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8年:北宋神宗熙寧年間,記載了「涇陽茶」的概念。
1368年:明朝元年,產生了「涇陽茯磚茶」的名稱和形狀。
1951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方心芳院士研究茯茶,並確定和命名金花為「金花菌」。
1952年:湖南安化益陽茶廠投產。
1953年:日本學者開始研究茯茶及金花菌。
1958年:涇陽茯磚茶的生產廠,即人民茯茶廠計劃性停產。
1990年: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齊祖同教授,湖南省農業大學溫瓊英教授,共同提出將「金花菌」改名「冠突散囊菌」,以符合國際通用命名規則。
1990年:以湖南農林大學劉仲華教授為代表的,國內一大批研究人員,開始研究茯茶及金花菌的功能成分。
2011年:「茯磚茶製作技藝」成為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涇陽茯磚茶被國家質量監督總局批准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2015年:涇陽縣,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命名為「中國茯茶之源」。
2016年:11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公布了冠突散囊菌為「新資源食品」的預審公告。
2019年:湖南農林大學劉仲華教授,研究黑茶及茯茶功能成分的領軍人物,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茯茶生產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茯茶生產加工技術也在不斷地更新和進步。
為了對茯茶加工技術水平,有一個相對準確地表達,作者對茯茶生產階段的技術水平,劃分如下:
第一代茯茶生產技術(1G):古代手工茯磚茶作坊加工技術。
第二代茯茶生產技術(2G):當代手工茯磚茶傳統製作技術。
第三代茯茶生產技術(3G):當代傳統茯磚茶機械製作技術。
第四代茯茶生產技術(4G):微生物控制工程茯茶製作技術。
第五代茯茶生產技術(5G):金花菌產品工業化結構新技術。
從茯茶生產技術的發展階段來講,可分為第一、二、三和四代茯茶技術。除生產工具有所不同以外,第一、二、三代茯茶生產技術,均利用傳統的古法發酵工藝,菌種主要靠空氣接種和自然接種,接入茶葉中的菌種類型和數量的隨機性很大,很難控制,故屬於多菌種、深發酵茶。第四代茯茶生產技術,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茯茶的發酵過程進行精準控制,其中包括菌種純度控制、生長方向控制、代謝成分控制、發酵深度控制、微空間條件控制,同時將原料拓展到「紅、綠、白、黑、青、黃」六大茶系。第四代茯茶技術,可簡單總結為「四代、五控、六類茶」生產技術(即"4G5C6T"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