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隴‖大饑荒時期的勞改農場:吳安屯農場
「階級敵人」,受到各種歧視和「忽視」,生存環境更加惡劣,由此導致在勞改農場中出現了大量非正常死亡的現象,當時的勞改農場儼然是一個「死亡集中營」。 這個話題,筆者已經寫過一篇《 死亡集中營:大饑荒時期的勞改農場 》(點擊文章名查看)。
-
孫隴‖ 大饑荒時期的勞改農場(續):吳安屯農場
故紙故事,故紙堆中的故事原創作品,敬請關注公眾號:sishuzhai1966在1959至1961年這三年災害時期,在每一座勞改農場中進行勞動改造的各種犯人,除了要忍受當時普通人都忍受的飢餓外,還要被迫參加重體力勞動,同時因為他們身份是被專政的「階級敵人」,受到各種歧視和「忽視」,生存環境更加惡劣,由此導致在勞改農場中出現了大量非正常死亡的現象
-
英媒:勞改農場否認讓犯人「打金」
英國《每日電訊報》5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勞改農場強迫勞改犯玩網路遊戲黑龍江省雞西勞改農場一名54歲的勞改犯說,他被強迫玩網路遊戲,賺取遊戲點數,而這些點數被獄警拿去換成現金,這種做法通常被稱為「打金」。
-
這裡,曾經是中國最大的勞改農場,如今卻…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胡宏濤)隨處顯現濃厚的農墾文化底蘊,公路兩旁夾道而立的楊樹粗壯高大,這都是60多年前,德令哈農場墾荒人耕耘的最好見證。12月6日,「四十年看青海·媒體記者青海行」採訪團來到了別具特色的柯魯柯農墾文化風情小鎮,看曾今中國最大的勞改農場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別具特色的文化小鎮的。
-
初到勞改農場
到M勞改農場很有些日子了。若問,我最主要的感受是什麼?餓。是的,比乞丐還餓。在這裡,什麼也找不到,啥也沒有。有的是鐵窗、柵欄、網絲和崗樓。每天守著三頓牢飯,主食是兩粗一細,即早、午兩頓玉米饃,晚上一餐大米飯。副食是一碗水煮南瓜,或是水煮蘿蔔,水煮圓白菜,水煮青菜……任何菜無不水煮,且持久地煮。清晨六時起床。早飯是六點半,我們就著晨星曉月啃那硬饃。
-
「死亡集中營」設計草圖現身 奧斯維辛不是勞改農場
死亡集中營設計總覽圖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9日報導,近日有關人員在德國的一間民居裡找到了當年納粹修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設計圖,這些圖紙更進一步說明納粹「大批量」屠殺猶太人是早有預謀的,而非像他們宣稱的那樣——「奧斯維辛集中營僅僅是一座勞改農場
-
服刑盜竊犯身上有命案 藏身勞改農場終被揪出
服刑盜竊犯身上有命案 藏身勞改農場終被揪出 昨日,潛逃近10年的鮑文勝,在服刑的沙陽農場被武漢警方押解回漢。 去年10月至今年4月,漢陽、江岸地區連發4起「查表工」入室搶劫殺人案。今年4月19日,嫌疑人張勇、周冰被抓獲後,張勇主動交代,1994年6月21日,他夥同武漢市無業人員鮑文勝竄至市菸草專賣局宿舍,假裝查水錶,殺死女戶主王某,事後鮑文勝一直在外潛逃。
-
甘肅夾邊溝農場記事:「右派」勞改營50年
南都周刊2010年度第45期封面:「右派」勞改營50年夾邊溝,這個位於甘肅酒泉戈壁灘裡的勞改農場,從1957年10月至1960年年底,關押了甘肅省近3000名「右派」。天寒地凍間,一場罕見的大饑荒很快將這裡變成了人間煉獄。短短三年間,三千「右派」在吃盡能吃的和一切不能吃的之後,只剩下三四百人。1960年11月,中央派出調查組「糾正極左路線」,開展「搶救人命」工作。1961年1月,倖存者才得以陸續遣返原籍。
-
白雲區石馬村發現日寇侵華時期碉堡(圖)
碉堡遺址。 專家調研發現碉堡的建造年代應早於日寇佔據時期 日前,廣州市白雲區文化遺產辦公室接到群眾報料,稱在石馬桃花公園和石馬村多處地方發現5座日寇侵華時期所建的碉堡建築,希望將其作為抗戰遺蹟進行普查保護。
-
張賢亮曾經歷22年農場勞改 一遍遍讀《資本論》
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長達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後創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張賢亮在文革結束後開啟反思文學,是對反右運動造成的「右派分子」生活進行文學描寫的最重要的作家。
-
蓮花高桂老村內的碉堡樓,多少人的回憶!
