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新生兒重症室(NICU),有90多個5面玻璃的透明溫箱。住在裡邊的高危新生兒,不少都是早產兒。他們因器官發育不成熟,難以在母體外生存。
一個個溫箱就是他們的「生命綠島」 ,也是家長最後的希望。
10月1日,原本應是放假的日子,但這裡一切如常。不少醫生和護士忙著給孩子打針、輸液和餵養……
在這個「生命綠島」上,有個「巧克力叔叔」格外顯眼,一身黑皮膚,中文說得溜,偶爾還能說出兩句粵語。他就是董翰文,是今年剛入職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兒科醫生。
國慶期間,他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要待在科室。對此,他認為是尋常,「 選擇了一份職業,就要接受它的好與壞。」
「生命綠島」上的「巧克力叔叔」
董翰文的家鄉在西非的獅子山。那是一個醫療條件不高的國家。 在當地,醫院缺,「有時要走一天才能到」 。醫生也缺,兒科醫生更缺。「孩子生病,更多是依靠自身抵抗力痊癒,有些太嚴重了,就沒了。」董翰文說。
目睹了太多類似的悲劇,董翰文決定要從醫。2009年,他拿到了政府獎學金,與一眾非洲學子奔赴中國,來到了南方醫科大學讀醫。
學醫難。不懂中文的董翰文就更難了。剛來中國時,他說每天上課像看老師表演。有時聽到一些醫學專業術語, 董翰文更是「難到想哭」。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留學生退學了。但董翰文咬咬牙,「逼自己說中文,和中國人交朋友,下課後花時間翻譯醫學書籍。」 慢慢地,董翰文闖過了語言關,生活也走上了正軌。
5年後,董翰文聽從建議,決定讀兒科方向的研究生。導師是珠江醫院兒科主任王斌。
董翰文喜歡和孩子待在一起。「有時候跟孩子玩,看到他們笑,自己的疲勞感也消失了。 」 這是他選擇當兒科醫生的原因。
在NICU,孩子是絕對的主角。他們大多數是早產兒。肺、胃腸道及大腦等器官發育不成熟,很難在母體外生存。一個個溫箱就是孩子的「生命綠島」,醫生是在「島上」居住的「守護者」。董翰文的職責就是照顧這些孩子,幫助闖過呼吸、感染、餵養不耐受等難關。
在這個「生命綠島」上,董翰文是唯一的外籍醫生。所以,董翰文擔心病人家屬對他有誤解,不夠信任他。但這也無法避免。「我能做的是更耐心去溝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孩子病情告訴家屬。」他說。
每一個家庭要有自己的節奏
10月1日,原本應該是放假的日子,但這裡一切如常。
不少醫生和護士忙著給孩子打針、輸液和餵養。溫箱亮起了藍燈。 有些孩子酣然入睡,有些孩子在嗷嗷地哭啼……
國慶期間,董翰文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要留在科室工作,對此,他認為很正常。「既然選擇了一份職業,就要接受好與壞。」
愛笑的他有好人緣,有時會跟科室裡的人分享些非洲奇聞趣事,還會說出兩三句粵語,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董翰文的粵語是妻子教的。妻子是廣東韶關人。大學期間,他與妻子相識,相知,相愛,最終邁進婚姻殿堂,還有個一歲半的女兒。
原本,兩人計劃在廣州安家立業。但後來,妻子公司安排她去外國工作。現在,一人在非洲,一人在廣州。
兩人雖相距萬裡,但有一致的目標,「要有個自己的小家。」
與外國人結婚,沒房沒車,董翰文知道妻子承擔了不少壓力。他感謝妻子的理解和付出。有時,科室的人愛談論房價,但董翰文很少主動參與。他不想被外界的聲音幹擾了內心的秩序。「兩個人組建家庭要有自己節奏,不能被帶著走。」他說。
現在, 孩子在韶關老家,由丈母娘照顧。5日起,董翰文也迎來了他的休息日,唯一期待是回韶關好好跟女兒待著,哪也不去。
【記者】黃錦輝
【攝影】張梓望
【通訊員】胡瓊珍 伍曉丹
【校對】符如瑜
【作者】 黃錦輝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醫療~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