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9月14日南通訊(記者 李志華 通訊員 印春湘 袁飛)9月13日,在通州區東社學校,40名中小學生手持讀本,一遍又一遍地反覆練習著民族英雄嶽飛的忠孝名篇《滿江紅》,三天後他們將在「弘揚忠孝文化、聚焦『精忠報國』、培育時代新人」通州忠孝文化園建設座談會現場朗誦。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一直以來,通州緊緊抓住「忠孝」兩字,深入挖掘忠孝文化的歷史底蘊,大力傳承忠孝文化精神,並不斷豐富其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個樣板:忠孝園育忠孝文化
走進位於東社鎮的忠孝文化園,忠孝坊、忠孝文化走廊、24忠和24孝故事石刻、六角忠孝亭、百名將軍書忠孝等人文元素,都深深地打上了「忠孝」的烙印。
2006年,福建省軍區原政委陸鳳彬將軍退休回到通州老家,在通州區委區政府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將其老家祖宅地原先建的「家庭教育園地」升級打造成「忠孝文化園」。這座佔地面積200餘畝,投資近3億元的忠孝文化園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具有鮮明特色的忠孝主題公園。十年來,一直免費對外開放,累計接訪60多萬人次。
孔子倡導的「忠孝仁義」是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2015年4月,孔子石雕像在忠孝文化園落成,高32米,為全國之最。雕像主體部分由480多塊石質部件拼接而成,重1000多噸。據設計者介紹,孔子神態以唐代吳道子的孔子像為藍本,服飾、姿勢以孔子行教圖為依據。忠孝文化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吳衛軍說:「孔子雕像與園內其他忠孝景觀交相輝映,更加提升了文化園的內涵和層次,也開啟了通州乃至南通對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新篇章。」
這座孔子雕像由福建省華峰盛石業雕刻有限公司捐贈。捐贈儀式上,時任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表示:「孔子雕像的落成是社會行為,表達了社會心願,通州為文化發展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為了讓人們更好地體驗「忠孝」文化,園區對軟硬體進行了升級,配備專業講解員,講解景區情況,闡述忠孝文化的深刻內涵。同時,園區新增了流動放映室,將許多先賢的忠孝故事展現出來,加深遊客對忠孝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從開園到不斷豐富內容,忠孝文化園已成為通州乃至南通傳播忠孝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來,該園承辦了「中華文化(南通)論壇」、忠孝廉文化藝術節等大型活動,並在十九大勝利召開、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等重要節點上開展文化展演等,累計上百場。
去年10月,一臺「歡聚忠孝園,喜慶十九大」文藝晚會在忠孝文化園精彩上演,由東社鎮、區文廣新局、區廣播電視臺以及區文聯共同主辦,歌頌十八大以來中華大地上的巨大變化,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省委宣傳部國防教育宣傳處副處長趙清林說:「藉助忠孝文化園這個文化陣地舉辦這場活動非常好,把黨的十九大精神最快最好最接地氣地傳播到群眾中去。」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蒙曼在忠孝文化園參觀時評價說:「忠孝文化是支撐中國走向輝煌的源頭,忠孝文化園以陸將軍的家風為依託,以廣大群眾的參與為基礎,弘揚忠孝文化理念,對整個華人世界是有輻射作用的。」
一股力量:忠孝文化育忠孝人
80多年前,東社鎮苴西村季錫蘭老人,在地主民團武裝「白龍黨」的追緝下,與父母巧妙地幫助中共南通縣委委員劉瑞龍擺脫險境。
這是發生在東社鎮的其中一個有關「忠孝」的故事。東社鎮是一個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鹽灶文化和農耕文化水乳交融的小城鎮。現如今,忠孝文化特色已成為該鎮一個重要標籤。去年7月,在慈雲寺舉辦了首期國學成人班,邀請了國學大師陳夢麟作講座,活動還藉助忠孝畫展、慈善義賣等形式立體傳遞忠孝、國學、宗教等文化。
以忠孝文化園為支點,忠孝文化精神已經從東社輻射全區。多年來,通州積極倡導和培育忠孝文化,播撒忠孝文化的種子,春風化雨般浸潤人們的心田,在全區形成了「知感恩、懂忠孝」的文明新風。
十總鎮雙墩村15歲少年鎮小龍,小小年紀就成了家裡的頂梁柱,「隔代反哺」照顧病重的爺爺。他說,以後不管到哪裡,都要和爺爺在一起。
2015年度全國「最美中學生」、原通州高級中學學生徐艾明捐髓救母,他說:「為媽媽捐骨髓,這是一個兒子應盡的義務。學業落了可以補,媽媽的生命卻只有一次。」
