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人在衣裝馬靠鞍」。這一點在古代並不是這麼簡單的,有著很深的學問和嚴格的要求。在古代「衣」「衫」「裳」之間就有著很大的區別,並不是你想怎麼穿戴就怎麼穿戴的。比如在衣服的顏色上就有嚴格的等級區別,官的大小與服飾的顏色是掛鈎。不要以為你是土豪就能隨便亂穿一氣,否則是要倒黴的。在古代,穿衣不是小事,也遠遠不是「人在衣裝馬靠鞍」的那麼簡單。
現在,我們把服裝統稱為衣裳,在古代「衣「「衫」及「裳」是有一定區別的。「衣」分「上衣」和「深衣」,「衣裳連屬,被體深邃。」古代的「衣」是貼身穿的,猶如我們現在的內衣。「衫」,古代指無袖頭單衣,以輕薄紗羅為材料而製成,僅用單層,不用襯裡,形制簡便,是夏季的穿著。這一點和我們今天穿的襯衫有幾分相似。「裳」,本義是指裙,引申義是指男女穿著的下衣,是由兩片布帛製成,前後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縫隙,主要用途就是擋住不該見到部分,兩個字——遮羞。
由此可見,我們的古人在穿衣服問題上,還是很有講究的,隨著封建社會的精神和物質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的穿戴在官場也得到廣泛的應用。比如用服飾顏色區別官位的品級,就是一種很大進步,大老遠的瞧著顏色,便知官兒大小了,古人的智慧總是那麼地無窮和了不起。這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大唐,像玩唐三彩一樣把顏色注入到了官服的顏色上。唐朝的官服制度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三品以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如果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比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地方的州刺史則不拘品級,都穿緋袍。
宋代崇尚文治,官服制度基本延習唐朝以顏色區別官級,但被文人玩得更加仔細,一直規定到不在官系列的九品以上。最大的不同是官兒頭戴幞頭,腦袋兩邊還有長長的直腳,據說是防止文人喜歡交頭接耳私下亂議論的。元代是蒙古人入關統治中原的時代,其服飾襲漢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飾仿照先秦時代的古制而成;同時,蒙古統治者也推行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飾仍是披髮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之時,也曾令在京士庶須剃髮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戴帽笠為主,男子多戴耳環。至元大德年間以後,蒙、漢間的士人之服就各隨其便了。
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飾、內臣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其樣式、等級、穿著禮儀可謂繁縟。一般男子服飾以袍衫為主,形式多樣;儒生文士則以襴衫、直裰為常衣;婦女服飾主要有袍衫、襖、霞帳、禙子、比甲、裙子等。明朝官服直接增加了官銜的識別標誌——補子,補子上繡上飛禽走獸。文官是飛禽,有翅膀能飛的,從一品仙鶴到九品鵪鶉;武官是走獸,四條腿的能跑,一品、二品為獅子,到九品海馬,還有公、侯、駙馬等繡麒麟。清代官服特別之處是看補子以外直接看官帽頂端的珠子,級別高的還有腦袋後面拖著花翎,這叫看「頂戴花翎」,身份和地位,一看便知。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
服飾被古人玩到了極致,穿戴中也有很多規矩,並不是現在有錢就可以任性,土豪就可以「人靠衣裝馬靠鞍」。不同身份穿不同的衣,如果僭越、逾制的話,嚴重的是要治罪和掉腦袋的。比如宋代庶民只許穿白色衣服,明代老百姓所穿的衣服必須避開黑色、紫色、綠色、柳黃、薑黃及明黃等色,那是官員和皇帝們的專利。(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