高桂村現在依然雄姿,保持原始風貌的碉堡樓,她已成為該村最有名的人文古蹟景點了。 從蓮同公路門等村段路口北向拐入村道,在行進1華裡路程,便進入到了高桂村。高桂村現在是分為蒙家和陳家兩個獨立村莊的,兩村的人口在1000人左右。高桂村的碉堡樓,是在蒙家老村西邊高嶺上建立。
-
想要了解五六十年代的勞改生活?張賢亮的《我的菩提樹》有些補充
公開資料顯示,作者張賢亮在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分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長達22年。主角在小說中描述先後五次進行「勞動改造」,時長未標明。但,小說中的事件大體為1960年左右,所以問題不大。換句話說,這篇小說還是可以當作「野史」看的,作為那段時期的補充。
-
《風箏》韓冰同樣移交勞改農場 宋孝先碼頭出逃被擊斃
馬小五秘密來到石口勞改農場面見鄭耀先,公安局截獲了一封國民黨秘密電臺發給臺灣方面的電報,雖然破譯員絞盡腦汁解釋了這封用了兩重密碼的電報,卻還是無法解釋電報中出現的「一二」兩個字。所以不得不來讓鄭耀先想想辦法。
-
61載春華秋實,下巴湖農場蛻變成美輪美奐的昌吉監獄
1977年第八獨立勞改大隊職工參加水庫建設從下巴湖勞改農場、地方國營昌吉下巴湖農場、第八獨立勞改大隊、下巴湖勞改支隊、下巴湖監獄到昌吉監獄,從1958年到2019年,老一輩監獄人用青春和熱血向這片土地和監獄事業踐行了最初的承諾,新一代監獄人秉承前輩的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精神,前赴後繼,勇往直前。
-
索洛韋茨基集中營:古拉格的第一個勞改營
索忍尼辛選擇「群島」的隱喻形容蘇聯的勞改營體系絕非偶然。索洛韋茨基集中營——懷著某種永久性的期望設計建立的第一個蘇聯勞改營——在一個名副其實的群島上發展起來,一個島接著一個島地向外擴張,在擴張的過程中,它接管了一些以前的教堂以及一個古老修道院的房產。歷史這座修道院的建築群過去做過監獄。
-
上海虹口現廢棄碉堡 建於1945年遍體布滿大大小小的彈孔
上海虹口現廢棄碉堡 建於1945年遍體布滿大大小小的彈孔時間:2016-11-20 16:34 來源:網易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上海虹口現廢棄碉堡 建於1945年遍體布滿大大小小的彈孔 11月19日,上海,日前,上海市虹口區改造的碉堡景觀小品走紅網絡,周邊其他碉堡也漸漸浮出水面
-
瑞昌這道美食獲評「十大江西特色農家菜」
井岡山市「藍色糧倉井岡套餐」、進賢縣「八仙聚會」、渝水區「香泡森林蔬菜」、萬安縣「萬安香魚」、宜黃縣「筍尖寶」、瑞昌市「瑞昌山藥松針土雞煲」、贛州市「客家扣肉」……一道道新鮮出爐的特色農家菜紛紛亮相,色香味俱全,引得觀眾垂涎欲滴。「永修香米」年糕、上慄縣「艾米古」、鷹潭市「鼠曲粿」、大餘縣「紅毛薯釀」、鉛山縣「燈盞果」、宜春市「銅鼓包圓」等特色農家點心激發了遊客的味蕾,得到觀眾、評委的一致好評。
-
豐臺區文委對盧溝橋文字山碉堡進行立碑保護
日本人將郊外的一文字山歸為北京名勝,並製作了明信片 資料圖 近日《法制晚報》記者發現,豐臺區文化委員會為山崗上下兩座廢棄碉堡設立文保碑,並命名為「文字山碉堡」。這讓一處隱沒的歷史地標,在沉寂了70年後,又悄悄浮出水面。 實地探訪 文字山碉堡有了「身份證」 川流不息的車輛,讓京港澳高速西道口段變得嘈雜,很少有人注意路西那座靜默的小山包。
-
青島再次發現德國碉堡群 為德日戰爭遺址(組圖)
「太平山上有一處德軍修建的碉堡群。」昨天,市民丁先生帶記者現場察看這處碉堡群後,記者請青島市社會科學院專家來到現場,證實其中一個碉堡為德軍建設的臨時炮臺。 ■報料: 太平山頂有碉堡群 昨天上午,丁先生帶記者登上太平山,尋找他在1994年就發現了的碉堡群。爬到山頂後,記者看到一個高 約4米的小土包。「這個土包裡就隱藏著碉堡。」丁先生說。在它周圍,記者又發現了兩個大的碉堡,和七個不知做何用的小型混凝土建築。
-
記憶中的德令哈農場
同時農場還建有麵粉廠、電廠、副食加工廠、商品站、機械修配廠、汽車運輸隊、機耕大隊、基建隊。此外還有子弟學校、農業試驗站、戲劇團、醫院等,完全是自給自足的小社會。 德令哈農場是青海最大的勞改農場,對勞改系統內部稱第一勞改總隊,對外稱德令哈農場。當時農場有兩類人,一類是幹部、工人;另一類是犯人、勞教分子和刑滿留場就業人員,統稱三類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