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成年人的童話故事

2020-12-12 藝旅文化

從此刻起,褪去你的成人防備回歸孩童純真時代我們一起進入九色鹿的想像世界

這部僅有24分鐘的動畫片,是很多八零後難忘的兒時回憶。直到今天,這部1981年產的《九色鹿》仍是國產動畫為數不多的巔峰。

比起那些絞盡腦汁編寫的「喜羊羊大戰灰太狼」們,《九色鹿》情節真的極其簡單:

"貪財且忘恩負義的捕蛇人,將救他於駭浪中的九色鹿指認給貪圖其皮毛的國王,九色鹿一個佛身幻化震懾了軍隊,更讓捕蛇人羞愧得跌進深潭淹死。"

好人故事我們見得不少,但如《九色鹿》這般情節單純、直擊人心(尤其是孩童)的故事並不多。你可能只能去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爾石窟等古代石窟壁畫裡尋找。

敦煌鹿王本生壁畫

《九色鹿》取材於敦煌莫高窟257窟的「鹿王本生圖」,是印度流傳而來的「佛本生故事」 中相當知名的一個。

如同動畫片九色鹿出於幼兒教育目的,「佛本生故事」則是通過善於理解的寓言故事來教化文盲率極高的佛教信眾。

他們某種程度上就像孩童,思維有很強的直覺性,悲喜皆需要有人關注、有人安慰。佛本生故事無疑是當時最好的安慰。

新疆克孜爾石窟特有的菱形格故事畫(一

那麼,寥寥幾幅壁畫、幾個情節究竟是如何安慰人心的?恐怕只有親臨現場看一看才能領悟。

走,去新疆克孜爾、敦煌莫高窟,看看同一個佛本生主題,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語境中,用想像力直擊人心

「動物王國」背後的濟世佛陀

為了濟世,佛陀化身成各種動物,簡直能組成一個「動物王國」:除九色鹿外,還有鴿子、兔子、猴子、孔雀、大象……

或萌趣、或美麗的動物形象,瞬間拉近了佛陀與信眾之間的距離,教化信眾在奇幻的想像力中,順理成章地達到了最佳效果。

想要一飽佛本生故事中的想像力,我們可以去新疆的克孜爾石窟。

1. 鋸陀獸:我不願讓你陷入糾結

曾有一位兇暴無常的國王,夢見一隻金色皮毛的小獸,便召集天下獵人抓這隻野獸、取其金色皮毛,否則殺光獵人的家人。一個年輕的獵人到森林裡找野獸,逐漸虛弱潦倒,被身披金色皮毛的鋸陀獸所救。但感念其恩德,不願告密,矛盾得哭了起來。沒想到,鋸陀獸安慰獵人,並自願獻身,讓他剝下自己的皮毛,而死去。——《賢愚經》

▲ 克孜爾石窟第38窟的鋸陀獸本生故事

一個簡單的菱格,卻包含了兩個情節:左邊,獵人正在剝鋸陀獸皮毛;右邊,一隻完整的鋸陀獸則表現之前的勸說情節。

2. 鴿王:溫暖你、餵飽你

某日大雪,一隻鴿子在飛徙途中遇到一個迷路的人,饑寒交迫,命在旦夕。於是去集來木柴為他生火,並將自己投入火中,用來給他果腹。——《大智度論》

▲ 克孜爾石窟第114窟

火中,鴿王安詳靜立;火外,路人交腳而坐,正在烤火。人物膚色為紅色,而背景使用藍色,能想像整幅畫還沒褪色前,色彩對比,該是多麼的鮮豔奪目。

▲ 克孜爾石窟第88窟
▲ 克孜爾石窟第17窟

同樣是烤火內容,但此窟為後來所作,對比上兩幅,人體線條更加流暢、衣飾更加華麗,色彩對比沒那麼強烈了,但用色更加豐富了。

3. 猴王:以身作橋,渡猴群

有一隻猴王,因山中無可食用的果子,率五百隻猴去國王的花園採果,被侍從發現而追殺。猴王將自己的身體用作搭橋,讓猴子們踩著自己的身體逃出花園,最終自己體力不支倒在花園中,後得到國王同情,將宮中食物都分給小猴。——《六度集經》

