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要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思想,只因為董仲舒

2020-12-16 木辰仕

魯迅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許多新思想,並常常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主義思想。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推崇,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這倒是確實的,孔孟思想的確是先哲們智慧的結晶,對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魯迅被稱為民族魂,也是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那為什麼他還要批判儒家思想呢?難道魯迅先生錯了嗎?

今天看來,魯迅先生也是正確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稱讚魯迅為新中國的聖人,對魯迅評價極高。

為什麼魯迅要批判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呢?這得從漢朝時董仲舒向漢武帝提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起了。

先秦時代,我中華民族文化多元,燦爛多彩,還曾出現過"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以孔孟思想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思想也得到了發揚光大。孔孟思想主張"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主張一個人的內心修養要從孝道開始直至最後能達到愛護萬民追求和平的境界;主張統治者要實行仁政、要愛民。這是非常進步的思想,就是放到現在也不過時。因為這種思想的出發點是普天大眾,這種思想代表了廣大普通民眾最根本的利益。

但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作為漢武帝的一個忠臣,為了幫助漢武帝鞏固皇權、實現中央集權,遂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因為漢朝自建立以來,由於各潘鎮割據勢力爭權奪利而導致國家內部經常動亂,甚至還爆發過幾場大戰爭。

董仲舒是當時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根據儒家"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思想指導,為了幫助統治者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又提出了"君權神授"等迷信封建思想。

在這裡,真正的儒家思想被董仲舒等人黑化了,被他們偷換概念變成了封建統治階級奴化萬民的統治思想。這是一種愚民政策,他們期望能通過提倡這種蒙蔽民眾的思想,使民眾的思想變得單一,便於管理。

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儒家思想便不再代表廣大民眾的利益,而被董仲舒等人偷換概念變成了代表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思想。

漢武帝自然樂意,於是中國歷史開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進程。後來證明果然效果頗豐。

到後來,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統治了為了不斷的加強中央集權,把董仲舒等人總結提出的儒家思想不斷的升級加強。

到了清朝末期,這種封建統治在當時的社會根深蒂固,當時的很多國人被嚴重奴化,骨髓裡都充滿了奴性和麻木不仁,這點從魯迅筆下的人物"阿Q"等人身上便可看出來。由於大眾思想被奴化蒙蔽,使得當時的中國社會弊病百出。又由於清朝統治者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當時的中國社會落後於世界上其他國家。

當時的中國不斷受到外敵欺侮,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愛國愛民的魯迅看在眼裡,十分的悲痛焦急。為了拯救萬民於水火,魯迅跑到日本留學學習醫術。但他後來卻發現,國人最根本的病是在腦子裡,是思想的病態,造成這種思想病態的罪魁禍首正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封建思想。

為了喚醒萬千民眾的思想,魯迅先生遂棄醫從文,創作了多篇優秀諷刺小說和各種文章,開始在各種報紙上發文諷刺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封建主義思想,提倡人們要解放思想,不要再被封建主義束縛。

所以魯迅先生真正要批判的,並不是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是被封建統治階層黑化了的儒家思想。魯迅先生所批判的是封建迷信主義。

