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綠島」上的「巧克力」叔叔醫生,守護者高危新生兒

2020-12-17 騰訊網

  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新生兒重症室(NICU),有90多個5面玻璃的透明溫箱。住在裡邊的高危新生兒,不少都是早產兒。他們因器官發育不成熟,難以在母體外生存。

  一個個溫箱就是他們的「生命綠島」 ,也是家長最後的希望。

  10月1日,原本應是放假的日子,但這裡一切如常。不少醫生和護士忙著給孩子打針、輸液和餵養……

  在這個「生命綠島」上,有個「巧克力叔叔」格外顯眼,一身黑皮膚,中文說得溜,偶爾還能說出兩句粵語。他就是董翰文,是今年剛入職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兒科醫生。

  國慶期間,他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要待在科室。對此,他認為是尋常,「 選擇了一份職業,就要接受它的好與壞。」

  「生命綠島」上的「巧克力叔叔」

  董翰文的家鄉在西非的獅子山。那是一個醫療條件不高的國家。 在當地,醫院缺,「有時要走一天才能到」 。醫生也缺,兒科醫生更缺。「孩子生病,更多是依靠自身抵抗力痊癒,有些太嚴重了,就沒了。」董翰文說。

  目睹了太多類似的悲劇,董翰文決定要從醫。2009年,他拿到了政府獎學金,與一眾非洲學子奔赴中國,來到了南方醫科大學讀醫。

  學醫難。不懂中文的董翰文就更難了。剛來中國時,他說每天上課像看老師表演。有時聽到一些醫學專業術語, 董翰文更是「難到想哭」。

  在這種情況下,有些留學生退學了。但董翰文咬咬牙,「逼自己說中文,和中國人交朋友,下課後花時間翻譯醫學書籍。」 慢慢地,董翰文闖過了語言關,生活也走上了正軌。

  5年後,董翰文聽從建議,決定讀兒科方向的研究生。導師是珠江醫院兒科主任王斌。

  董翰文喜歡和孩子待在一起。「有時候跟孩子玩,看到他們笑,自己的疲勞感也消失了。 」 這是他選擇當兒科醫生的原因。

  在NICU,孩子是絕對的主角。他們大多數是早產兒。肺、胃腸道及大腦等器官發育不成熟,很難在母體外生存。一個個溫箱就是孩子的「生命綠島」,醫生是在「島上」居住的「守護者」。董翰文的職責就是照顧這些孩子,幫助闖過呼吸、感染、餵養不耐受等難關。

  在這個「生命綠島」上,董翰文是唯一的外籍醫生。所以,董翰文擔心病人家屬對他有誤解,不夠信任他。但這也無法避免。「我能做的是更耐心去溝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孩子病情告訴家屬。」他說。

  每一個家庭要有自己的節奏

  10月1日,原本應該是放假的日子,但這裡一切如常。

  不少醫生和護士忙著給孩子打針、輸液和餵養。溫箱亮起了藍燈。 有些孩子酣然入睡,有些孩子在嗷嗷地哭啼……

  國慶期間,董翰文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要留在科室工作,對此,他認為很正常。「既然選擇了一份職業,就要接受好與壞。」

  愛笑的他有好人緣,有時會跟科室裡的人分享些非洲奇聞趣事,還會說出兩三句粵語,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董翰文的粵語是妻子教的。妻子是廣東韶關人。大學期間,他與妻子相識,相知,相愛,最終邁進婚姻殿堂,還有個一歲半的女兒。

  原本,兩人計劃在廣州安家立業。但後來,妻子公司安排她去外國工作。現在,一人在非洲,一人在廣州。

  兩人雖相距萬裡,但有一致的目標,「要有個自己的小家。」

  與外國人結婚,沒房沒車,董翰文知道妻子承擔了不少壓力。他感謝妻子的理解和付出。有時,科室的人愛談論房價,但董翰文很少主動參與。他不想被外界的聲音幹擾了內心的秩序。「兩個人組建家庭要有自己節奏,不能被帶著走。」他說。

