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歷史已經7000餘年了,基本上是伴隨著中華文化一同成長的,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聊聊和田玉的歷史以及近代發展,和田玉從哪裡來,未來應該向哪裡去,我們會做一個大膽的預測。
歷史
根據出土文物的證實,和田玉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並且被應用了,只不過當時和田玉是被用作工具,不具備藝術價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文化遺址和遼寧阜新市查海文化遺址出土的數十件玉器是目前國內已知最早的玉器,距今已有7000~8000年了。溝通中西文化的「絲綢之路」,其前身就是輸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它比「絲綢之路」還要早4400多年。
和田玉早期的學術命名: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和田玉因產自崑崙山被稱為「崑山之玉」,又後因位於「于闐國」被稱為「于闐玉」。
和田玉的早期發展:
在戰國時期,和田玉進入到了高速的發展階段,同時成為了儒家思想文化傳播的載體。這一時期,玉石出現了繁多的種類,同時也賦予了諸多用途,有璧、琮、圭、玦、佩、璜、管、珠等三十幾個品種,按照其用途分為禮儀、喪葬、裝飾、實用等四大類。
兩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同時和田玉進入中國上層社會。
三國兩晉時期受到長期戰亂影響,和田玉發展進入低谷,但並未中斷,出現了「以玉為藥」。
隋唐時期玉器開始進入到了尋常百姓家中。
宋代使用和田玉的規模超過了唐代。據《宋史·于闐傳》和《宋會要輯稿·蕃夷四》的記載,于闐不僅經常向宋貢玉,而且在貢品中常列首位。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五載:「國朝禮器及乘輿服飾多是于闐玉」,說明統治階級多用和田玉。
元代初期,中央政府開始直接控制和田玉的開採。元中期以後更是建「磨玉局」。
明代時期和田玉對內地的輸出主要是靠朝貢貿易。而此時和田山料玉也被開發出來。
清代時期崇尚和田玉的風氣在清代達到頂峰,尤以乾隆為甚,其命人雕琢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中國玉器中用料最多、器型最大、路途最遙遠、耗時最久、費用最高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清光緒九年(1883年)設立和田直隸州時,「于闐玉」正式命名為「和田玉」。
民國初年,于闐縣深山產玉處已有齊家礦坑、楊家礦坑等,商人從中大獲其利,而新疆第一代採玉礦工也由此產生。
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和田玉產地成立公私合營的玉石收購站,20世紀60年代後改為國營。1994年,國家放開玉石市場(94年之前國家禁止私人開採)。2003年中國「國石」評選結束,和田玉獲得「美玉」稱號,被中國寶玉石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國石」。
近代發展以及何去何從
從2006年開始玉石市場開始逐步升溫,10年玉石市場達到頂峰,中高檔的玉石年升值超過50%。中國和田玉儲量為28萬噸,理論上還可供開採160年左右,但由於和田玉無法像金銀那樣提純和回收,且為一次性加工,無法再生,未來幾十年內資源將面臨枯竭,這也是造成和田玉作假以及和田玉價格年年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田玉早期莊家:
和田玉的繁榮,要歸功於港臺地區玉商。在80年代初期,和田玉與崑崙玉、俄羅斯玉的價格相差無幾,是港臺玉商發現了和田玉的價值所在,自80年代末開始瘋狂收購和田玉籽料,使和田玉成為市場上最昂貴的玉料,就連現在的和田白玉的拋光工藝,都是由臺灣玉商提出的。
13年受國際經濟影響,以及原材料枯竭等諸多方面影響,市場遭遇重大衝擊。
而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和田玉市場勢必將繼續的走低,魁玉堂本身也是做工作室的,能明顯感到近年來尤其今年的整個市場的頹勢。
和田玉未來將何去何從:
今年受到疫情的衝擊,大量的和田玉商家湧入直播的行業尋求突破,但是對於傳統手工藝人,對網絡的不熟悉,以及對於直播相較陌生的概念,加上大量主播的湧入,直播行業同樣並不比實體店面要好做。
而在原材料上,上好的料子逐漸的稀少,不少商家囤積居奇,等候著再炒一輪謀取暴利,對於以雕刻為主體的我們這樣的工作室,連原材料的收購都已經開始出現一定的問題。
小二個人認為啊,和田玉應該像小型化珠寶化方向,穿搭配飾方向發展,更多的開發迎合更加年輕化的群體的接受,老是抱著固有的一種高高在上的心態,不利於行業的發展,也不利於現代年輕人去學習接受玉石文化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