所以不但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稱讚魯迅為"中國當代的聖人",連後人都認可魯迅先生對中華民族做出的重大貢獻,尊他為"民族魂"、思想家。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魯迅要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思想,只因為董仲舒
    魯迅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許多新思想,並常常批判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主義思想。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今天依然受到很多人的推崇,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這倒是確實的,孔孟思想的確是先哲們智慧的結晶,對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魯迅被稱為民族魂,也是偉大的思想家之一,那為什麼他還要批判儒家思想呢?難道魯迅先生錯了嗎?今天看來,魯迅先生也是正確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稱讚魯迅為新中國的聖人,對魯迅評價極高。為什麼魯迅要批判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呢?
  •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儒家是春秋末年孔子創立的一個思想流派,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董仲舒畫像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儒家學派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雜糅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各種思想因素,把儒學發展成為一個按照陰陽五行和宇宙論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結束了百家爭鳴的狀態,讓「董氏儒學」成為兩千多年來封建統治階級馭民的法寶。在回答漢武帝「天人三策」問題時,董仲舒明確闡述了它「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天授」,「三綱五常」,「春秋大一統」的觀點,將君主的統治附會到天道之上,主張天不變,道亦不變。
  • 西漢著名儒家大師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漢王朝的影響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哲學家和儒家大佬,他的儒家思想對漢朝以及以後的封建王朝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董仲舒的哲學理論和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最強的統治地位,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達兩千多年。至今還在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儒家是春秋末年孔子創立的一個思想流派,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董仲舒畫像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儒家學派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雜糅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各種思想因素,把儒學發展成為一個按照陰陽五行和宇宙論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結束了百家爭鳴的狀態,讓「董氏儒學」成為兩千多年來封建統治階級馭民的法寶。在回答漢武帝「天人三策」問題時,董仲舒明確闡述了它「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天授」,「三綱五常」,「春秋大一統」的觀點,將君主的統治附會到天道之上,主張天不變,道亦不變。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自從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它以伸張正義,倡導禮制樹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個產生於周朝「禮崩樂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綿延千年?因為受時代和階級性質的制約,孟子是站在統治階級的思想下,提出民本思想。其目的也是為統治者提供一套治理國家,安寧天下的理論方法。
  • 談談「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背後:儒家思想對西漢法律的影響
    他迫切地想要做些什麼,對外他要徵服少數民族,對內他要強化皇權,因此漢初講究「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已經不能被漢武帝看中。漢武帝需要一種全新的理論體系。於是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立即就被漢武帝採納了,儒家學派的理論開始獨霸中國封建歷史的思想舞臺,而儒家思想極大的影響了西漢的法律思想。
  • 抨擊儒家文化的人,其實根本就不懂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儒家從漢武帝之後,成為了正統思想的一面旗幟,但實際上是董仲舒將百家歸儒,只沿用了一個名稱而已,內裡早已經摻雜了各種學說。但是,既然儒家名利雙收,那麼,得到的實惠越多,受到的非議自然也就越多。
  • 董仲舒、韓愈、王安石、朱熹這些文人,都代表了什麼儒家學派
    儒家的起源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階段,儒家學派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作出過偉大而又光輝的傑出貢獻,但也因其長期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思想的工具,漸漸發展為禁錮百姓思想的一種精神枷鎖,嚴重阻礙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
  • 美國總統裡根懂得「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儒家是正統思想而道家...
    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儒家在兩千多年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官方的正統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於在野的地位。
  • 「地大物博」+封建制下的「儒家思想」,扼殺了中國的「哥倫布」
