐,還能喝茶解渴,真好。」近日,記者來到紅色驛站,看見一名老伯坐在長椅上端著一杯伏茶,邊喝邊休息。記者發現,紅色驛站一側擺放著一張長桌,上面有一個寫著「茯茶」的大茶桶。
雖然只放了一個茶桶,但每天供應的伏茶可不止一桶。「要是喝完了,社區志願者就會及時添上,一天得要四五桶。」育才社區工作人員說,以前伏茶點設在新江南人家小區,燒茶者是保安人員,如今社區志願者成了燒茶者,他們中有小區業委會主任,有黨員志願者,也有普通居民。
據預計,該伏茶點一個夏天約用掉200袋茶包,僅茶包成本就需3000多元。而這筆錢都來自育才社區居民、黨員和社會愛心人士的自願捐款。
「他一下子拿那麼厚的一沓現金出來,大家都驚訝了。」說起紅色驛站開業那天,萬盛佳園業委會主任、入黨積極分子徐林雪的舉動,讓社區工作人員記憶猶新。那天,徐林雪參加志願活動後,直接從包裡掏出兩千元現金說要支持伏茶點。由於金額大,育才社區工作人員跟他商量後,只接受了500元捐款,「他說明年還要繼續捐。」
前不久,伏茶點裡還發生了另一件令人感動的事情:家住在新江南人家小區的一位80多歲的阿婆喝了伏茶後,找到社區辦公點要捐款。社區工作人員看阿婆年紀大了,拒絕了她的捐款。可這位阿婆轉身來到伏茶點,將50元捐款送到志願者手上,讓其轉交。
供應地址:育才社區紅色驛站
供應時間:6月15日至9月15日,每天6時至21時
玉海街道後垟慈善茶亭伏茶點:
老人輪班燒茶守茶
後垟慈善茶亭很好找,就在後垟標誌物——大榕樹旁邊。採訪這天下午,雖然溫度高達34℃,但榕樹下很陰涼,好幾位居民坐在一起乘涼閒聊。慈善茶亭前的人流量大,喝茶者不少。據值班老人鍾兆敏說,3個月下來,得用掉3噸水。
2014年5月,在當時後垟村老協牽頭下,後垟老協茶亭開張了。「當時好幾位老協成員自願捐資,籌集啟動資金,還帶動了周邊居民捐資,一位企業家還捐助了1.8萬元。」鍾兆敏仍記得當時的情形,頭一年茶亭就用去了4.8萬元。
一旁的戈順者老人也是茶亭義工,他接過話:「當時老協組織了一幫老人登上萬松山,到萬松山茶亭參觀、學習,還學來了藥方。」這張有20多味中藥的藥方在使用一兩年後,經過專家指點,老人們刪減掉近半配方。
如今,後垟慈善茶亭共有16名義工,都是村裡老人,每天3人輪班燒茶、值班,差不多一周輪到一次。許多老人會自覺來幫忙,特別是白天,沒值班的老人經常聚在榕樹下,休閒的同時看顧茶亭。
如今茶亭的運行也是依靠村裡老人和愛心人士的出力、捐資。在茶亭一旁的牆壁上,貼著三張紅紙,上面印著近50位愛心人士(店鋪)的名字和捐款數額,還有一些匿名人士的捐款。
「凌晨2點就開始燒茶了,4點送伏茶去體育館,那裡早上鍛鍊的人多,需要喝茶。」戈順者說,除了在茶亭定點供應伏茶,老人們還會騎著三輪車送茶給有需要的人。
供應地址:後垟大榕樹邊
供應時間:7月1日至10月1日,約3個月,每天4時30分至18時許
莘塍街道中村伏茶點:
清涼之外更周到
位於莘塍街道中村的伏茶點,雖然設立不過6年,攤點也很簡陋,但其提供的貼心周到的服務得到周邊居民和過路人的好評。無論是家住在附近的本村村民,還是清晨早起去田間的農民,頂著烈日清掃路面的環衛工人,騎著電動車路過的行人都在這裡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涼意。
