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也分新舊?從西漢的社會背景入手,簡述經今古文之爭始末

2020-12-12 新聊舊史

前言

儒家學派雖然尊奉孔子為鼻祖,但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初期階段有孟子、荀子等這些儒學大家為其增光添彩,所以說儒學是一個不斷發展、演變的思想體系。儒家思想在每個歷史發展階段都有著新的內容融入進去,所以說儒家思想並不是孔子提倡的簡單的仁和禮,當然仁和禮同樣還是在儒家思想不斷發展過程中的核心要義之一。

《孟子》載:"。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

春秋時期,諸侯國林立並且相互徵伐,他們雖然表面上尊奉周天子,但實際上已經是各自做各自的主了,周天子的威信基本上已經被各諸侯王所忽略,這也充分體現了周禮體制的瓦解。這種現象讓飽受周禮思想影響的孔子感到非常遺憾,但是他本人卻沒有足夠的政治實力,因此只得通過著書立說來宣傳自己渴望社會穩定、天下一統的心願。

孔子

孔子並不反對各諸侯王反對周天子,他所強調的是當時混亂的徵伐戰爭已經給廣大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長期的戰爭就需要大量的經濟基礎來支撐,因此各大諸侯王紛紛加緊了對普通勞動人民的經濟剝削,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會發展日益黑暗。對此,孔子希望各諸侯國相互能夠以禮相待,並且針對當時已經十分尖銳的社會矛盾實行仁政,不要為了一己之私慾而陷天下人於水火當中。

孔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不反對當時的分裂局面,他只是要求各諸侯內部實行仁、禮就可以了。之後的孟子,更是豐富了儒家思想的內容,孟子在原來仁、禮的基礎上強調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和地位,將當時發展戰爭的諸侯王進行批評。西漢時期,董仲舒獨尊儒術使得儒學思想進入黃金髮展階段,只不過此時的儒學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出現了差異,引發了著名的經今古文之爭。

孔子講學

經今古文之爭發生的背景

秦朝時期推行法家至上的思想政策,將春秋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諸子百家的思想全部通過中央手段控制起來,杜絕在民間隨意傳播。有關諸子百家的書籍也基本上通過強制手段收歸中央,普通民戶家庭中只準保留與醫學、農學相關的書籍。諸子百家的書籍經過中央收回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焚毀,儒學書籍在其中遭受的損失十分嚴重,使得儒家思想一時間幾近滅跡。

好在秦朝僅僅二世而亡,儒家思想的繼承者以及受影響者並沒有在這僅僅十幾年的時間內完全拋棄儒家思想體系,他們憑藉著自己的記憶、理解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儒家思想進行重新解讀,在西漢時期形成了新的儒學流派。西漢初期主要推行的是黃老思想,也就是道家學派的統治思想,那是應社會發展需要所採取的糅合統治措施。

孟子

黃老思想倡導的是統治者應當採取無為而治,對於社會發展、民眾的行為不要進行強硬幹預,否則幹預的越強,民眾的反抗情緒就會越強烈,社會危機就會越嚴重,那麼中央統治就會出現問題。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休養生息的任務已經完成,封建社會不斷發展,再任民間思想自由發展的話,對於中央集權統治始終都不利。因此漢武帝命當時的儒學大家董仲舒為當時的統治思想出謀劃策。

董仲舒本人作為一個儒學思想家,當然願意提倡以儒學思想作為西漢的封建統治思想,他本人也是因春秋、五經而得名的,因此經過自己對於儒學的重新包裝,簡單來說就是將儒家思想與當時中央大一統以及君主專制的需要結合起來。當時官方儒學經文都是用隸書所寫,而民間又出現了許多沒有被秦朝焚毀的儒學書籍,都是用秦朝之前的古字書寫,因此被稱為古文經,這樣兩種不同思想內容的經文開始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春秋繁露》載:"是故仁義制度之數,盡取之天,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則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德教之與刑罰猶此也。"

古文經書

經今古文之爭的具體過程

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思想的政策之後,便開始廣泛宣傳和推廣儒家思想、建立儒學機構。首先從西漢的教育體系入手,漢武帝在中央管理下的太學中建立起以五經為授學主要內容的教育模式,同時招攬天下的儒學名士前來中央擔任博士。另外在郡、縣等地方也相繼設了儒學教育機構,當時的教科書基本上都是由中央太學的五經博士策劃的。