描繪了猴王抱著樹以身作浮橋供猴群們逃亡,但頗為平鋪直敘。

▲ 克孜爾石窟第17窟

這幅明顯融入更多場景和色彩,連猴子都有了不同姿勢。

這幅除了猴王搭橋,旁邊還有拉弓射箭的人,畫面瞬間有了緊張感;王的身體有了弧度,不再是僵直的橫鋪狀,畫面明顯有了動感;小猴子的刻畫也接近猴群真實的爬行模樣。

4. 敦煌:全世界最美的九色鹿

石窟從西漸東的過程中,「動物本生「故事似乎有意無意地被淡化,到了敦煌莫高窟我們只能看到熟知的」鹿王本生「故事。

這或許是因為靠近中原的敦煌更加受到了「儒家思想 ——重人事「的影響,比起以動物為主角的本生故事,以人為主角的故事更受信眾歡迎。

▲ 克孜爾石窟第175窟鹿本生故事

繪於菱形格內,描繪國王欲揮劍向跪地的九色鹿。

▲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北魏

放眼世界,所有現存的鹿王本生圖中,最為動人的還是敦煌莫高窟257窟西壁中層這幅。無對比無傷害,較克孜爾和印度的圖,敦煌的九色鹿壁畫首先以「量「取勝——篇幅的長度,情節的延伸,都是之前的石窟無法比擬的。

再看「質「,紅綠色彩的運用,人物和鹿的靈動刻畫,成為動畫片的原型真是眾望所歸。

若你仔細去看這圖,便會發現它並非按故事的時間順序從左到右的敘述,而是讓故事從壁畫兩端分別前進發展。

畫面中心則是故事的高潮——國王與鹿的對話(也是克孜爾和印度單幅繪畫中著重描繪的部分),頗有電影中的蒙太奇式表現手法,傳承和創新在敦煌得到了升華。

壁畫內容上,還有很多敦煌的創新:人物修長的身姿,頗有魏晉時期「秀骨清像「之風;九色鹿一改之前」跪向國王「的動作,更有」雄赳赳氣昂昂「的站立之勢。

血淋淋的佛陀 VS 「瘋狂動物」

在佛本生故事中,動物也不完全是溫柔的,有時候是相當瘋狂暴虐的。這時候的佛陀也不再化身動物了,而是直接轉化成人,用自己的鮮血化解動物的「瘋狂」。這在早期的南北朝至隋的敦煌壁畫中尤其盛行。歷代繪製的」捨身飼虎」更是位於各本生故事之首,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出現了整整15次,其餘「血淋淋」的捨身渡人、求法故事也並不少。

▲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 毗楞竭梨王為

信眾何時會需要被如此一遍遍強調 「殘酷且壯烈的自我犧牲和煥然新生?」必然是生活苦澀到需要更慘烈的故事來自我麻痺,如此一想,南北朝時期的動亂下催生敦煌莫高窟眾多的捨身故事便也不奇怪了。

1. 屍毗王 VS 無肉不歡的鷹

一鷹追逐鴿子至屍毗王處,屍毗王護鴿,但老鷹以「不食肉,將死「來回答屍毗王所謂的救鴿行為,屍毗王只好割自己的肉予以老鷹,肉的重量則須和鴿子對等。誰知肉一片片割下,秤砣一直不平,屍毗王最終將自己全部撲上秤盤才夠分量。——《賢愚經》

▲ 克孜爾石窟第17窟

畫中,屍毗王坐於座上,左手邊有一人正在割屍毗王腿上的肉。頭頂是鷹追鴿子的場景。

▲ 克孜爾石窟第175窟

對比上面第17窟的圖,此處屍毗王的頭飾、身姿,都描繪得更加精確。

▲ 克孜爾石窟第114窟

這幅圖多了持秤稱量的情節,人物關節的細節也更加靈動。

這是敦煌莫高窟早期作品,上方已經有「飛天「出現。但人物頭部扁圓,身體裸露處較多,身披披帛,還是有龜茲人遺蹟。

此圖融入了山林的風景,且比九色鹿的山水風景「寫實「多了。人物既不像龜茲人一般壯碩,又不似中原人纖細苗條,人物所穿的衣服也是介於胡服與漢服之間,應為以敦煌當地人為參考所畫

相較所有,敦煌254窟的餵鷹圖堪稱經典,整體畫面飽滿流暢。畫中的屍毗王面容沉著冷靜, 神態自若。 還增加了鷹追鴿、鴿向屍毗王求救等情節,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內容和時空跨度。

左下角的三位親眷痛哭,也本是佛經故事中所沒有的情節,仔細一看更是覺得精彩,一人緊緊抱住王腿,似乎在苦勸;第二人則是於心不忍,只能迴轉頭去暗自嘆息;第三位王妃似乎年紀尚幼,雙手呆呆捧著頭茫然看著一切。

▲ 敦煌第85窟(屏風式壁畫)