東社鎮香臺村好兒媳顧玉悉心照料植物人公公,幫助他進行一系列的功能訓練,用責任和耐心創造奇蹟,詮釋孝大於天的真諦。
……
在忠孝文化的薰陶下,通州「優秀企業家」「最美基層幹部」「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美德少年」「通州好人」等新時代的「忠孝」內涵不斷豐富,激發著全民向上的力量,具有通州特色的社會新風尚正在形成。
今年初,通州在全區範圍內開展「美麗女性」評選,湧現出一批弘揚中華美德、傳承文明家風,愛崗敬業、銳意進取的「美麗女性」。有相扶相守的婆婆兒媳、肩扛重擔的鄉村村官、琴心劍膽的政法幹警,有美容城市環境的環衛工人、守衛醫療戰線的白衣天使、奮戰七尺講臺的人民教師……
通州歷來崇文厚德,凡人善舉層出不窮。目前,通州區共有10人榮獲「中國好人」稱號,7人當選「江蘇好人」。
湧現出勇救急症司機的加油站站長唐樹均;每天彎腰數百次,確保孩子上下學安全的「抱抱哥」陳忠林;面對500餘萬元巨獎不動心的體彩售票員蔣長英;
湧現出跨越半個中國,抱著氧氣瓶趕路,只為給藏族孩子送上衣物和文具的「鑫手相連」志願者;連續兩次認捐100萬元,創設「南通通博慈善助學助困基金」,並承諾每年捐獻善款不少於15萬元的愛心企業……
一種傳承:忠孝人帶動道德美
滴水穿石,集腋成裘。本是「忠孝之舉」「凡人善舉」的這種「個人行為」,正逐步發揚光大成一種具有民族氣節的「群體行動」,傳承「忠於國家、孝於父母、人人向善」成為通州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通州高度重視「德」對於後代的影響,將傳統美德「忠」與「孝」結合到學校德育教育之中,培育忠孝人引領道德新風尚。
2014年,通州部分中小學校就開始組織有專長的教師編寫有關國防教育和忠孝文化方面的校本教材。東社學校、忠義小學編有忠孝文化簡明讀本;袁灶初中編有雙語新二十四孝;李港小學編寫了教養讀本等。「我們把傳統的24孝故事編寫成冊,並且做了一些細節上的處理,對生僻字注音,加配形象的插圖,更加生動地向學生傳遞忠孝文化。」東社學校校長季曉松說,「每年新進學生人手一本,每周一課,安排專門的老師上課。」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多年來,通州把國防教育作為傳承忠孝文化的一大重要板塊,納入學校教學、幹部輪訓等各個環節,形成各級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人武部門協調抓、基層單位主動抓的良好局面,把全民國防教育以制度的形式規定下來,由少數單位的「獨角戲」變為全民共同參與的「大合唱」。
每年暑假期間,區教育部門組織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錄取新生進行為期一周的軍訓活動,不僅僅進行隊列和內務訓練,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國防知識和革命傳統教育,增強身體素質和國防意識。今年,通州還首次將軍訓對象擴展到中學,有800名區實驗中學初一新生加入了軍訓大軍。
每年,我區定期舉辦徵兵動員和歡送新兵入伍活動,把徵集優秀青年入伍作為向部隊輸送新鮮血液、為地方培養有用人才的戰略舉措來抓。去年,通州區大學生徵集比例達到73.5%,被評為全市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目前,通州已建成南通市級國防教育基地4個,區級國防教育基地2個,每年國防教育主題活動接待未成年人和機關幹部、農村群眾10多萬人次。
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總是需要藉助載體的,通州致力創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樹群眾喜歡接近的典型,在文化節目的編排時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寓教於樂。
由通州人、通州公司共同參與拍攝的電影《三袋米》,取材於上世紀80年代初湖北省紅安縣的一個真實故事,弘揚慈母恩德和崇學向善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該作品被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為第33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的優秀影片。當時在通州觀看的師生超9萬人。
通州本土演員原創的曲藝小品《審舅舅》,用傳統戲曲常用的方式,塑造了一個清廉公正的好知縣形象。該小品曾榮獲「中華頌」第七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優秀劇目金獎,2017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一鳴驚人》欄目「夢想微劇場」第二季節目錄播,獲團隊金獎。
