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氣憤了!
最近,西安一個醫生,因為一瓶葡萄糖被罵了。
他凌晨4點做完手術後,口乾舌燥。
拿起一瓶葡萄糖,一飲而盡。
「豪飲」視頻上了熱搜,引起熱烈討論。
我以為畫風是:「醫生太辛苦了。」
沒想到獲得上千點讚,竟然是質疑聲。
「葡萄糖挺貴的,七八塊一瓶呢。」
「你給錢了嗎?隨便喝嗎?」
陰陽怪氣。
逼得當事醫生忙得不可開交,還要寫小作文回應。
1、喝掉的葡萄糖水,算在科室成本裡。
2、真的沒時間喝水。
從前一天晚上8點,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做了2臺急診手術。
整整8個小時,沒走出手術室一步。
忙得滴水未進。
做完手術,實在口渴難耐。
手術區又沒有礦泉水,於是喝了一瓶5%的葡萄糖。
短暫休息後,早上接著開會、門診。
累成這樣還不能喝一瓶葡萄糖?!
醫生又不是機器人。
就算是機器人,連續運行還得降溫維護呢。
再說了,葡萄糖水非常難喝。
如果能正常吃飯喝水,誰願意喝它呀。
難道要放著手術不管,中途停下來吃夜宵喝水補充體力?
槓精真是不可理喻。
然而,這樣的質疑並不是第一次。
2016年,安徽醫生陳磊忙碌一整天,完成了器官捐獻手術,累到頭暈。
靠牆喝了兩袋葡萄糖,也一樣被噴。
甚至被造謠:「他臨走之前叮囑,葡萄糖寫進病人的藥費裡。」
內心陰暗。
對救命的醫生,真的不應該冷酷無情。
醫生很忙。
不分晝夜,隨時待命。
超時工作是常態。
《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只有14.43%的醫師,工作時間在法定的40小時內。幾乎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50%曾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約20%甚至曾連續工作48小時以上。
朱良付感嘆說:「天天就這樣作息不規律,工作量大,我就擔心有時候我會突然死掉。」
他是河南省人民醫院的急診醫生。
說這話時,是凌晨,剛下手術臺。
他每天面對的是,我國死亡人數最多的疾病——腦卒中,又叫中風。
這種病發病急、致殘致死率高,要求醫生6小時內快速搶救。
朱良付要24小時全天待命。
做手術到早上5點,都是家常便飯。
剛下班回家扒了兩口飯,還沒來得及抱抱小女兒,又被急診電話叫出門。
日復一日,在兩點一線中奔波。
工作強度非常大。
一邊搶救可能猝死的人,一邊擔心自己會猝死。
這是醫生的日常。
但不是習以為常,而是責任使然。
25年才能培養出一個主任醫師。
他現在才44歲。
他說:「我還不能死。要是死了,那就是浪費國家資源。」
當醫生很累,當好醫生更累。
南京鼓樓醫院的王東進說:「心臟外科就得是身體最好的,站不住就被淘汰掉了。」
他身材魁梧。
但做完手術仍滿臉疲憊,說這話時雙手撐著腰才能站直。
王東進醫術高超,手術成功率高達99%,被譽為「心臟上的拆彈專家」。
但胸外科不僅靠醫術,還要看體力。
最長的時候,一臺手術整整17個小時。
王東進要高度緊張,直挺挺地站著。
長年累月下來,落下一堆毛病:腿不行了,腰不行了,頸椎也不行了。
用他的話說:「要殘疾了。」
不過抱怨歸抱怨,病人一來,該手術還是得手術。
有一次,頸椎非常嚴重,晚上睡覺動都動不了。
但第二天,王東進仍準時站在了手術臺上。
他戴著頸託,忍著疼痛做完了手術。
因為他知道,自己多辛苦一點,就能多救一個人,就能多幫助一個家庭。
