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武劍】
11月25日,據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和克裡米亞邊防部門消息,烏克蘭海軍5艘船隻未經俄方許可試圖穿越刻赤海峽,俄方採取多種措施予以阻止,包括動用武器並扣留其中3艘船。在這一過程中,烏方船上有人受傷。
俄羅斯軍艦向烏克蘭艦艇「開火」,雙方在刻赤海峽附近發生的這一衝突被視為兩國近年來最嚴重的事態。
刻赤海峽位於克裡米亞半島與俄羅斯西部的塔曼半島之間,同時也是連接亞速海與黑海的唯一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紅點處為刻赤海峽所在位置(圖/谷歌地圖)
蘇聯解體後俄烏兩國對於刻赤海峽的主權界定一直存在爭議,後經協商雙方均有權使用有關航道,但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爆發再次讓有關水域變得敏感複雜。俄羅斯收回克裡米亞後事實上完全把刻赤海峽收入囊中,同時也完全控制了烏克蘭港口城市從亞速海到黑海、直至地中海的通行權。
俄烏圍繞刻赤海峽之爭,既涉及克裡米亞的主權宣誓,又事關打破俄羅斯的「海上封鎖」。
對於此次在刻赤海峽的衝突,俄烏雙方相互指責。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辦公室表示,俄羅斯對烏克蘭軍艦的行動是「一種侵略行為,旨在蓄意使亞速海和刻赤海峽的局勢升級」。而俄羅斯副外長卡拉辛則稱刻赤海峽事件是烏克蘭蓄意挑釁,時間、地點和形式都是有預謀的。言外之意,俄烏都認為是對方蓄意製造了這起衝突,並且利用該事件來達到各自的政治目的。
普京繼續強勢
5月16日,橫跨刻赤海峽、連接克裡米亞半島與俄羅斯本土的大橋公路部分正式通車,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儀式並駕駛卡車通過大橋。該大橋的建成將減少克裡米亞在地理和經濟上的孤立狀態,有助於俄羅斯進一步鞏固對克裡米亞的掌控。但此舉可謂觸動了烏克蘭和西方的敏感神經,破壞甚至炸毀克裡米亞大橋的聲音不時傳出。
普京出席連接克裡米亞和俄南部地區的新大橋——刻赤海峽大橋公路部分通車儀式,親自駕駛一輛卡車通過大橋(圖/東方IC)
普京因收回克裡米亞重現昔日大國榮光而贏得超高人氣,由此產生的克裡米亞效應也為他順利贏得第四任期發揮了關鍵作用。普京曾誓言「永不歸還克裡米亞」,此次強力阻止烏克蘭軍艦通過刻赤海峽,應該說向外界充分展示了捍衛克裡米亞的意志和能力。
此外,俄方展示烏克蘭被扣艦艇、公布被捕烏克蘭軍官視頻、逮捕烏克蘭越境海員等一系列舉動更是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強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大程度上釋放了該事件的國內政治紅利。
波羅申科藉機「謀利」
烏克蘭在刻赤海峽衝突後迅速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先是與北約舉行緊急會議,接著呼籲盟友和夥伴加強對俄制裁、向其提供更多軍事援助,隨後宣布部分地區進入為期30天的戰時狀態。從中可以看出,烏克蘭方面顯然是有備而來,意在儘可能放大這一事件影響,以引發國內外輿論關注。
明年3月,烏克蘭將迎來總統選舉。目前烏克蘭已進入競選籌備階段,但10月的民調顯示波羅申科的民意支持率已跌至7.8%。在烏克蘭仍然經濟低迷、腐敗嚴重的背景下,不斷挑動民族主義情緒成為執政乏善可陳的波羅申科謀求連任的唯一王牌。
從推動烏克蘭東部局勢到謀求成為北約「申請國」,從掀起「去俄羅斯化」浪潮到終止《俄烏友好條約》,波羅申科希望利用俄烏之間的歷史積怨和現實傷痛來轉移國內矛盾、團結凝聚人心,從而扭轉不利選情。刻赤海峽事件無疑是受選舉利益驅動的最新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