他們根據自己對於之前儒學思想的理解以及董仲舒對於儒學的改造之後的新入儒學揉捏在一起,用當時的隸書所書寫的經書被稱為今文經。可以看出今文經作為有封建統治集團上層向社會各階層推行的統治思想一時間成為了西漢社會備受推崇的思想。

爭論場面

在漢武帝統治的末期,當時的魯恭王就私自破壞了孔子的宅地,從牆壁當中搜出了數十篇古文經,在當時社會激起了巨大的討論。因此,得益於中央推行儒學思想的政策,西漢各階層開始了尋找古文經書的狂潮,中央對此也積極支持,鼓勵他們搜集古書上交並給予封賞。漢成帝命當時的儒士劉向將各地獻上來的古書進行校訂和分類。

《漢書》載:"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歆數以難向,向不能非間也,然猶自持其穀梁義。及歆親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

西漢史學家劉歆在幫助父親整理古文經書時發現了《春秋左氏傳》,這本書內容豐富,有著獨到的見解,由此他便認為此古書是解釋孔子《春秋》的最好的書。古文經的地位迅速提升,漢哀帝時,劉歆接替父親職位,希望能夠將古文經作為西漢官方儒學,但是得到了今文經學者的普遍反對,劉歆勢單力孤,之後引咎辭職。

董仲舒

今文經與古文經內容上的區別

古文經在一時間在西漢統治階層內部的地位迅速上升,這嚴重引起了今文經學者的不滿,那麼同樣都是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解釋者,古書的出現非但沒有引發今文經學者的興趣和支持,反而遭到他們的反對,這是為什麼呢?雖然兩個學派都是儒學經書的繼承者和解釋者,但是在具體宣揚的思想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古文經認為所謂的六經都只不過是普通的史書而已,對於民眾的影響只是啟智開化的作用,並沒有任何政治上的意義,更不用說和當時的封建統治集團所聯繫起來了。而今文經則認為六經應當都是孔子一人所著作的,這體現了孔子儒學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孔子是春秋時期主張改革的重要思想家,因此今文經希望藉助孔子的地位和思想來推行封建政治的改革。

《漢書》載:"其言甚切,諸儒皆怨恨。是時名儒光祿大夫龔勝以歆移書上疏深自罪責,願乞骸骨罷。及儒者師丹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亂舊章,非毀先帝所立。"

春秋左氏傳

正是因為古文經認為六經都只是普通的史書,都是在書寫已經過去的事情,因此他們對於孔子的尊崇並沒有到很高的地步,只是認為孔子是普通的史學家而已。但是今文經學者確認為孔子提出了仁政和禮制的思想,因此認為他是一個有遠見卓識和改革創新思想的政治家、思想家。

今文經學者將董仲舒儒學體系中的那種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奉為儒學今後發展的重要核心,他們認為儒學中蘊含著大一統的思想。古文經學者認為今文經都只是後人隨意編造,並且將其賦予極端的政治意義,而今文經則斥責所為新發現的古經書只不過是劉歆為了揚名自己偽造的,根本沒有任何可信度。

劉向

評價

經今古文之爭體現了當時西漢統治思想上的複雜性,這主要是因為西漢時期以董仲舒為首的儒學名家為了適應封建王朝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同時也為了迎合漢武帝希望能夠加強君主專制的願望,因此借儒學這層外衣來實施封建君主專制。

董仲舒對於儒學內容進行了革命性的顛覆,雖然還保留著原來的仁和禮,但是此時這層仁和禮是使用封建社會當中,要求西漢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都能夠遵守長幼尊卑、君臣父子之間所存在的應有禮節和秩序。皇帝作為天下的統治者既是國家之主,又是群臣之首,所以他能夠掌握天下一切。這就充分奠定了皇帝至高無上、不可侵犯的地位,董仲舒又為了避免廣大人民和官員對這種絕對專制的反抗,又將皇帝的權力限制在了上天的允許範圍之內。

