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87.1%的人感覺大學生實習存在造假現象(圖)

2020-12-16 網易新聞

廣州某學院為給新生騰宿舍,大四學生「被實習」漫畫:唐春成


目前,大學生實習經歷造假已成「公開的秘密」:謊報實習時間應付學校規定、一天也沒去實習竟然能寫出洋洋灑灑的實習報告、還有不少大學生覺得實習造假可以理解……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189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7.1%的人感覺當前大學生實習經歷存在造假現象,其中44.1%的人覺得「非常普遍」。 27.7%的人坦言自己的大學實習經歷造過假。受訪者中,在校大學生佔8.8%,已畢業大學生佔72.3%。

65.1%的人認為大學生實習經歷造假是「為了順利畢業」

大學生實習經歷為何造假?調查發現,65.1%的人認為首要原因是「為了順利畢業」; 50.7%的人認為原因是「實習意義不大,為了應付學校」; 47.5%的人認為原因是「學校對學生實習管理不嚴」。

天津某大學大四學生李蘭(化名),一直在全力備考研究生。她的學校規定的實習時間是大四的寒假和大四下學期第一個月,這個時間恰好是考研複試的時間,其他時間段的實習經歷學校又不認可。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去諮詢了指導老師。沒想到老師說:「我不管你去了哪裡實習,實習期間做了什麼,只要有實習單位蓋的章,規定材料齊全,時間在學校規定的範圍內就行,你明白了嗎?」

中國移動培訓師高星星表示,自己上大學時,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交蓋有單位公章的實習鑑定表。有的宿舍裡一個學生父母的單位公章比較好蓋,就把全宿舍同學的實習鑑定表都搞定了,實際上他們根本就沒去這個單位實習。

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榮榮認為,一些學校在實習時間的安排上不夠合理,與考研或者完成畢業論文等時間衝突,學生自然就會想法設法應付學校。實際上,學校是希望通過實習報告和鑑定的形式,督促學生在參加實習後思考自己的收穫,經歷一個內省的過程。

已工作3年的段先生回憶,自己當年沒參加過實習,但是學校規定不交實習報告,就不給畢業證。後來他想辦法,在學校旁邊的眼鏡店蓋了一個實習單位的章。「那時自己也鬱悶,因為我是學財務的,造假太不應該了,但是拿不到畢業證,怎麼找工作?」

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教授林新奇表示,目前大學生的實習狀況不平衡,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找到滿意的實習單位。「現在一些學校把實習責任完全推給了學生。其實實習單位不應該讓學生自己找,因為一些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實習單位就只能造假。」

本次調查發現,儘管46.9%的人明確反對大學生實習經歷造假,但也有31.7%的人表示這種現象可以「理解」。

段先生在找工作時發現,他實實在在說自己沒有實習過,幾乎所有單位都把他拒之門外。「不得已我只能造假說自己實習過幾個月,結果成功了!我感覺,造假是學校、社會在逼著我們這樣做,我們只能接受這樣的遊戲規則!」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46.2%的人認為大學生實習經歷造假的原因是「受社會造假風氣影響」;還有24.8%的人認為原因是「法不責眾,跟風造假」。

其他造假原因還包括:為了豐富求職簡歷(46.9%);實習單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42.8%);實習期和考研準備衝突(30.9%);不想參加實習,只好造假(26.4%);為了獎學金(16.1%)等。

55.9%的人建議保障學生自由實習的權利,別強制

民意中國網一名網友留言說,1998年我們班40人在小浪底工地實習,共計30天。白天,同學們自覺上工地,想盡一切辦法多看一些,多問一些;晚上,聽專家報告,每個人都記了很厚的筆記。在互相學習實習報告時,我記得有個同學寫的是小浪底與愛國主義。每每想起,感慨不已!現在我是一名高校教師,對現在學生的實習情況感覺很痛心。我覺得是大環境的影響衝垮了象牙塔的圍牆。誰不想回到我們當年那個有理想的年代?

