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眼中國父變遷:孫中山曾被歸入外國史(圖)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5月21日,孫中山先生奉安八十周年紀念特展在臺北開幕,觀眾在觀看特展。本報記者餘福卿/攝

如今的臺灣青年,更看重孫中山的奮鬥精神,而非政治理念

1949年之後的臺灣,孫中山敬享尊榮50年,但在最近10多年裡,隨著臺灣政治民主化、政黨輪替,以及「臺獨」勢力囂張,孫中山的形象和地位也受到影響。今天,臺灣人依然尊稱他為「國父」,但在內心深處,他就如孔子一樣,只是一個歷史人物。

孫中山的臺灣情節

「許多臺灣人都誤認為孫中山是國民黨帶到臺灣的,其實孫中山對臺灣的光復是盡了很大心力的。」這是中國國民黨黨史館館長邵銘煌至今在糾正的一個錯誤認識。

多年研究孫中山的邵銘煌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臺灣從一開始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因此在情感上沒有與祖國大陸割捨的理由。一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1894年建立興中會僅僅3年後,孫中山就派人到臺灣建立分會。

據邵銘煌介紹,國民黨黨史館的資料表明,孫中山先生曾經隻身到臺灣三次,就是為了聯絡臺灣的革命同志一起為中國革命努力。在1912年孫中山在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就曾派革命志士羅復興前去領導臺灣民眾起義,並讓他轉告臺灣民眾民國政府一定會光復臺灣。

而且在孫中山領導的多次推翻帝制的起義中,都有臺灣民眾的參與或支持,其中耳熟能詳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當年參加起義的旅費就是由臺灣團體提供。「林覺民的《與妻書》是兩岸的教科書文章,也具有連接現實與歷史的作用,誰敢說大陸的革命與臺灣沒有關係呢?」

當孫中山在北京病危時候,他告訴病榻旁的戴季陶,中國現在還沒有能力完全光復臺灣,但大陸革命人士要先幫助他們自治,等國家強大後再完全光復。可惜的是,在民進黨時期的臺灣,孫中山的這番囑託竟然被「臺獨」勢力曲解成孫中山支持臺灣獨立。

選舉鬥爭的犧牲品

在李登輝第二個任期之前的臺灣,從小學到大學,在歷次重要的考試中,三民主義都是必考的科目。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之後,當權的臺灣「獨派」人士開始「去中國化」。

「比如將國立編譯館的館長更換,啟用一些有『臺獨』思想的人,包括我的一個學生在內的5個人組成『去中國化』小組。」曾經是國民黨幹部、參與過臺灣歷史教科書編撰、現任香港珠海學院教授的胡春惠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陳水扁上臺後更是如此,停止一切有關三民主義的教學,並在教科書裡開始出現『孫中山、蔣介石代表外來政權』的說法,在歷史書上將中國史逐漸變成外國史。」

民進黨時期,臺灣當局的「去中國化」從修改小學到大學的教科書開始,新的歷史教科書採用加強臺灣歷史,弱化中國歷史的方法,逐步疏遠臺灣年輕人對中國的認同,最後乾脆將中國史劃到外國史,國父孫中山先生也成了「外國人」。

民進黨當局這種混淆是非的做法不僅造成了教職人員和研究學者的無所適從,更引起了青年人的認知混亂。

現在北京大學研究清史的臺灣學生黃圓晴就曾遇到這樣的困惑。

「為了給一個初中生補課,我事先看了一些修訂後的歷史書,發現在書中孫中山被放入了外國史,原因是原先的中國史變成了外國史。我當時很驚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修改,而民進黨這麼做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為什麼要否定我們的過去?」黃圓晴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她當時並不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改變,覺得很難理解,「雖然我參加聯考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再考三民主義了,但我還是知道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的國父。」

民進黨不斷用國家認同和意識形態挑動族群對立,嚴重撕裂了臺灣社會,原先許多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都被取消了。胡春惠記憶猶新的是最後一次參加民進黨時期在國父紀念館的孫中山學術活動,他當時在現場感傷的說:「可能這是臺灣最後一次研究孫中山,這裡也許是孫中山的名字唯一能出現的場所。」

「奮鬥精神值得學習」

轉機出現在2008年3月,國民黨得以重新上臺。馬英九上臺後,開始為臺灣社會撥亂反正。不過,在經歷了政治的操弄和意識形態的紛擾之後,許多臺灣人對孫中山先生的評價也呈現新的特徵。

如今,在黃圓晴看來,孫中山是一個在舊制度下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充滿理想主義,「孫中山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年輕人學習。」

而在中國人民大學讀書的臺灣學生馬正愾則認為,「我覺得孫中山是一個歷史人物,他身上有很多優良的品質,我更願意將他留在歷史中,而不要再附加太多的政治概念。」馬正愾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覺得自己對孫中山的理解在當下島內更具有普遍性。