    所以封建統治者要考慮且想考慮的就是長治久安,可是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嚴於律人,寬於待己」的。那麼,控制民眾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二 封建制下的「儒家思想」錮民思習慣成自然。每天七點要起床,開始很難,久而久之,自然到點就醒。皇帝應該是你終生的信仰,一開始有人不信,一代一代從小教育,潛意識裡都堅信不疑。
  • 西漢著名儒家大師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漢王朝的影響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哲學家和儒家大佬,他的儒家思想對漢朝以及以後的封建王朝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董仲舒的哲學理論和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最強的統治地位,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達兩千多年。至今還在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董仲舒是公羊學派大師,根據天人合一思想,創立「君權神授」理論
    董仲舒是當時儒家春秋公羊學派的大師,今文經學的創始人。他少時專心致志攻讀公羊春秋,「三年不窺園」,景帝時為博士。武帝在位時徵集全國有學識之士,董仲舒應考答問,成績最優。他受武帝賞識,被任命為武帝兄江都易王的「相」,後進入中央任太中大夫。因受丞相公孫弘所嫉,改任為膠西王相。晚年託病在家,著書講學。他的著作遺留下來的有他呈給漢武帝的《對策》(又稱《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一書。
  • 漢代初期為何採用道家思想治國,漢武帝又為何轉用儒家思想?
    在中國古代三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封建統治者大多使用的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而在漢朝初期,則採用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的思想反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為什麼漢朝初期會採用道家思想,到了武帝時期又轉用儒家思想呢?
  • 道家治國思想很精妙,封建王朝卻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原因很現實
    最近有朋友問我這樣一個問題:「道家思想曾經在治國上大放光彩,為何封建王朝卻以儒家為主流思想?」既然有朋友問題了,那麼就帶著誠意好好回答一下吧。對於「道家的治國效果比儒家好」這個觀點,個人認為,二者不能在沒有任何限定條件的情況下,就直接拿出來這樣比。
  • 董仲舒,將陰陽思想引入儒家思想的一代儒學大家
    董仲舒,漢代時廣川人,儒家在先秦之後的第一名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影響巨大。一代思想大家,繼承儒家,並沒有停留在先秦的孔孟之道上,而是潛心研究,將陰陽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合流,著成赫赫有名的《春秋繁露》,為儒家學說建構了一整套的哲學根基,用哲學術語說,他建構了儒家哲學的本體論。
  • 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
    導語: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結合各家思想,並引入陰陽五行學說,從而建立起新儒學體系。「天人關係」、「君權神授」等觀點,把帝王統治與天道、天命聯繫起來,為帝王統治製造權威,為帝王的統治提供理論根據。因此董仲舒的新儒學就成為了神學儒學。天人神學:天人關係「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是董仲舒獨創,早在《莊子達生篇》裡闡述的「天地,萬物之父母也」應該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天是萬物之母,天創造萬物,當然包括人類。
  • 儒家思想與神話:董仲舒的天命思想
    漢代思想的建樹是多方面的,和神話有關的也是層出不窮。例如在漢代儒家思想體系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天命理論和神權政治;道教思想中的長生不老思想和神道理論;讖諱中和神話有關聯的神學唯心主義思想。儒家思想與神話一、董仲舒的天命思想董仲舒思想是以天人感應為內容和特點的唯心主義目的論。天人關係是其哲學思想探討的基本問題。分析董仲舒的思想,首先要對他的「天論」進行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著作中,有一系列的天命鬼神思想。
  • 儒家思想也分新舊?從西漢的社會背景入手,簡述經今古文之爭始末
    前言儒家學派雖然尊奉孔子為鼻祖,但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初期階段有孟子、荀子等這些儒學大家為其增光添彩,所以說儒學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思想體系。董仲舒本人作為一個儒學思想家,當然願意提倡以儒學思想作為西漢的封建統治思想,他本人也是因春秋、五經而得名的,因此經過自己對於儒學的重新包裝,簡單來說就是將儒家思想與當時中央大一統以及君主專制的需要結合起來。
  •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是否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並不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但也並非全然無關。同時秦漢兩代都沒有忽視儒家的學術地位!董仲舒所提出的這一新的儒家思想是為迎合大統一王朝的思想統治而出現的,所以董仲舒是新儒學的代表。儒家思想的基本傳承和概念在孔子之前其實是封建貴族階層所有的一種教育和社會道德規範體系,也是禮樂制度的主幹,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後,這一主幹遭受嚴峻挑戰,尤其是社會的劇烈變化。原有的政治模式被打破,並重新建立。為此痛心疾首的孔子將禮樂制度的主幹重新融合自認為符合當下社會發展和政權穩定的邏輯,推出了所謂的儒家思想,並奔走呼嚎,希望得到諸位君王認可。
  • 儒家中心論: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為何儒家思想一直能夠屹立不倒
    從春秋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從產生到發展,最終成為了中國思想哲學界堪稱王者的存在。甚至到了現在,儒家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依舊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可以說,幾千年以來,儒家學說一直處於佇立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格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