大學生實習經歷造假會帶來怎樣的後果?調查中,75.4%的人認為會導致「學生得不到鍛鍊,高校教育和社會需求脫節更嚴重」; 68.1%的人認為會導致「學生養成造假惡習,加劇社會誠信危機」; 64.6%的人認為會導致「實習走過場,實習鑑定成為一紙空文」。另有48.6%的人認為大學生實習經歷造假是缺乏底線的表現。

近日,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實習基地指導老師王虹翔教授,在接受《渤海早報》採訪時指出,實習經歷造假比個別教授的學術論文造假更可怕,從表面上看,實習報告造假是學生為了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而出的「下策」,甚至有些學生認為是為了參與社會競爭「不得已而為之」。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造假可以過關」、「應付糊弄也無大礙」的印象,影響將來走入社會誠實地對待工作和同事。

天津某服裝公司負責招聘的王女士表示,她在招聘中就遇到過大學生實習經歷造假的情況。「有一個大學生說自己以前做過助理類的工作,結果交給他的任務總是完不成,老闆很著急,立刻辭掉了,這樣對他自己和公司都是損失。他走了我們還得再招人,既耽誤時間又耗費精力。」王女士建議,大學生在應聘時應該實事求是,否則即使能獲得職位,沒有能力也幹不了。

中國民航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學生頡柯,大四暑假時在北京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實習了一個月。這個實習單位是學院給聯繫的,實習的內容與專業所學直接有關。「我們在學校學的主要是理論課程,到了實習單位以後,才真正知道技術工人如何修飛機,感受很不一樣,實習的收穫很大。」

調查顯示,73.7%的人認為大學生有必要去實習。

林新奇認為,實習應該由學校統一組織,或者是教育部門統一分配,而且應作為大學生的必修環節。大學校園裡學到的理論多實踐少,實習對於大學生來說非常重要。政府應該給予政策的支持,將大學生實習納入教育環節,可以把這方面的支出作為財政投入,調動學校的積極性。

