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這是想要了美帝的命吧,美帝扔核彈就是為了產生威懾作用,避免登陸日本本土作戰,因為以日本的抵抗程度,美軍的傷亡將會極其慘重,死亡人數至少趕上新冠,更有人預估美軍登陸日本本土作戰,傷亡將以百萬計,兩顆核彈都扔在東京,美帝找誰談判去呀,直接面對「一億玉碎」的炸彈人那就老尷尬了。
十一國列強盤踞中華,慈禧還不是吃飽飽睡好好的,列強都是為了利益來的,沒有哪個列強憋足了勁非得弄死慈禧,慈禧在,方便列強攥取利益,慈禧可以替他們統一收取「保護費」和「心靈撫慰金」等等。
東京幾乎被夷為平地殘破不堪不值一炸
不說美國在李梅火攻中轟炸了什麼,咱就說剩下什麼吧:
聖路加國際醫院;
東京大學;
基督教救世軍;
日本天皇居所。
明治神宮沒保住,皇宮也被燒毀一部分,算是誤投吧,真扔對位置,皇宮就全完了。
日本平民四處避禍,但還是有近9萬人燒死,10萬人燒傷,後來又經甄別,其實幾乎一半的日本人都是窒息而死,因為巨量的燃燒彈將東京的氧氣消耗殆盡。
以明治劇院為例,日本人瘋狂地向劇場內擁擠,人群幾乎呈現堆疊狀,高度更是超過了2米,但隨著燃燒彈劇烈的消耗著氧氣,劇院內的日本人無一倖存,雖然他們沒有被炸被燒,但卻全部窒息而死。
還有一些日本人妄想跳河逃過一劫,但持續了整整4天的大火燃盡了氧氣,烤乾了河水只剩下乾涸的河床和燒成焦炭的屍體。
那時的東京仿佛煉獄一般,難以想像,如果不是相當一部分東京人跑去了鄉下,那這個煉獄恐怕又要多收取數萬性命,日本為多年來的侵略戰爭付出了代價,可惜至今還是記吃不記打。
即便在250公裡外的太平洋海面,東京的大火依然那麼刺眼。東京幾乎淪為死城,只剩下數萬「幸運兒」垂死哀嚎,飛行編隊順利完成任務,因為除特殊保留地點外,已經沒有任何目標可供轟炸,整個東京失去了轟炸的意義。
這樣的東京已經不需要核彈了,扔下去也是白白浪費,不如扔在長崎廣島造成更多更大傷害,更能起到威懾作用,日本一旦無條件投降,美國可以省卻麻煩無數,沒有人想承擔日本本土登陸作戰的損失,那將是難以承受之痛。
核彈資源並非無限
當時美國最新研發並試製的核彈只有三顆,其中一顆用於試爆已經在新墨西哥州被消耗,剩下的兩顆比如用在最為重要的目標上,這就牽扯到長崎和廣島的毀滅原因:
廣島是日本南部地區最大的指揮中心,他還保有著完整的兵工廠以及供應鏈,軍事力量也幾乎沒有損失,是日本續戰的倚仗之一,這個日本「幻想」點必須被清除。
長崎,當時日本的造船速度鐵定是比不上美國,但論艦船先進程度,日本是可以排進世界第一梯隊的,這裡是海軍的大本營,他的存在,始終威脅著太平洋安全,相當於不斷向日本海軍輸送著有生力量,所以這個日本續戰幻想點也要被清除。
相對幾乎被夷為平地的東京,顯然這兩個城市更應該成為打擊目標,況且前文說過,核彈屬於稀缺戰爭資源,僅剩兩顆而已,必須用在最最重點的目標上。
保住裕仁的老命
美國從來沒想過把整個日本夷為平地寸草不生,他要的是收割勝利果實,用最小的代價和犧牲換回最終的勝利。
裕仁是日本人的「精神領袖」,無論是無條件投降,還是戰後日本管理,都需要這個傀儡充當工具使用,如果他死掉,在日本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凝聚力會超過天皇的存在,他不死,只要妥協投降就能馬上熄滅戰火;他不死,能夠讓整個日本聽從美方的安排;他不死,日本不致陷入無政府狀態的混亂;他不死,美國不會付出難以承受的死傷代價。
上,可以主動投降,下,可以制止抵抗,今後他可以充當美國的傳聲筒,這就是他可悲的命運。
綜合來說就是稀缺戰爭資源不能敗家亂丟,破破爛爛的東京也不值得一炸,不小心炸死裕仁還挺麻煩,何況日本還存在能對美軍構成威脅的城市,所以就丟到廣島長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