伏茶點是中村為老服務中心的老人們設立的,就位於民莘中路路邊顯眼位置,其上撐著一把遮陽傘,長桌上擺著3個伏茶桶、1個開水桶和1個消毒桶。
「這些伏茶桶是專門定製的,比一般的茶桶大很多。」中村為老服務中心主任蔡碎芳說,為了讓更多人喝到伏茶,中村在伏茶點設立之初就定製了大茶桶。另外,考慮到有些人不喜歡伏茶,他們還專門在伏茶點上擺了一個開水桶。
令人意外的是,喝開水的人不少,一天得用掉兩三桶水。記者發現,開水桶上用繩子栓著一塊小板,一旦開水用完,當日值班老人就會插電燒水,並將小板背面「未開」字樣朝上。「伏茶喝不慣,開水最合適。現在天熱,水喝得多,在路上就能灌上滿滿一大杯水。」一位環衛工人說。
考慮到不同人群的使用習慣,伏茶點還準備了兩種杯子。「不鏽鋼杯可以循環使用,但有些人覺得一次性塑料杯更衛生。」蔡碎芳說。此外,桌子上放著一袋綠茶,這也是給不同口味的路人準備的。
「又收到一筆捐款。」當天輪守伏茶點的張餘芳將路人捐贈的現金遞到蔡碎芳手上。蔡碎芳問過名字後,拿出筆寫在貼在牆壁上的紅紙上。紅紙上已經寫了不少人的名字,捐款數額從50元到800元不等。每年伏茶點的捐資近萬元,與其支出差不多。
供應地址:中村洪巖殿旁
供應時間:7月23日至9月13日,每天4時30分至18時許
玉海街道倉前街個人伏茶點:
婆媳20多年接力燒伏茶
在老城區倉前街原市府大院門前,今年70歲的陳阿婆在自家小賣部旁設了一個愛心伏茶點。每年的農曆6月初一,這個愛心伏茶點就會開張。
「今年雨水太多,阿婆的伏茶點還沒開!」7月下旬,記者來到倉前街,竟找不到伏茶點。一問原市府大院保安才知道,燒茶人是對面小賣部老闆。
正值午飯時間,阿婆在廚房裡忙活,站在店門口叫了好幾聲,阿婆才挪了出來。上世紀90年代,陳阿婆和婆婆就開始在西門為過往行人提供免費伏茶,至今已有20多年。幾年前婆婆去世後,陳阿婆就一個人接過了燒伏茶的重任。
燒伏茶,是一項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活。打水、洗草藥、生火……燒伏茶雖然瑣碎繁重,陳阿婆做起來卻井井有條。「基本上每天要準備兩桶伏茶。」她說。
「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開著小賣部還要繼續免費提供伏茶給路人。」陳阿婆說,左鄰右舍和一些「常客」替她擔心免費伏茶會影響她的生意,「但我只是想給過路的人行個方便,讓那些口渴又不想買水的人也能喝到伏茶來解渴。這和我開小賣店無關。」
陳阿婆告訴記者,燒伏茶花費不多,主要花在中草藥上,「草藥有很多是我自己採摘的,也有委託親戚從鄉下採購的,其實花不了多少。」就這樣,她拒絕了許多想要捐錢的愛心人士。
由於今年雨水過多,陳阿婆推遲了伏茶點的「開張」時間。這段時間,陳阿婆在抓緊晾曬草藥。「什麼時候開始啊?」記者採訪時,幾個街坊鄰居圍著陳阿婆問。「我家伏茶很受歡迎,大家喝了都說好喝。」她驕傲地說道,「今年我計劃在農曆7月中旬開始提供伏茶,歡迎大家多多來品嘗。」
供應地址:倉前街137號
供應時間:8月中旬至9月開學後,視天氣而定
156600288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