「經歷過相反意見的衝擊後,人們對孫中山的理解和評價會更加中肯。」胡春惠教授如是概括國民黨重新上臺後島內對國父的評價。

相關焦點

  • 民進黨質疑孫中山「國父」地位
    自1940年3月國民黨決議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至今,孫中山的「國父」身份,在臺灣,經歷了怎樣的浮沉?背後,又折射著怎樣的時代變遷?①1900年、1913年、1918年,孫中山曾三次赴臺發展革命力量。興中會、同盟會中臺籍人士很多,著名者如丘逢甲、吳文秀、連橫、羅福星、蔣渭水等。有意思的是,蔣渭水因在日據時期建立「臺灣民眾黨」,被民進黨視為「本土化」標誌性人物,其實呢,蔣乃孫中山的擁躉,是中華革命黨的秘密黨員。
  • 孫中山後人在臺灣:在國父紀念館前擺攤
    孫中山家族譜系圖  前人備受尊崇,後人落魄半生  孫家與臺灣的恩恩怨怨1894年興中會成立時,孫中山就在成立《宣言 》等重要文獻中表露出「戰敗賠款、割地求和是恥辱」的思想,並決心「恢復中華、收復失地」。  孫中山還是最早將「收復臺灣」付諸實際行動的人。1899年冬,他在日本東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手繪一些中國 《形勢地圖》,將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的臺灣領土塗上顏色,以便「讓閱讀者觸目驚心,永誌不忘」。  此後,孫中山3次到臺灣,從事革命活動。
  • 臺灣「國父紀念館」網站去中國化 不介紹孫中山
    臺「國父紀念館」網站的主角竟然不是孫中山(中評社圖片)   中國臺灣網1月30日消息 據臺媒報導,臺當局「教育部」要在教科書上「去國父化」,連「國父紀念館」的官方網站,也甚少孫中山的史跡,反而是紀念館本身甚至是館長個人的介紹篇幅不少,到底誰是主角,完全是本末倒置。
  • 臺灣還有多少人認同孫中山這個「國父」
    與此同時,近日臺灣內部也有不少相關紀念活動,如「紀念孫中山誕辰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啟示」論壇、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孫中山與臺灣」展覽、以及在高雄舉辦的「孫中山與公共事務論壇」等等。這位在大陸及臺灣分別被稱為「革命先行者」及「國父」的中國重要歷史人物,長期被兩岸官方推崇,並始終為廣大民眾所知。
  • 國父紀念館裡看孫中山書法
    凡到過臺灣旅遊的客人必看的就是臺北蔣介石官邸、臺北故宮博物院,再就是臺北的地標式建築101大樓和國父紀念館了,這裡就先看一下國父紀念館和孫文書法。臺灣國父紀念館位於臺北市仁愛路四段,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
  • 對孫中山「國父」尊稱的由來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原名孫文,字載之,號逸仙,廣東香山縣人,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
  • 洪鑫誠:臺灣還有多少人認同孫中山這個「國父」
    與此同時,近日臺灣內部也有不少相關紀念活動,如「紀念孫中山誕辰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啟示」論壇、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的「孫中山與臺灣」展覽、以及在高雄舉辦的「孫中山與公共事務論壇」等等。 這位在大陸及臺灣分別被稱為「革命先行者」及「國父」的中國重要歷史人物,長期被兩岸官方推崇,並始終為廣大民眾所知。
  • 「中華民國國父」一代偉人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政治近代化思想和品德情操,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可說獨秀一枝前無古人,但他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什麼又以失敗告終?古今中外的史說、史論歧義紛乘,說法各異。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孫中山,追隨名人的腳步,領略孫中山傳奇而又偉大的一生。
  • 【走進臺灣】國父紀念館
    臺北國父紀念館介於忠孝東路、仁愛路、光復南路與逸仙路之間,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而興建,國父紀念館於「民國」53(1964年)年籌建,落成於「民國」61年5月,原隸屬於臺北市政府,「民國」七十五年七月改隸臺灣當局「教育部」,並合併陽明山中山樓,機關名稱從國父紀念館管理處易為「國立」國父紀念館。
  • 孫中山「國父」之稱由來
    孫中山「國父」之稱由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身後被國人尊稱為中華民國的「國父」。這,既反映了億萬民眾對這位「掀倒專制奠共和」的中華民國締造者的由衷敬仰與愛戴,也源自當初國民政府的一項特別通令。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之交,中華民族正處於抗日戰爭最艱苦卓絕的時期。
  • 追思緬懷革命先行者 臺北國父紀念館紀念孫中山逝世95周年
    今(2020)年恰逢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當地時間3月6日下午,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摯尊95再現中山風華」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並邀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管樂團現場演出,展現臺灣年輕人對中山先生的追思與緬懷。
