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百代腳印,可關注公眾號
翻舊報紙追尋社會進步足跡,
用老廣告注釋上海生活細節。
月餅原就是媽媽的廚藝,
糕餅師的專業手藝
使各地方都擁有了特別的節日美食。
無論蘇式,寧式,徽式、潮式,廣式,
只有上海這樣一座五方雜處的移民城市,
糕餅師們才有機會
聚會,交流,改革,創新
冠生園月餅形象代言
電影明星胡蝶
和冠生園老闆洗冠生
廣告語:
唯中國有此明星
唯冠生園有此月餅
1912年9月25日為中秋,任職北京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科長的周樹人,和朋友一起喝酒,晚十點方歸。獨居一室,又見圓月寒光,不禁思念故鄉。魯迅是致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派,辛亥推翻了皇帝,廢掉了皇暦,國暦改用陽暦,賀年也得賀陽暦的新年,廢暦裡的中秋家人還要不要照舊以餅祀月,這是魯迅,也是民國新人物內心的疑惑。不論陰暦還的陽暦,無不依日月運行制訂,暦書向來是由朝廷頒發,敬天授時權在皇上。民國沒有了皇帝,不僅改暦書還要改暦法,從前用的陰暦,此時改用從前稱為「英暦」「西暦」的陽暦,用西暦又不用公元而用民國紀年,於是共和政府就有了一部三皇五帝到如今,從來還沒有過的新暦書,用它來象徵史無前例的新時代。其實暦法本無中西,都是反映天體運轉四時更替的自然規律,用西暦或方便中國與歐美世界接軌,但民間用慣了的老皇歴,四時八節二十四個節氣,又長久地紮根到傳統農業社會的國計民生中間。就說這中秋「以餅祀月」它是皇家的典禮也是民間對月亮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周禮》的時代。而過年,端午和中秋又都是按著四季的節奏,給農人安排的休閒假日;在貨幣交換缺位的時代,三節還是會計往來帳目的時間節點;節日的愉悅多少也能衝淡人與人之間緊綁的社會關係。為北洋政府作頂層設計,不少都是從舊體制中過來的舊官僚,他們心裡明白其中的奧秘,所以沒過幾年民國暦書新瓶裝舊酒,又以春節,夏節和秋節的名義,恢復了老皇歴裡的「三節」,炮竹照樣放粽子月餅照樣吃,我們在魯迅日記裡又看到了中秋放假補假的記載。
提倡「新生活」的蔣介石不重視傳統節日,自他統一南北之後,既不許國人過陰暦年,也不許大年夜放炮竹,甚至外國人在上海辦的煙廠給工人放年假,政府也要出面禁止。端午中秋也不再給機關幹部學校師生放假過節,後來政府又將中秋定為團圓節。蔣介石禁止過年毛澤東正在江西山裡打遊擊,只知道鄰近的縣城不許放鞭炮,並不知蔣介石到底想幹什麼。大概正因為蔣介石背逆民意,1949年的新中國反其道而行之,很快就宣布春節定為國定假日,至於清明端午中秋近來也都重新成為了國定假日。
但無論過節放不放假,端午食粽子中秋吃月餅,掌權者並不曾過問,也許早已有了粽子紀念屈原,月餅驅逐韃子之類傳說的注釋,沒有必要再節外生枝。任何一本飲食史都充滿了形形色色的傳說,即使在現代為了生意,商家們仍然在編織善意的「謊言」,徽菜館大富貴歷史被現在經營者有心無意提前許多年,杏花樓儼然掌握著廣式月餅的秘方,作為最早的番菜館,後來上海最大的粵菜館,民國年間杏花樓與泰康和冠生園比實在沒有什麼特別。即使在現今,因為香港美心等品牌的深入內地,杏花樓月餅也不比往年。