如何杜絕大學生實習經歷造假現象?70.7%的人建議「學校設法聯繫更多實習機會,供學生選擇」; 55.9%的人建議「保障學生自由實習的權利,學校不應強制實習」; 46.2%的人建議「用人單位不接收有造假行為的求職者」; 45%的人認為要「嚴懲實習造假行為」; 43.4%的人認為「大學生應該樹立絕不造假的觀念」。(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大學生實習證明買賣調查:可私人訂製 「履歷鍍金」套路深
    一紙偽造的實習證明,是大四女生吳芳今年七夕節的「意外之喜」。有了這張證明,她如釋重負:「能輕鬆獲得6個學分,還可騰出時間全力準備考研,真是一舉兩得!」  為了「更穩當些」,吳芳男友還特地多花100元,在網上購買了回訪服務——如果學校的調查電話打過去,商家就會告知學校「實習」的情況,「沒有任何瑕疵」。
  • 社會調查實習報告
    (四)調查項目: (1)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選擇;(2)影響大學生做出職業選擇的因素是什麼;(3)為此付諸的行動,做出的對策;(4)未來理想的職業與期望薪資或待遇等。學生對於自己的就業方向與規劃還是存在一些擔憂,所以這需要學校和家庭給予幫助,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考研或者就業方向的講座,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或者設立相關信息的公眾號或網絡平臺為學生解答疑難,家庭成員可以分享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學校與家庭的指導,一定會讓大學生擁有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二、數據分析(一)普通分析1.琴院2018級各系學生所佔的比例。
  • 大學生「實習證明」百元包郵 還能「私人訂製」
    近日,重慶大學城某高校大四學生小包就特別著急,因為她的暑假作業——「實習證明」還沒有著落,情急之下,在朋友的推薦下,她打了點歪主意,網購了一份。一紙「實習證明」有那麼重要嗎?對大學生而言意味著什麼呢?華龍網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 調查:學術造假為人不齒 韓日德美怎樣打假?
    據韓國《教授新聞報》最新調查結果,600名大學教授中有高達86%的人認為應該低調處理或默認同事的剽竊行為,其中裝作不知道的達到了23.7%,與2001年的調查相比增加了6倍之多。而根據韓國論文信息處理網站的調查結果,有高達56%的韓國大學生不認為剽竊是令人愧疚的事,46%的大學生不知道引用與剽竊的差別。而根據韓國教育部的數據,2008年至2011年間,因論文剽竊遭到懲處的大學教授多達83人。
  • 一名香港大學生的故宮實習故事
    原標題:「我覺得自己已是故宮人」——一名香港大學生的故宮實習故事 「現在有關於故宮的新聞我一定會關注,因為覺得自己已經是故宮人了。」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歷史系大三學生莫芷茵近日告訴記者。
  • 「大學生」街頭推銷筆,是實習還是套路?
    「我們要求賣出50盒筆才能得到實習學分,幫幫忙。」……近段時間,有不少市民反映,在朝陽廣場、火車站等人口密集的區域,經常遇到自稱是大三學生,以「幫忙完成實習作業」為由推銷中性筆、清潔劑、牙膏等商品,還稱完不成業績會影響畢業和學分。這些推銷人員真的是大學生在實習嗎?連日來,記者針對市民反映的情況展開了調查。
  • 大學生有償實習暗網需各方合力破除
    近日,大學生有償實習暗網受到媒體關注。據《財經》雜誌的深度調查顯示,不少中介機構通過私人關係等方式獲得實習機會,大學生付費萬元得以內推,而中介用收取的費用打點相關的負責人,由此編織出了處於灰色地帶的有償實習暗網。
  • 誰在編織大學生有償實習暗網
    圖/IC來源:財經十一人文 | 劉以秦 張梓清 顧翎羽編輯 | 謝麗容這張暗網裡看起來沒有受害者。《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落實就業的畢業生比例為80.1%,這個數字裡包括繼續升學。也就是說,每5個畢業生裡,就有1個暫時還找不到方向。根據教育部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碩士招生規模比去年增加18.9萬人。
  • 電商網上賣偽造實習證明:大學生得「證明」失誠信
    暑期過半,一紙蓋有單位紅色公章,並配有「評語」的實習證明,成為一些在校大學生心中的「剛需」。8月8日,新京報報導部分網絡電商平臺出現「實習證明」交易,售價普遍在數十元至數百元之間,且可私人定製。網友「視覺大凡」戲謔稱,「有需要就有市場」,也有網友直批網購造假的可悲和無恥。
  • 網絡短視頻造假現象研究