這是晚唐時期的洞窟,此圖繪於經變屏風畫上,繪畫風格為完全的中式,人物的形象衣著也均為中原式人物。

2. 薩埵太子 VS 飢餓至極的母老虎

三個王子出遊,路遇一隻正在給兩隻小虎餵奶的雌虎,雌虎已面黃肌瘦,眼看就要去吃小虎。三王子中的老么支開了其他兩位。自己爬到高處,先以利劍刺頸讓血流到虎邊,後從山頭跳下摔成肉塊供老虎食用,後其父母悲痛欲絕,為其建塔供養。——《賢愚經》

克孜爾石窟早於敦煌莫高窟,保留了很多龜茲王國鮮明的特徵。比如第8、17窟,若仔細去看,能看到躺在地上的太子多呈交腳之勢,這或許與龜茲善舞的風俗有關。

還有這幅,人物五官聚集生長的樣子,正是龜茲人的典型長相。

相比克孜爾石窟的單幅菱格畫,敦煌的「太子飼虎」出現了大量連環畫。如第85窟,故事從右上角三個太子拜別父母,後呈S走線按故事發展順序前進至最後收拾屍骨起供養塔,此時山石的繪畫也較簡單,但多個情節的表現模式已經出現。

▲敦煌第72 窟(局部)

而到了五代的連環畫,同樣局部,老虎和馬的刻畫相較上圖已經更加寫實和生動。

不過,敦煌眾多《薩垂那太子本生圖》中,最受關注的還是第254窟的單幅畫。沒有連環畫式的版面,反而需要工匠更加精心的畫面排布。

於是我們在一個畫幅中,看到了6個情節:觀虎、刺頸、跳崖、飼虎、哀悼、建塔。6個場景按順時針的方向安排,最打動人心的高潮 —— 飼虎情節處於畫面的中心,讓觀者不自覺地被拖入故事之中。

沒有五代時期場景之精雕細琢、顏色之豐富,但太子被虎噬咬的扭動身軀、正在撕咬的弧形老虎,動作之誇張,實在慘烈。

右上角刺頸時的太子似乎還與跳崖而下的太子有一個生死對視,而哀悼的親人表情扭曲,都讓這幅畫有了更多可以探尋的部分。

佛陀化身為人的故事,是極其殘酷的——用血淋淋的事實,麻痺人的求死神經,直接勾起人的求生欲望。

佛陀化身為動物的故事,則是極其溫柔的——用想像力消解人世間的殘酷,讓人如孩童般遠離苦難。

苦難,每個時代都有,以肉體痛苦、精神折磨等各種形式存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佛本生壁畫,則以各種形式呈現苦難。

試想,若有幸站於鹿本生故事的壁畫前,靜靜看那昂頭俯視國王的白鹿,想像千年前也有一群信眾跪坐於此,他們有的剛失去至親、有的剛剛自殺未遂……他們正一同面對此畫默默誦經……你我雖不是佛教徒,被這故事感動了也未可知。

6月下旬,我們將去新疆、甘肅。

詳情見:藝旅文化(ArtCulture_China)

參考文獻:

陳琦:《莫高窟第254窟割肉貿鴿圖的藝術表現特徵》

崇秀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畫鹿王本生釋讀》

李小紅:《克孜爾石窟之壁畫——佛本生故事畫、佛因緣故事畫和佛傳畫》

陳琳:《佛教本生故事之捨身類壁畫初探》

王樂樂:《從文本到圖像: 印度和中國克孜爾、敦煌石窟本生故事圖像敘事模式小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故事城堡】神話故事《九色鹿》 上
    今天啊,大龍哥要給大家講一個關於一隻鹿王的故事,名字叫做《九色鹿》。 故事就從一支穿越絲綢之路的商隊說起。這支商隊從唐朝古都長安出發,帶著茶葉走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上,他們準備把這些茶葉運到西域的一個小國家。
  • 神秘的「九色鹿」,它的故事繪畫在敦煌莫高窟
    《九色鹿經圖》是敦煌北魏(公元439-543年)洞窟壁畫中的經典之作,繪於257號洞窟的西壁中部。它以精湛的繪畫藝術再現了《佛說九色鹿經》中「鹿王本生」的故事。
  • 《解憂雜貨店》:一篇成年人的童話故事
    長大以後,我們總是讀不到屬於我們這個年齡段的「童話」回憶小的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童話故事,常常抱著一本繪本看到深夜,至今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對童話故事如此著迷,可能只是被繪本中的五顏六色所吸引吧......昨天偶爾看到早教類書籍,想著給未出生的孩子看點什麼呢?
  • 瘋狂老鼠新歌《童話故事》上線,充滿色彩的童話,是成年人的幻想
    會說話的動物,飛在空中的精靈,在幻想中得到滿足,童話,是每個孩子送給自己的第一份禮物,可時間通常會帶走好奇,讓人不禁去想,人在長大之後,還會有童話麼。有的。只不過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公主和王子。從不提及青春,卻又充滿少年心氣一直是瘋狂老鼠一個頗為誠摯的優點,這次他們所帶來的單曲《童話故事》也是如此——陽光的斑駁被風吹落在雲彩上粉紅色的天空泛起藍色的海浪五彩斑斕的內心飄蕩在空氣裡被慌張留下傷痕的男孩和他喜歡的完美女孩情竇初開的欣喜與膽怯在天空漂浮,宛如夏日午睡後的惺忪迷離在綺麗的幻想中蔓延開來,
  • 傳說的九色鹿故事,至今人們任然那麼喜歡鹿
    《祥和》強東昕鹿畫(180x90cm)九色鹿的故事起源我國的敦煌壁畫,說在古代有一個九色鹿長得非常漂亮,頭上兩隻白色的角,身體好看的顏色有九種。一天一個人掉水裡了,在水裡掙扎著,喊叫半天,也沒有誰來救他,他十分絕望,心想自己恐怕要死去了,這時九色鹿看到,就奮不顧身的跳到水裡來救這個人,說:你不要著急,抓住我的雙角,騎在我背上。後九色鹿把落水人救到岸邊放下,那人趴在地上磕頭感謝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表示願意做九色鹿的奴隸來侍奉九色鹿。九色鹿說:只要你不告訴其他人我的駐地就行了,算是對我的報答,被救人千恩萬謝,表示保證不會告訴任何人。
  • 《鹿王本生圖》 敦煌壁畫中關於九色鹿的故事
    《鹿王本生圖》繪於甘肅省敦煌莫高窟257窟壁之上,創作年代是北魏,距今1500多年,是北魏本生故事畫中最早的橫卷式連環畫之一,也是敦煌莫高窟最優美的壁畫之一。整幅壁畫高96釐米,長385釐米。《鹿王本生圖》的故事大致是這樣的:釋迦牟尼前生是一隻九色鹿王,他救了一個落水將要淹死的人,反而被此人出賣,最後忘恩負義的人得到了報應。敦煌莫高窟之中的壁畫分為「本生」與「經變」兩種。
  • 《小約翰》:寫給成年人的童話故事
    《小約翰》是童話故事,但是閱讀的對象卻是成年人。被魯迅稱為「無韻的詩,成人的童話」,是一部頗有深意、意象開闊的童話作品。約翰是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小男孩,與他爸爸生活在一起,喜歡和動物、植物們交流,在學校的時候不合群,沒有朋友。
  • 一組暗黑系公主插畫,給成年人營造了一個現實版童話故事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的或看過的童話故事都告訴我們:「公主終於嫁給王子,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溫馨浪漫又美好,結局圓滿。所以,每一個聽過王子和公主的童話故事的小女孩們,都曾有一個天真爛漫的公主夢。然而夢終究是夢,現實和理想總是存在巨大的差距。
  • 莫高窟壁畫故事遇上「黑科技」 幻景式雜技劇《九色鹿》19日在蘭州...
    當敦煌莫高窟壁畫上的九色鹿出現在一個秘境王國中,會上演怎樣一個奇幻故事呢?12月16日,當記者走進蘭州黃河劇院時,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幻景式敦煌文化雜技劇《九色鹿》正在這裡進行緊張的排...
  • 《九色鹿》背後的故事:美術設計在莫高窟臨摹壁畫23天