據十六世紀作家沈榜說:每逢八月不論何種人家都會製作大小不一的麵餅相互饋贈,而在集市則能買到「以果為餡」更加精緻的月餅。家庭製作月餅直到現在都沒有停止,但一代代糕餅師傅勾心鬥角,推陳出新,使得越來越多的主婦自願放棄了這門家傳的廚藝。舊時的糕餅師傅每到節日來臨,會在街邊村口支起爐子賣月餅,城鎮的茶食店也以這半個月專做月餅的生意。豬油是製作酥皮月餅的主要原料,為了備足小城鎮的茶食店,需要提前幾個月到肉鋪陸續採購豬油。只要做好了這一季的月餅生意,茶食店一年開銷就不用發愁。蘇州是清末江南最繁華的城市,那裡的茶食店每到中秋人頭攢動,顧客接應不暇,十五那天下午三五點鐘,夥計們就早早將賣剩的月餅搬進內廚,把櫃檯抽屜洗刷乾乾淨淨,燃鬥香點紅燭,東夥們一起祭月賞月。但經過太平天國戦亂,十餘年後蘇州月餅市面一直沒能恢復,光緒二年《申報》記者云:今年中秋節,卽點燈後茶食店之月餅猶堆如山阜,不復似從前之門面矣,嗚呼幾何時而元氣可復哉。茶食店顧客再多也都是本鄉本土的人,如果中秋前陰雨連綿,四鄉人懶得進城,這年月餅的銷售自也就少了幾成。本地師傅做本地月餅用的餡料也都是本地秋季的出產。所以那時候的月餅,就像南方餛飩北方餃子,沒有人會給他冠上廣式或是蘇式的名字。「無徽不成鎮,無績不成街」,元明清時的江南小鎮都有徽商的足跡,有徽商的地方又都有績溪人開的飯館麵店,遐邇聞名的杭州奎元閣也是徽州人創辦,毛澤東在杭州過六十嵗生日,請的就是他家的廚司。培養江南人對麵條的喜好,明清時候到外鄉去辦麵館徽商功不可沒,蕪湖有條索麵巷(汪道涵的出生地),傳說就是因元朝時候經營掛麵的徽商在此居住而得名。但徽州的月餅除了重油沒有太大特色,尤其到了清末徽商在整體上已經衰落,一部美食史「徽式」月餅也就不佔什麼位置。
1883年11月2日《申報》廣告:徽式麵舘聚俊園,因東夥不投,無意開張,廣告出售店產。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上海的徽麵館大概已經是落日餘暉。
前些年蕪湖傳來消息汪道涵的出生地索麵巷已經拆除了半邊,即使不拆住在裡面的人恐怕也不知道索麵是什麼樣子,但用傳統方法制索麵在浙江山裡依然保存。索麵究竟是源於浙東然後由徽商帶到沿江各處,還是由徽商帶到新安江的下遊,飲食史上的疑問大概總比確鑿的答案更多。
近代上海是個五方雜處的移民城市,江浙、安徽、廣東,四川,福建的移民,同時也把各地的文化和習俗帶進了上海。外省人在上海有自己集中居住的社區,19時期末廣東人大多聚居在美租界虹口,當時的天潼路,武昌路又叫廣東街,路的兩邊有許多廣東人開的商店、飯館和茶樓,甚至還有專門招收廣東人的中小學校。
移民上海的外省人帶來了各自的生活習俗和過節方式,不同地方的月餅也在上海風雲際會,外省糕餅師最初只是以同鄉為常客,繼而就有了擴張市場的需求。1888年開在五馬路(廣東路)口的怡珍茶居登出了《申報》上的第一份月餅廣告,推出了四種價位,四十四品廣東月餅,魚翅貢酥,蠔豉肉酥對江浙人應該很有吸引,但廣告上所列並非現在所說的「廣式」月餅。民國初上海月餅市場有廣東和本地兩類,本地月餅又分蘇式,甯式兩種;廣東月餅則有潮州和廣州之別。現在人說的廣式月餅,據說1889年起源於廣州西城的糕酥館,1910年經翰林學士陳太吉取名為蓮香樓,寓意他家最擅蓮蓉餡。