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西寧晚報】;
今日,有熱心市民向晚報反映 在青沙山附近偶遇到蛇。
據了解,8月15日,幾名驢友在青沙山附近遊玩時,忽然發現路邊亂石中間有一花紋繁複的圓盤。大家走近一看,發現竟然是一條蛇!由於蛇的膚色和石頭顏色相近,大家擔心過往路人可能會忽視此處有蛇,便想辦法將蛇驅趕走。同行的一名小夥已用登山杖將蛇挑離該區域。經記者查實,該蛇為阿拉善蝮,有劇毒,希望過往遊客多加注意。
【相關連結】
蝮蛇,指蝮亞科的蛇,是成員繁多的蛇科,有神秘莫測的巨蝮屬、詭異狠毒的響尾蛇屬、猙獰兇險的矛頭蝮屬、華麗優雅的竹葉青屬、妖嬈美豔的棕櫚蝮屬、美輪美奐的鎧甲蝮屬、外表獨特的尖吻蝮屬、小巧玲瓏的亞洲蝮屬,等等,均為爬行綱,蝰科,蝮亞科。
全國除廣東、海南、廣西外、均有分布。頭略呈三角形,有毒,體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體側各有深褐色圓形斑紋一行。有較強耐寒性。多棲息於平原、丘陵地帶、樹叢、田邊和路旁扥發、等接近水源 的地方。
新聞加點料
青海主要有兩種毒蛇
青海地區分布的毒蛇一共有兩種。高原蝮和阿拉善蝮為管牙類劇毒蛇,而花條蛇為後溝牙微毒蛇。
高原蝮的毒牙
阿拉善蝮
花條蛇——後溝牙微毒蛇
青海地區的兩種蝮蛇不僅外部形態有明顯的差別,分布的區域和生活環境也截然不同。
阿拉善蝮在我國西北地區分布較為廣泛,在青海省內,主要分布於青海西部,如德令哈、都蘭等,主要棲息在乾燥的荒漠戈壁環境中。阿拉善蝮體型較為細長,頭部呈三角形,表皮粗糙,無光澤。體表為沙黃色,體兩側有黃褐色的規則的塊狀斑。行動較為緩慢,受到驚擾後往往盤成一盤,尾尖不斷震動,「沙沙」作響,主要捕食蜥蜴和小型鼠類。
如何預防被毒蛇咬傷
然而,我國北方的城市,尤其是在青海,有儲備抗蛇毒血清的醫院較少。因為毒蛇咬傷屬於偶發病例,而抗蛇毒血清造價昂貴,儲存期短,所以多數醫院都要臨時從南方調配。且青海省面積較大,一些偏遠地區交通不便,無法及時送醫,所以,對於毒蛇咬傷,還是應該以預防為主。首先,進入牧區草場或者沙漠地區旅行或作業,儘量穿長衣、長褲、長靴,不可穿涼鞋;挖草藥、蟲草翻草皮儘量用工具,不要徒手。住戶附近的垃圾堆、鼠洞要及時清除,避免滋生鼠類進而引來毒蛇的聚集。
無毒的白條錦蛇
蛇絕大多數怕人。如果在野外看到蛇類,一般繞路躲開就可以了,如果不方便繞路,可用長樹枝等物品將其挑到遠處,或者敲擊地面讓其自行爬走。
本報記者:海龍 視頻:晚報微友
編輯: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