而省錢睡在醫院大廳裡的病人家屬,或許就能少一點。
即便難得有個周末,王東進也不休息。
學術會議、下鄉開講座、義診......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幾乎全年無休。
並不完全是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即便是基層醫生,不分晝夜地忙碌也是常態。
休假遙遙無期。
每周能有一天休假,都算不錯了。
但他們仍兢兢業業,甚至犧牲健康也要堅持。
因為他們能治病救人。
也只有他們能幫助病人。
然而,醫生能治病,卻治不了人心。
不僅身體累,還心累。
家屬總有理由宣洩情緒。
一句「我要投訴你」,就要被批評、扣錢。
不管你是小護士,還是知名專家。
即便沒做錯什麼,也一樣被投訴。
「我想把你撕成碎片。「一個老太太罵朱良付。
她說朱良付把老爺子害死了。
事實是,朱良付給老爺子治病期間,兩人關係很好,沒有任何衝突。
只可惜老爺子沒搶救過來。
就這樣,老太太一邊罵罵咧咧,一邊來看病:「我近來血壓高了,你再給我看看。」
「知道你是好醫生,但不耽誤她投訴你。」
朱良付很無奈。
當醫生很難,當個好醫生更難。
每天與死神打交道。
爭分奪秒為病人爭取生還的機會。
可是醫生不是神,只是掌握了救人技術的普通人。
併發症發生時,再努力也可能失敗。
「醫生並不比家屬難過得少,可惜家屬不一定理解。「
白衣天使,還是黑心庸醫,全在家屬的一念之間。
一方面,病人離不開醫生。
另一方面,家屬又因達不到預期效果,對醫生惡言相向。
醫患關係,一直緊張。
極端的時候,醫生甚至成了刀下亡魂。
醫生能怎麼辦?
沒有辦法。
就像朱良付說的,只能踏踏實實做得更好,減少發生矛盾的概率。
他們圖什麼呢?
圖錢嗎?
顯然不是,工資可能還沒保姆高呢。
他們什麼也不圖。
只為對得起「醫生」二字。
「博學而後成醫,厚德而後為醫,謹慎而後行醫。」
因為一個人的生死,關係的是一個家庭。
穿上白大褂,就一定不能辜負使命。
醫生有使命感,是我們每個人的福音。
但我們不應該認為理所當然。
比起讚美或質疑,我們更需要的是反思。
疫情期間,醫護逆行而上。
我們敲敲鍵盤,為他們高唱讚歌。
白衣天使、英雄、戰士,成了他們的標籤。
他們透支小我,保全每一個患者。
他們犧牲小家,扛起整個民族。
他們被寄予太高期望,被賦予太多責任。
但他們仍然用鋼鐵般的意志,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
然後呢?
同樣是我們,昨天還在禮讚,今天就繼續非議。
醫鬧依舊不止,打罵的罵。
凌晨4點下手術臺,8小時滴水未進,喝一瓶葡萄糖水怎麼了?
要知道,手術區是沒有飲用水的。
此時,能喝到的只有葡萄糖水。
正如白巖松所說:「這個時候的葡萄糖水已經不是水,那是救命的東西。」
因為他們也是人,是血肉之軀的普通人。
醫生,只是他們眾多身份中的一個。
他們也是別人的兒女,別人的愛人,別人的父母。
可惜,我們從來不把他們當普通人。
需要他們時,就感激涕零。
不需要時,就冷嘲熱諷,甚至拳腳相加。讓他們救人到殫精竭慮,還要膽戰心驚。
希望讚美不僅僅是在語言上,而是付諸行動,多一點包容和理解。
更希望我們不要成為鍵盤俠。
不要讓越來越多的人,說出「後悔學醫」。
不要在醫術遇到瓶頸之前,人心先達到瓶頸。
如果那樣,最終付出代價的是我們每一個人。
因為沒有人能躲得過生老病死。
所以沒有人不依賴醫生。
作者:水門鼬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