  •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印璽在哪裡?(圖)
    臺北「國父紀念館」副館長曾一士(圖)先生10年前籌劃「中山文物真跡大展」和「海峽兩岸孫中山紀念地史料陳列展」,是兩岸50年來第一次中山文物史料聯合大展,幾乎囊括兩岸及海內外中山遺物。展覽發現,眾多展品中獨缺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印璽。數10年來,曾一士研究追尋這枚印璽,但至今不知印璽下落。圖為曾一士先生在「國父紀念館」展示當年中山真跡展圖錄中的臨時大總統印模(即印文)。
  • 孫中山先生與臺灣
    孫中山先生曾先後三次赴臺灣考察,在其一生的著作和言論中,直接涉及臺灣和臺灣光復問題的有35處之多。三次去臺灣中山先生前後曾蒞臨臺灣三次:第一次在庚子年惠州起義時期。1900年9月28日,孫中山自日本抵基隆,隨即轉赴臺北。孫中山原本想以香港為大本營,在廣州起事,奪取南方,建立南方革命政府,然後逐步擴大到全國。由於港英當局禁止在香港登岸,孫中山等人便改變計劃,決定在惠州起義。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 蔣介石曾不滿設計
    開館之初,這裡主要作為陳列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之所,如今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行走臺北。「國父紀念館」有「臺灣第一座中國現代建築」之譽。現在,「國父紀念館」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有大會堂、孫逸仙博士圖書館、中山畫廊,還有展覽室、勵學室、演講室及聯合服務中心。大會堂可容納觀眾3000人,很多全島性的音樂、舞蹈、戲劇等活動都在這裡舉行,以前一年一度的金馬影展也擇此為頒獎典禮的場地。藏書30萬冊的孫逸仙博士圖書館,為一專業性的圖書館,以收藏孫中山先生的相關研究、著述叢書為主。中山畫廊固定舉辦各式美術展覽。
  • 走進臺灣 之十八 中山公園與國父紀念館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孫中山是誰的「國父」?仔細推敲,確實值得商榷,既然兩岸的國父都是「孫中山」,法統上的中國應該就是「中華民國」,所以,孫中山並不是兩岸政府共推的「國父」,因為孫中山締造的是中華民國。公務員數量臺灣已經有了,大陸看起來在這個方面是禁區,但全國數量是有的,2015年全國公務員21.0794人,教師45.2647人,事業單位編制8.8235人,若是在全國省、直轄市、自治區、港澳在內34個平均分配的話,每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平均是72萬多人。試想,72萬人比20萬,管理費用要多花上幾倍?從這個數字也看出,臺灣非常尊重教師,他們與公務員享受一樣的待遇,可大陸呢?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蔣介石曾不滿設計樣式
    開館之初,這裡主要作為陳列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之所,如今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   行走臺北,「國父紀念館」不可不到。「國父紀念館」之於臺北,是一處重要的地標,也是許多臺北人心靈的家園。  「國父紀念館」有「臺灣第一座中國現代建築」之譽。
  • 走進臺北"國父紀念館":蔣介石曾不滿設計樣式
    開館之初,這裡主要作為陳列孫中山先生革命史跡之所,如今則是島內知名的社教文化中心  行走臺北,「國父紀念館」不可不到。「國父紀念館」之於臺北,是一處重要的地標,也是許多臺北人心靈的家園。  「國父紀念館」 有「臺灣第一座中國現代建築」之譽。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1965年11月12日奠基興建,1972年5月16日舉行落成典禮。
  • 臺灣:國父紀念館VS中正紀念堂
    將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放在一篇文章裡,不僅僅是因為參觀遊覽的順序,更是因為放在一起寫比較容易對比。國父紀念館是我到臺灣第一個去的地方,一方面是因為孫中山先生是兩岸人民都認可和敬仰的偉人,他對中國近現代史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國父紀念館也是拍攝101大廈的最理想位置
  • 臺灣「法務部長」無知? 不知「國父」是誰?
    臺灣今晨消息 臺灣「法務部長」陳定南一席「誰是國父」的談話,昨天在「立法院」的「國是論壇」上引發在野黨「立委」強烈批評。「立委」們指出,陳定南明明是在「國父」遺像前宣誓,難道是發假誓?!  陳定南日前在「行政院」討論「紀念日暨節日放假條例草案」時,提出「誰是國父」的問題,認為要將「國父」放在法律上,就必須先在法律上訂出「國父」的定義。  這番談話在「立法院」引發在野黨「立委」的不滿,「立委」輪番上臺批評。親民黨籍「立委」周錫瑋指出,陳定南就職「部長」時,是在「國父」遺像前宣誓,陳定南讀的「國父」遺教,也是「國父」署名的。
  • 擁有全國密度最高的中山路孫中山精神融進臺灣血脈
    孫中山先生在國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從遍布全國各城市的187條中山路得到體現,而臺灣也許算全國中山路密度最高的地區,只要大一點的鄉鎮都有中山路。中山路的背後,是孫中山先生博愛、慈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的精神傳承,透過生活的點點滴滴,孫中山精神逐步融進臺灣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