這就使君權神授的思想,皇帝如果違背上天的意志,引發社會動亂的話,那麼這是皇帝的失職,自然會受到上天的處罰。由此可見董仲舒改造後的儒學已經和現實的君主專制緊密聯繫在一起了,這已經完全脫離了原來孔子時期創立儒學的思想範疇。

正因如此,古文經的大量出現,才會使得廣大學者認為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過於政治化和鬼神化。他們認為古經書只不過簡單的史書,描述了三代時期的歷史文化以及政治制度,之時簡單的記錄之文,如果非要給它賦予封建君主專制的色彩,那麼大有脫離孔子本意,為自己邀功揚名之嫌。

參考文獻:《春秋繁露》、《漢書》等

相關焦點

  • 漢代的經今古文之爭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能延續數千年之久?
    這些陸續被發現的戰國時代的儒家經典字體都是用秦統一前的篆書抄寫的,因此也被稱為古文經。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史記》因為儒家經典流傳下來的方式不同。 所以儒家內部又分為了今文經和古文經兩派。 今文經大多是用漢朝時流行的文字隸書書寫的。
  • 諸子百家之儒家(上)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儒家思想,又稱儒學。儒家的發展歷史儒家在先秦時,和諸子地位平等。而且,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便是所謂的"焚書坑儒"。再至漢代,漢王朝以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建設的基本路線,而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經,孔子以繼承華夏民族文化著稱,因而儒學本身便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
  • 西漢著名儒家大師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漢王朝的影響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哲學家和儒家大佬,他的儒家思想對漢朝以及以後的封建王朝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董仲舒的哲學理論和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佔有最強的統治地位,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達兩千多年。至今還在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 談談「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背後:儒家思想對西漢法律的影響
    史書記載,西漢建立的時候,就連天子的馬車也湊不齊四個顏色一樣的馬,將相就只能坐牛車了。在這種情況下,漢初的統治者一直奉行的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文、景時期的發展,社會經濟已經很發達了,國庫裡的錢堆積到放不下,就連串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裡也是堆積了太多的陳糧。
  • 鹽鐵製度居功至偉後期卻備受質疑,鹽鐵會議背後的思想與權力之爭
    漢武帝時期實施鹽鐵官營,平準均輸制度,將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鹽鐵會議的背景經歷了戰國時代秦朝的暴政統治秦漢之際的諸侯紛爭,戰亂紛爭,國潮動蕩,社會經濟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民生凋敝。「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 董仲舒、韓愈、王安石、朱熹這些文人,都代表了什麼儒家學派
    儒家的起源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階段,儒家學派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作出過偉大而又光輝的傑出貢獻,但也因其長期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思想的工具,漸漸發展為禁錮百姓思想的一種精神枷鎖,嚴重阻礙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
  • 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樣?
    《禮記》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禮記》的倫理思想大體可歸為三個部分:個體道德、家庭倫理和社會理想。其中既有強調個體道德修養實踐序位的大學之道、體現對人倫道德之形上致思關懷的中庸之道,也有關於婦道、孝悌等家庭倫理規範的規定。家庭倫理思想在《禮記》中又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 集儒釋道各思想流派各學說已顯現在社會新思想之大觀「唯新變論」
    當變不變,當變則變,變與不變,以不變應萬變,變化之道非易經可演,非道可名。天在變,地在變,宇宙大道在變。變化之道,現代社會當突出一個「變」字。儒釋道,思想流派,各學說,變遷,現在社會思想之大觀唯一個「變」與「不變」,當「變」「變通」。
  • 儒家政治思想的現代價值:「出世」與「入世」
    [導讀]該書從儒家王道政治藍圖的構想入手,對儒家政治理論中的宗法精神與鬼神觀念、家國理論、君主集權理論、君權運作理論、德政理論、綱常理論、人才思想、臣道觀、民本思想等都進行了闡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是「入世」理念的實踐者,他們提倡積極的人生態度,希望對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自孔子之後,歷代儒者推陳出新,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僅就政治方面來說,既可在當世發揮作用,也為後人留下了可資借鑑的寶貴遺產。傅永聚、任懷國兩位先生合著的《儒家政治理論及其現代價值》(以下簡稱《儒家》),便是對此進行專門研究的最新成果。