    在商業化、娛樂化大潮的席捲之下,獵奇、作秀、博眼球成為短視頻傳播的「潛規則」,導致短視頻造假現象頻發,持續汙染網絡空間,且「技術」和「套路」不斷翻新升級,令人更加難以辨識,已經成為網絡管理的「灰色地帶」甚至「空白地帶」,亟待納入監管範圍。
  • 兩百多名臺灣大學生在廣州實習
    「築夢珠江 展翅飛翔--2019臺灣大學生廣州實習體驗活動」8日在華南農業大學啟動 廣州臺灣青年之家供圖 攝中新網廣州7月8日電(記者 郭軍)由廣州市臺辦主辦的「築夢珠江 展翅飛翔--2019臺灣大學生廣州實習體驗活動」8日在華南農業大學啟動。
  • 誰在編織大學生有償實習暗網?
    誰在編織大學生有償實習暗網?他們是如何利用「算法」挑選對象的?.....歡迎進入頭牌觀點討論吖~ 誰在編織大學生有償實習暗網?現在連得到一個實習機會都要「有償」了,未來畢業生是不是不用找工作了,而是「買工作」?結合自己的秋招經驗來看,一紙實習證明根本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在實習崗位上想的東西做的事情,你的理解和思考,不然根本經不住面試提問。 但話說回來,現在內卷這麼嚴重,要剪斷這樣一張網,感覺難度會很大。
  • 大學生偽造實習證明:隨便蓋個章就行了
    暑期到了,不少大學生發現,高校規定的實習期和考研或僅僅是「吃喝玩樂」計劃撞車。怎麼辦?有人想到「找關係」開實習證明,需求量的增加甚至催生出專門叫賣「實習證明」的淘寶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發現,這些淘寶店以賣橘子等商品為掩飾,通過QQ私聊等方式,自稱和浙江台州等地真實的企業有合作,提供從開具實習證明到接受電話回訪的一條龍「實習服務」。還有淘寶店直接銷售「印章定製服務」,可為買家定製各類開具實習證明所需的印章。對此,也有大學生表示,買來的實習證明對自己以後走入社會有害無益,「以後都不能理直氣壯地說出這段經歷」。
  • 大學生體測替考「明碼標價」「看破不說破」現象背後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體測「替考」在高校中並不罕見。一到體測季,在校園QQ群、微信群中,常有學生發布尋找體測替考的消息,且多明碼標價,依據不同的項目,其價格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人民幣不等。多名高校學生向新京報記者反映,由於大學校園中參與體測人數較多,體測教師對被測學生不熟悉、監考不嚴格等原因,讓體測替考者有機會矇混過關。針對頻發的體測替考現象,部分高校也在加強應對措施和處罰力度。
  • 女大學生美國實習遭開除 狀告迪士尼勝訴(圖)
    作為我市第一批在美國迪斯尼實習的學生,四川外語學院英語系2005級學生王寅力敢與上司叫板,用法律維護了自身利益。 川外女生幸運赴美實習 原本抱著好奇以及試一試的態度,結果意外成為我市第一批在美國迪斯尼實習的學生。昨日,王寅力向記者講述如何實現跨國實習的。 「想嘗試下,並且感覺自己行。」
  • 一位美國大學生在張裕酒莊的實習生活(圖)
    一位美國大學生在張裕酒莊的實習生活(圖) 2015-08-17 08:54: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虹利
  • 為求「體面」大學生網購實習證明 花200元即可開一張
    原標題:為求「體面」大學生網購實習證明 花200元即可開一張   再過幾天,各大高校就將陸續開學。許多學校要求學生暑期實踐並開具實習證明。網上也出現售賣實習證明的業務。記者一家聲稱在清華大學校內的公司,一張實習證明開價200元,並且能蓋公司公章,還能提供「電話回訪」,需加收200元。
  • 臺灣大學生杭州實習:換駕駛證、辦銀行卡成「新杭州人」
    臺灣大學生遊覽杭州西湖。中新網杭州8月2日電(郭其鈺)「大陸特別是杭州的電子支付、網絡購物、外賣都非常棒,讓我們很快融入了杭州的生活。」結束在杭州某企業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後,來自臺灣的賴威良點讚在杭州的便利生活,今年剛剛大學畢業的他希望留在大陸工作。
  • 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課題組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基督徒的人數近十年來沒有多大的增長  ■實習記者/葉林  每周四的晚六點半,在海澱區的一個基督教堂都會出現很多不同的面孔,他們大多是這個大學生團契的成員,來自北京各個高校不同專業,
  • 魚肉造假在歐美更嚴重 紐約39%海鮮涉假(圖)
    圖為1月25日的柏林綠色周活動上,一些觀眾在認識、辨別不同魚類。本報記者 管克江攝歐洲「馬肉醜聞」還未平息,潛藏多年的魚肉以次充好現象又再度浮出水面。海鮮產品在歐洲被錯誤標註的現象在業界非常普遍,檢測表明,一些歐洲國家某些特定種類魚肉發生錯誤標註的情況超過1/5,目的是以次充好,賺取更高利潤。而美國的一項抽樣調查表明,在紐約出售的海鮮有約39%都涉嫌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