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忠孝」儼然成為通州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成為通州重要的社會名片。
記者 印春湘
9月13日,在通州區東社學校,40名中小學生手持讀本,一遍又一遍地反覆練習著民族英雄嶽飛的忠孝名篇《滿江紅》,三天後他們將在「弘揚忠孝文化、聚焦『精忠報國』、培育時代新人」通州忠孝文化園建設座談會現場朗誦。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一直以來,通州緊緊抓住「忠孝」兩字,深入挖掘忠孝文化的歷史底蘊,大力傳承忠孝文化精神,並不斷豐富其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個樣板:忠孝園育忠孝文化
走進位於東社鎮的忠孝文化園,忠孝坊、忠孝文化走廊、24忠和24孝故事石刻、六角忠孝亭、百名將軍書忠孝等人文元素,都深深地打上了「忠孝」的烙印。
2006年,福建省軍區原政委陸鳳彬將軍退休回到通州老家,在通州區委區政府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將其老家祖宅地原先建的「家庭教育園地」升級打造成「忠孝文化園」。這座佔地面積200餘畝,投資近3億元的忠孝文化園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具有鮮明特色的忠孝主題公園。十年來,一直免費對外開放,累計接訪60多萬人次。
孔子倡導的「忠孝仁義」是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2015年4月,孔子石雕像在忠孝文化園落成,高32米,為全國之最。雕像主體部分由480多塊石質部件拼接而成,重1000多噸。據設計者介紹,孔子神態以唐代吳道子的孔子像為藍本,服飾、姿勢以孔子行教圖為依據。忠孝文化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吳衛軍說:「孔子雕像與園內其他忠孝景觀交相輝映,更加提升了文化園的內涵和層次,也開啟了通州乃至南通對傳統文化教育傳承的新篇章。」
這座孔子雕像由福建省華峰盛石業雕刻有限公司捐贈。捐贈儀式上,時任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表示:「孔子雕像的落成是社會行為,表達了社會心願,通州為文化發展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為了讓人們更好地體驗「忠孝」文化,園區對軟硬體進行了升級,配備專業講解員,講解景區情況,闡述忠孝文化的深刻內涵。同時,園區新增了流動放映室,將許多先賢的忠孝故事展現出來,加深遊客對忠孝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從開園到不斷豐富內容,忠孝文化園已成為通州乃至南通傳播忠孝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來,該園承辦了「中華文化(南通)論壇」、忠孝廉文化藝術節等大型活動,並在十九大勝利召開、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等重要節點上開展文化展演等,累計上百場。
去年10月,一臺「歡聚忠孝園,喜慶十九大」文藝晚會在忠孝文化園精彩上演,由東社鎮、區文廣新局、區廣播電視臺以及區文聯共同主辦,歌頌十八大以來中華大地上的巨大變化,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省委宣傳部國防教育宣傳處副處長趙清林說:「藉助忠孝文化園這個文化陣地舉辦這場活動非常好,把黨的十九大精神最快最好最接地氣地傳播到群眾中去。」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蒙曼在忠孝文化園參觀時評價說:「忠孝文化是支撐中國走向輝煌的源頭,忠孝文化園以陸將軍的家風為依託,以廣大群眾的參與為基礎,弘揚忠孝文化理念,對整個華人世界是有輻射作用的。」
一股力量:忠孝文化育忠孝人
80多年前,東社鎮苴西村季錫蘭老人,在地主民團武裝「白龍黨」的追緝下,與父母巧妙地幫助中共南通縣委委員劉瑞龍擺脫險境。
這是發生在東社鎮的其中一個有關「忠孝」的故事。東社鎮是一個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鹽灶文化和農耕文化水乳交融的小城鎮。現如今,忠孝文化特色已成為該鎮一個重要標籤。去年7月,在慈雲寺舉辦了首期國學成人班,邀請了國學大師陳夢麟作講座,活動還藉助忠孝畫展、慈善義賣等形式立體傳遞忠孝、國學、宗教等文化。
以忠孝文化園為支點,忠孝文化精神已經從東社輻射全區。多年來,通州積極倡導和培育忠孝文化,播撒忠孝文化的種子,春風化雨般浸潤人們的心田,在全區形成了「知感恩、懂忠孝」的文明新風。
十總鎮雙墩村15歲少年鎮小龍,小小年紀就成了家裡的頂梁柱,「隔代反哺」照顧病重的爺爺。他說,以後不管到哪裡,都要和爺爺在一起。
2015年度全國「最美中學生」、原通州高級中學學生徐艾明捐髓救母,他說:「為媽媽捐骨髓,這是一個兒子應盡的義務。學業落了可以補,媽媽的生命卻只有一次。」
