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名單」廢止,意味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我國電池行業的競爭態勢進入了新階段。
文/《汽車人》評論員 趙英
悶熱的夏天,汽車界也在一片沉寂中等待轉機。在這悶熱的天氣中,有一個消息似乎可以使人興奮一下。2019年6月24日,工信部發布2019年第22號公告,決定自2019年6月21日起廢止《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符合規範條件企業目錄也同時廢止。這意味著,實行多年的新能源動力電池「白名單」制度取消。
回顧既往,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發力之際,2015年3月,工信部制定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自2015年5月1日起,企業按照《規範條件》要求,通過「汽車動力蓄電池生產企業管理系統」進行在線申報。該《規範條件》也被稱為動力電池「白名單」。《規範條件》明確,新能源汽車搭載的動力電池如果未進入目錄,該產品就無法進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目錄》,並無法獲得補貼。
應當說「白名單」制度,對處於起步階段的新能源汽車來說,起到了一定的規範發展的作用。
隨著近年來政府在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上持續發力,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逐步轉向以私人消費者購買為主,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居世界第一位(不包含混合動力汽車)。
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相匹配的是,中國汽車電池行業也有了快速的發展。2016年全球動力電池前10家企業中,有7家來自中國。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成為新能源汽車電池的領導者,從規模看已是世界最大。筆者參觀過我國一家新能源汽車電池頭部企業,設備之精良,開發能力之完備,令我震撼。
中國汽車電池企業基本掌握了電池原材料、電池單體研發、製造核心技術,水平與國際相當。
中國生產的純電動車續航裡程已普遍超過300公裡。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了79.4萬輛和77.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3.8%和53.4%。
近年來,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深化開放舉措,其中包括合資汽車企業股比放開、新能源汽車領域可以獨資等。汽車電池行業對外開放,是這一進程的自然延伸。
在上述背景下,「白名單」的廢止,有其必然性。在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持續發展壯大、汽車電池企業快速發展、政府財政補貼逐步退坡之際,「白名單」廢止恰當其時。
「白名單」廢止,意味著政府在汽車電池發展方面,逐步由產業政策,轉向競爭政策,通過發揮市場作用,推動汽車電池行業的發展。解除汽車電池行業的規制,也意味著在政府判斷中,汽車電池產業由弱小走向成熟,可以放手讓其在市場競爭的大海中搏擊求生了。
應當看到,目前我國汽車電池行業頭部企業,已經呈現出具有某些壟斷勢頭的「王者之相」。在這種情況下,解除準入規制,放進「鯰魚」,可以增強市場競爭,有利於形成良性的市場競爭,有利於改變主機廠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上略顯被動的地位。當然,「鯰魚」的出現,也必然帶來產業鏈條的重組,產業組織結構的重組。
我國汽車電池企業雖然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也要看到,與跨國公司已經研製出的看家產品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差距,在某些關鍵零部件、技術、原材料方面還有相當差距,有些還需要進口。規制的解除,使跨國公司高水平的汽車電池產品、電池企業進入更加容易。面對已日益成熟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跨國公司早已迫不及待。外部電池企業的進入,有利於新的技術、新的產品進入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既擴大了主機企業選擇範圍,總體上也有利於新能源汽車及電池行業的水平提高。整體上看,也有利於財政完全取消補貼後,新能源汽車企業降低成本。
在當前汽車產業能源革命中,主流技術路線尚不明顯的情況下,外部電池企業的進入,或者可能帶來新的技術路徑、新的產品的選擇,有利於通過市場選擇決定何種技術、產品能夠勝出,減少了單一通過政府決策進行選擇的風險。
總之,「白名單」廢止,意味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我國電池行業的競爭態勢進入了新階段。對此,筆者抱持樂觀的態度。
由此,筆者又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當前,燃料電池項目正方興未艾,政府又應當如何引導其發展呢?(文/《汽車人》評論員 趙英,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