我們不知道這種工藝怎樣傳到上海,但據說陶陶居就曾仿造成功蓮香樓月餅。陶陶居1913年3月19日在上海南京路永安茶居對門開業,1915年9月中秋陶陶居廣告,內有豆沙、豆蓉,蓮蓉……,廣式每盒二角五至五角,蘇式每盒八分至一角五分。這裡廣式蓮蓉是不是得了蓮香樓真傳不好斷言,但月餅行業裡用廣式這個詞或許就在此前不久。「最最有名的月餅當然要首推蘇式和廣式兩種了,這兩種之中尤以蘇式的清水玫瑰和廣式的蓮蓉最為可口」。這是1934年中秋節《申報》文章的一句評語,廣式最好吃的仍然是蓮蓉,廣式之所以稱廣式,大概就是因為蓮香樓蓮蓉工藝的突破。
軍閥官僚豆沙月餅也,外白面心黑
冒牌名人什景月餅也,事事有份
偽慈善家南腿月餅也,中飽而肥
妙齡女郎玫瑰月餅也,心美而甜
青年寡婦乾菜月餅也,內外俱素
江北媽媽廣東月餅也,粗大而實
時髦女生輩油月餅也,滿口自由
1922年10月5日農曆八月十五日《申報》自由談,
刊頭畫署名「煉霞?」不知是
女畫家周煉霞否?
1923年中秋月餅廣告
精製各種廣東月餅
廣式這個詞在後來的中秋廣告裡仍然少見,直到1925年9月南京路老大房才再度打出「廣式月餅」這個概念。本地人開的老大房經營蘇式糕點已有八十餘年,這一年在銷售南腿雞絲棗泥洗沙黑芝麻等蘇式月餅同時,也銷售起各種廣式月餅,後者來買的自然不會只是粵籍顧客。如果要編上海月餅大事記,1925年老大房銷售廣式月餅、1915年陶陶居銷售蘇式月餅都可以記上一筆的,因為他證明民國初年,上海月餅市場已經開始擺脫了傳統地域觀念。也是在1925年,冠生園食品公司開始加入上海月餅市場,《申報》上登出了他家第一張中秋月餅廣告。廣東南海人洗冠生是上海商界一位傳奇人物,早年曾大舞臺門口叫賣瓜子蜜餞,1915年有了自家的店鋪,1919年就有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冠生園公司,參股的有演藝界的名人夏月珊,鄭正秋。1923年公司擴股改制,登記生字牌商標。冠生園產銷結合,以蜜餞糖果為主,自涉足月餅行業,便成了工業化生產月餅的引領者,它們用烘焙餅乾的爐子制月餅,請明星胡蝶去公司參觀做廣告,洗冠生也常接受記者採訪,他本人還在報刊撰文推介自己的月餅。
民國時候上海月餅消費漸漸拆除了地域藩籬,但社會貧富差異造成不同消費層次卻無法剷除。昂貴的廣式月餅滿足有錢人的奢靡,蘇式月餅價格比較接近平民,還有三分之一的月餅則是由沿街設攤的小販經營,他們的價格比店家月餅又便宜一截。計劃經濟時代沒有了高檔月餅,同時也禁止了沿街賣月餅的小販 ,但嫦娥奔月盒子的杏花樓月餅卻跑遍了全中國。洗冠生在三反五反中自盡,這大概也是後來冠生園被杏花樓取代的原因。
富起來的中國,價格不再成為月餅消費的瓶頸,商家也有了更大的國內外月餅市場,其中廣式月餅因為宜於工廠化生產,宜於儲存運輸,在全國市場獨佔鰲頭,2018年佔月餅市場份額65%是廣式,蘇式只佔13%,還有臺式10%,滇式6%,京式3%,其他月餅3%。
還可以關注:
魯迅的中秋日記
毛澤東八議阿Q(1937-1959)||嘗試用關鍵詞讀書
恩榮堂筆記(十)||石人望與《八佰》及石人望先生著作目錄(1941-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