東社鎮香臺村好兒媳顧玉悉心照料植物人公公,幫助他進行一系列的功能訓練,用責任和耐心創造奇蹟,詮釋孝大於天的真諦。
……
在忠孝文化的薰陶下,通州「優秀企業家」「最美基層幹部」「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美德少年」「通州好人」等新時代的「忠孝」內涵不斷豐富,激發著全民向上的力量,具有通州特色的社會新風尚正在形成。
今年初,通州在全區範圍內開展「美麗女性」評選,湧現出一批弘揚中華美德、傳承文明家風,愛崗敬業、銳意進取的「美麗女性」。有相扶相守的婆婆兒媳、肩扛重擔的鄉村村官、琴心劍膽的政法幹警,有美容城市環境的環衛工人、守衛醫療戰線的白衣天使、奮戰七尺講臺的人民教師……
通州歷來崇文厚德,凡人善舉層出不窮。目前,通州區共有10人榮獲「中國好人」稱號,7人當選「江蘇好人」。
湧現出勇救急症司機的加油站站長唐樹均;每天彎腰數百次,確保孩子上下學安全的「抱抱哥」陳忠林;面對500餘萬元巨獎不動心的體彩售票員蔣長英;
湧現出跨越半個中國,抱著氧氣瓶趕路,只為給藏族孩子送上衣物和文具的「鑫手相連」志願者;連續兩次認捐100萬元,創設「南通通博慈善助學助困基金」,並承諾每年捐獻善款不少於15萬元的愛心企業……
一種傳承:忠孝人帶動道德美
滴水穿石,集腋成裘。本是「忠孝之舉」「凡人善舉」的這種「個人行為」,正逐步發揚光大成一種具有民族氣節的「群體行動」,傳承「忠於國家、孝於父母、人人向善」成為通州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通州高度重視「德」對於後代的影響,將傳統美德「忠」與「孝」結合到學校德育教育之中,培育忠孝人引領道德新風尚。
2014年,通州部分中小學校就開始組織有專長的教師編寫有關國防教育和忠孝文化方面的校本教材。東社學校、忠義小學編有忠孝文化簡明讀本;袁灶初中編有雙語新二十四孝;李港小學編寫了教養讀本等。「我們把傳統的24孝故事編寫成冊,並且做了一些細節上的處理,對生僻字注音,加配形象的插圖,更加生動地向學生傳遞忠孝文化。」東社學校校長季曉松說,「每年新進學生人手一本,每周一課,安排專門的老師上課。」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多年來,通州把國防教育作為傳承忠孝文化的一大重要板塊,納入學校教學、幹部輪訓等各個環節,形成各級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人武部門協調抓、基層單位主動抓的良好局面,把全民國防教育以制度的形式規定下來,由少數單位的「獨角戲」變為全民共同參與的「大合唱」。
每年暑假期間,區教育部門組織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錄取新生進行為期一周的軍訓活動,不僅僅進行隊列和內務訓練,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國防知識和革命傳統教育,增強身體素質和國防意識。今年,通州還首次將軍訓對象擴展到中學,有800名區實驗中學初一新生加入了軍訓大軍。
每年,我區定期舉辦徵兵動員和歡送新兵入伍活動,把徵集優秀青年入伍作為向部隊輸送新鮮血液、為地方培養有用人才的戰略舉措來抓。去年,通州區大學生徵集比例達到73.5%,被評為全市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目前,通州已建成南通市級國防教育基地4個,區級國防教育基地2個,每年國防教育主題活動接待未成年人和機關幹部、農村群眾10多萬人次。
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總是需要藉助載體的,通州致力創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樹群眾喜歡接近的典型,在文化節目的編排時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寓教於樂。
由通州人、通州公司共同參與拍攝的電影《三袋米》,取材於上世紀80年代初湖北省紅安縣的一個真實故事,弘揚慈母恩德和崇學向善的精神力量。2014年9月,該作品被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為第33批向全國中小學生推薦的優秀影片。當時在通州觀看的師生超9萬人。
通州本土演員原創的曲藝小品《審舅舅》,用傳統戲曲常用的方式,塑造了一個清廉公正的好知縣形象。該小品曾榮獲「中華頌」第七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優秀劇目金獎,2017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一鳴驚人》欄目「夢想微劇場」第二季節目錄播,獲團隊金獎。
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忠孝」儼然成為通州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成為通州重要的社會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