  現在, 孩子在韶關老家,由丈母娘照顧。5日起,董翰文也迎來了他的休息日,唯一期待是回韶關好好跟女兒待著,哪也不去。

  【記者】黃錦輝

  【攝影】張梓望

  【通訊員】胡瓊珍 伍曉丹

  【校對】符如瑜

  【作者】 黃錦輝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醫療~廣東健康頭條

相關焦點

  • 「生命綠島」上的西非青年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外籍兒科醫生董翰文在照顧新生兒。 南方日報記者 張梓望 攝 在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的新生兒重症室(NICU),有90多個5面玻璃的透明溫箱,住在裡邊的高危新生兒不少是早產兒。他們因器官發育不成熟,難以在母體外生存。
  • 新生兒低血糖可能造成腦損傷?醫生:早發現,及時止損很重要!
    文|福林媽咪很多人不相信,新生兒也會低血糖?寶寶不是靠媽媽的營養維持生命嗎?媽媽沒有低血糖的症狀,為啥寶寶會低血糖呢?其實,新生兒低血糖是新生兒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病症。新生兒血糖正常範圍為2.2—7.00mmol/l,當新生兒的血糖低於所需要的血糖濃度時,會被稱為是新生兒低血糖。主要發生在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糖尿病媽媽的寶寶,還有餵養不足或者媽媽本身患有嚴重的感染性疾病的寶寶身上。
  • 平安之星 | 呂宏偉:守護長江生命綠島,7年救起19人
    平安之星 | 呂宏偉:守護長江生命綠島,7年救起19人 2020-12-21 1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暖聞|成都醫生手繪13張英文插圖,幫高危外籍孕婦順利生產
    醫生自製的英文插圖打消了莉莉的手術顧慮。莉莉,一名非洲在四川成都的留學生,產檢發現高危病情。醫生說,「一旦大出血,大人和孩子都會有危險。」但莉莉卻不以為然,「生小孩為什麼要住院?為什麼要剖宮產?」莉莉會英語,漢語不靈。
  • 成都醫生畫13張英文插圖 幫助高危外籍孕婦生產
    為了保障莉莉和胎兒的安全,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產科醫生給她發了26條英文簡訊勸她回院,為了讓她明白病情及術中、術後可能出現的情況,醫生又手繪了13張英文插圖。日前,莉莉帶著寶寶出院了,她微笑著給醫生豎起了大拇指。
  • 醫生年底申請調職 臺灣綠島面臨無醫生窘境
    原標題:醫生年底申請調職 臺灣綠島面臨無醫生窘境  中新網12月2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東縣綠島鄉2名醫生年底同時申請調職,綠島將面臨沒有醫生的窘境,臺東縣衛生局不否認,2醫生的離開和日前民眾抗爭有關。   臺東蘭嶼、綠島同時面臨醫師荒。
  • 春節假期,228名新生兒在濟南市婦幼出生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努力,新生兒安全出生。NICU即新生兒重症監護室,在NICU,急救隨時可能發生,所有值班醫生和護士必須隨時做好急救準備。濟南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範秀芳,從臘月二十九到大年初一,她已經連續值了三天班。
  • 探秘八一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 生命的初島
    2014年12月2日訊,3700多平方米的空間,450個床位和各種先進儀器,外加各種高學歷專業人員忙碌的身影……這不是現代工廠的廠房,細看每個「工位」上,都有一個或安睡或正接受治療的新生寶貝。這是北京軍區總醫院附屬八一兒童醫院的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其規模堪稱全球最大,專業分工也算得上最細緻,來過這裡的人多用「震撼」兩個字來形容,並賦予它挽救危重新生患兒生命初島的美譽。
  • 生死線上的生命守護者——記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團隊
    原標題:生死線上的生命守護者——記蘭大一院體外生命支持中心團隊    15-20分鐘,能為一名重症患者建立ECMO。ECMO,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被人們所廣泛熟知。它一般指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肺」,主要用於對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以維持患者生命。
  • 溫江中學生命綠島
    溫江中學生命綠島 2015年04月22日20:26         手機看新聞 溫江中學生命綠島
  • 為新生兒築起生命保護線 訪深圳遠東新生兒科主任劉曉紅
    這38年來,劉曉紅搶救過無數的危重新生兒、早產兒、體重極低兒,作為深圳市重點學科——兒童危重症學科和新生兒學科帶頭人,深圳市醫學會新生兒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曉紅幾乎每周都要到基層醫院參加科研教學和技術指導,深圳許多設置新生兒科的醫療機構都留下了她參與研討的身影。她為無數重病甚至瀕臨夭折的患兒撐起生命的綠蔭,為無數病患家庭送去了新的希望。