    原標題:《九色鹿》背後的故事:美術設計在莫高窟臨摹壁畫23天   動畫片《九色鹿》是很多人兒時的記憶,74歲的馮健男曾是《九色鹿》的場景設計師。以下是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高級美術設計師兼編導馮健男在「一席演講」上講述的中國老一輩動畫人的故事,內容有刪減。
  • 《小王子》:一本寫給成年人的童話書!
    相信一定是那些溫馨的童話書吧,裡面的故事充斥著孩子的童真和美好,不夾雜一絲現實的殘酷!但是有些故事書的內核是完全空白的,它們帶來的只有歡樂卻沒有感悟!而有些童話書,連成年人都是值得一看的,裡面的東西值得回味一生!今天我想給大家推薦一部成年人的童話書《小王子》!在這本書的開頭,寫著這樣一句話,有些重要的東西是眼睛看不到的,需要用心靈去尋找!
  • 童話是小孩子的,而現實是成年人的
    童話畢竟是童話,它是單純的、美好的,而我們卻無法沉浸在童話中。01灰姑娘的鞋如果真的合腳,那為什麼逃跑的時候還會掉?其實現實中哪有那麼多灰姑娘變公主的故事,就算灰姑娘穿上水晶鞋,她也還是個灰姑娘。成年人看到的童話都是現實的,覺得太假。因為這是成年人必須去面對的現實,他們不能對於現實有太多的幻想,必須抱著最壞的打算去努力,最後才不至於讓自己太失望。他們也多想像個小孩子活在天真、爛漫的童話世界了,沒有煩惱、沒有壓力、沒有工作……但他們不能,終究還是要回到現實、面對現實。
  • 尋甸—成年人的童話世界
    ——這是成年人的童話世界。 人不斷成長,童話故事,越來越久遠,那些放飛的心事,沒有一個飛回來。水域西側,是極具童話色彩的阿拉丁小鎮,王子公主的城堡,霍比特人的小屋,動畫形象的雕塑,伊斯蘭異域風情的建築,再加上藍天白雲,遊船快艇,觀光火車,整個一個童話世界!
  • 《九色鹿》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故事
    1981年,上海電影製片廠《九色鹿》上映了,此後便在80、90年代的電視上不斷重播,成了一代代人的經典回憶,然而就在這部動畫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曾經幾乎被人遺忘的故事…… 公元366年,一位叫樂僔的僧人從中原行腳至敦煌,不經意望到對面三危山上萬道金光猶如千佛顯現
  • 九色鹿回歸敦煌破題新文創
    時隔近40年,轟動一時的九色鹿又回來了。國際博物館日之際,《九色鹿》原版動畫片的配音師,參與全新版本的敦煌動畫劇錄製。熟悉的聲音、精良的畫面,讓觀眾仿佛又回到小時候坐在電視機前面的午後。九色鹿回歸,是敦煌破題新文創的又一嘗試。古老的敦煌文化,正以更積極主動的方式,重新走進我們的生活,讓每個人都能觸摸歷史的溫度。
  • 《小王子》——一本寫給成年人的童話故事,請不要忘記如何去愛
    你有多久沒有看過童話故事了,是否早在童年或是僅僅在給自己孩子講故事時?長大以後,我們本以為看待事情會更加透徹,但成長卻為我們添加了許多額外的負擔,讓我們失去了原本該有的愛與責任。《小王子》的作者安託萬·聖埃克蘇佩裡本身就是一名飛行愛好者,熱愛飛行,熱愛自由。書中,飛行員「我」飛機失事墜落到撒哈拉沙漠,遇到了在各個星球漫遊的小王子。
  • 《小王子》——獻給成年人的童話
    這是一個美麗而又傷感的童話,作家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將每個人心中的「小王子」付諸筆端,幫助許多人實現了心中的美好願望,但「小王子」終究會回到屬於他的星球,最後只留下美好的回憶。1.3.小王子說:「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在它的某個地方藏著一口水井」《小王子》之所以深切動人,也是因為它有著比表面的童話故事更深層次的含義。
  • 九色鹿與嘰哩咕背後的敦煌壁畫與非洲文化
    製作於1981年、直接繼承敦煌壁畫藝術風格的中國動畫《九色鹿》和1998年植根於西非神話故事、吸取古埃及壁畫藝術的法國動畫《嘰哩咕與女巫》,無論結構、造型,還是賦彩設色上,都呈現出極高的藝術觀賞性,同時對所依據的文化背景也做出了忠實表達。動畫片以圖畫來表現故事,用造型藝術手段繪製無生命的假定形象,通過對物質世界的變形,呈現出一個極其廣闊的想像空間。
  • 《13號站臺的秘密》:童話故事中的人生真相,希望成年人也懂!
    整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奇幻瑰麗的魔幻童話故事,本沒有什麼說教,但卻用幽默、風趣、好玩的語調和故事情節,讓人讀到些關於生命、生活的思考。也許孩子們更容易能夠讀懂書中角色帶來的思考,而成年人卻無法真正讀懂它,被它觸動內心。
  • 莫高窟經典壁畫「九色鹿」穿越千年演繹敦煌文化
    敦煌研究院供圖 攝中新網蘭州9月20日電 (記者 馮志軍)第三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之「絕色敦煌之夜」活動,以九色鹿為靈感的海報於19日發布,承載童年滿滿回憶的九色鹿再次走進大眾視野。幾天後,穿越千年歷史的莫高窟經典壁畫九色鹿,將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表現手法,通過歌曲、服飾等載體演繹敦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