  • 儒家思想:大一統、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解讀漢武帝獨尊儒術原因
    而儒家典籍,如《論語》《大學》《中庸》《周易》,直到今天也被很多人奉為國學經典。可見儒家影響之深遠。於是,講究"三綱五常""天人感應""敬天愛人"的儒家思想開始受到統治者重視。這三次策論被收錄在《漢書》中,被後世合稱為《舉賢良對策》。那麼我們就從這篇《舉賢良對策》入手,分析一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 儒家中心論: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為何儒家思想一直能夠屹立不倒
    儒家學說的創新之路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說,講求仁與禮,之後孟子、荀子在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又賦予了儒家思想新的內容。入秦以來,儒家學說更是經歷了三次大轉型,而正是這幾次轉型,不斷使儒家學說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它適應了當時的社會環境。
  • 孟德斯鳩:古代中國之所以能夠繁榮穩定,主要歸功於儒家思想?
    蘇軾在反對王安石變法時,曾對宋神宗說:「國之長短在風俗」。他認為治理一個國家的根本在於端正風俗,使民風淳樸、朝野間相安無事,王安石的變法將會激起爭利之心,敗壞風俗,導致朝政陷入混亂。因此,他反對不基於社會風俗的變法,要求立法者尊重風俗習慣。誠如孟德斯鳩所言——「讓百姓安穩生活,是中國立法者最重要的目標」。
  • 劉巍:中國學術之近代命運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五、《教學通義》的棄去與康有為的今文經學立場的確立 第二節 從援今文義說古文經到鑄古文經學為史學——對章太炎早期經學思想發展軌跡的探討 一、章太炎早年的經學立場 二、《訄書》初刻本所體現的經學思想——章太炎對康有為今文經說的迎與拒 三、《訄書》重訂本的經學思想之大變
  • 經史、義理學的重建:劉鹹炘與中國學術的近代轉化
    二、何謂經學:「明精微之本」與「通廣大之末」  近代經今古文之爭本是清學漢宋之爭的子題,後演化為近代新舊遞嬗、經史易位的樞紐。古文經學認為六經為古代的政典文獻,尋求民族的歷史特殊性,以歷史的眼光研究國學時,經學被視為歷史材料,不必也無法貫通大義,古史與儒家義理精神分離。劉鹹炘指出,六經為教化之學,經是子、史的源頭,近代今文家視之為子,六經皆儒家假託,孔子之學被視為「神秘之讖語」;古文家卻視之為史,六經僅是記事之書,甚至被貶為「斷爛古書」。
  • 王安石、曾鞏的文學思想與古文創作
    這些觀點與歐陽修之道德、事功、文章三者並列的提法相比,顯然都更符合嚴格的儒家思想。王安石的文學觀更為旗幟鮮明。其《上人書》說:「韓子嘗語人文矣,日云云,子厚亦日云云,疑二子者徒語人以其辭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那麼,他心目中的「文」究竟是什麼呢?
  •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儒家是春秋末年孔子創立的一個思想流派,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孔子畫像「仁」的主張是「仁者愛人」,這一主張,要求統治階級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孔子認為,要實現「愛人」,還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要求。
  •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流變——儒家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儒家思想自從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它以伸張正義,倡導禮制樹立了自己的主導地位,這個產生於周朝「禮崩樂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綿延千年?他們不但繼承了前人的思想和觀點,還能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形勢的需要對其不斷發展創新。在孔子之後,儒家又出現了兩名傑出人物,他們分別是孟子和荀子,在劇烈的時代變遷中,他們如何繼承孔子的思想,又是如何在繼承和發展之中賦予了儒家無限的生命力。
  • 淺析:儒家文化中關於家訓教育思想
    淺析:儒家文化中關於家訓教育思想儒家家庭教育要取得成效,離不開切實可行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發展起來了諸多的家庭教育方式,其中一些主要的家庭教育方式,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所普遍沿用,成為了儒家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最終使得天下群起而攻之,秦朝滅亡。漢朝建立後不再學秦使用法家治國,而是採取道家「黃老之術」治國。最終的實踐證明道家並不適合治國,因為道家思想太難世俗化。  獨尊儒術  最終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登上政治舞臺,雖然董仲舒的儒家對比孔子的儒家有一定改變。但是畢竟儒家思想創始人是孔子,所以後世人都尊孔。將孔子奉為聖人,萬世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