  • 運城市中心醫院產科主任 李曉琴--勇當母嬰健康的守護者--山西青年...
    26年來,她用認真和執著詮釋著婦產科醫生「母嬰守護者」這個身份。   有一天凌晨一點多,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了正在熟睡的李曉琴。接完電話,她迅速起身從家趕到科室。原來,轉診來的這位孕產婦第一胎胎盤早剝,子宮卒中。為了保住產婦的子宮,保留生育功能,她快速進行緊急搶救,終於使產婦既保住了生命,又留住了子宮。
  • 第三屆「廣東好醫生陳宏香:守護新生兒「闖關」路
    (市人民醫院供圖)  ●本報記者 劉巧  儀器發出的「滴答」聲此起彼伏,醫護人員像上了「發條」般,奔忙於各個「保溫箱」之間,房間裡的氣氛緊張得讓人不由自主加重了呼吸……在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記者日前切身感受到了醫護人員的緊張和辛勞。據了解,該科室去年成功救治超低出生體重兒(出生體重小於1000克)40多例。
  • 北大醫院—密雲院區綠色通道轉診首例重症新生兒
    3名北大醫院專家在了解患兒現狀以後,嫻熟的氣管插管、固定、吸痰、連接轉運監護儀及有創呼吸機輔助通氣,在確保患兒生命體徵平穩後,放入轉運暖箱,交接手續簡潔而全面,這是深度融合建立兒科疑難危重症綠色轉診通道後成功轉診的首例患兒,從溝通到轉診不到2小時。據了解目前患兒生命體徵平穩。
  • 用愛點亮「新希望」走進綿陽市中心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
    新生兒重症監護室 (NICU),是為各種高危新生兒提供生命支持的地方。,在成長的歷程上比一般的新生兒更加艱辛。「生命就是奇蹟,我們對危重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的救治,並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存活下來,而是要讓他們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陳佳說。「孕媽媽在產房分娩的時候,我們的新生兒專科醫生和護士就會一起在產房,陪伴著媽媽迎接寶寶的出生。因為早產兒出生後,需要一個團隊對他進行生命支持,包括溫度的管理、氣管插管,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等等,這些措施做的越早對寶寶肺上損傷越小。」
  • 深圳市人民醫院:學科聯動提升新生兒救治能力
    與產科無縫對接新生兒在出生時的窒息往往會造成傷殘甚至死亡,這讓其與產科的合作有著天然的基礎。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重視兒科醫生到產房參與新生兒的搶救工作,目前產兒科合作,各級醫院發展不平衡,這項工作在有些醫院做得並不理想。
  • 與時間賽跑的人:新生兒科醫生的一天
    每天早上7時45分,重慶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醫生朱葉芳都像「上了發條」一樣,準時進入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此時是醫院的交班時間,她需要仔細記錄上一個值班醫師叮囑的情況。19日8時,朱葉芳巡查完產科的正常新生兒後,便來到兒科的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這裡是醫院早產兒及高危新生兒的「大本營」,收治了百餘名新生兒。
  • 【改革創新 山西榜樣】 楊東旺:患兒生命的「守護者」
    楊東旺,先後被評選為山西省勞動模範、獲得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被朔州市衛計委評為「朔州市優秀醫生」,被聘為山西省新生兒專業委員會委員、青春期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是朔州唯一獲得新生兒窒息復甦師資格醫師。
  • 醫者仁心,用生命守護生命!今天,致敬中國醫生!
    在無硝煙的戰場上他們殊死搏鬥不放棄一絲希望他們是天使在四下無人的黑夜裡他們默默守護每一個甜美的夢↓↓↓他們用生命拯救生命,以心靈溫暖心靈,醫者仁心,從來不是說說而已。一名產婦胎膜早破、臍帶脫垂,情況十分危急,醫生雙膝跪地託舉胎兒頭部,持續了29分鐘。搶救時,柔弱的她就變成了超人。
  • 中山七院產科、新生兒科開科 緩解光明片區產科床位緊張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新生兒科舉行開科儀式 深圳新聞網11月20日訊(記者 劉夢婷 通訊員 江清浩)隨著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深圳對產科床位需求明顯增加,2017年,深圳新生兒數量達 記者了解到,中山七院產科現有醫生15名,其中副主任醫師3名,碩士12名,科室醫生大部分從中山醫科系統引進。產科主任李田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工作21年,臨床經驗豐富,技術全面,擅長復發性流產、妊娠合併婦科良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孕症及妊娠合併生殖道感染的診治,以及妊娠期及產後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等)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