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可是不久又被袁世凱竄權,緊接著就是軍閥混戰,孫中山去世後,又由蔣介石控制國民黨。但它的建立又真正意義上結束了清朝統治,推翻了帝制。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政治近代化思想和品德情操,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可說獨秀一枝前無古人,但他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什麼又以失敗告終?古今中外的史說、史論歧義紛乘,說法各異。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孫中山,追隨名人的腳步,領略孫中山傳奇而又偉大的一生。
孫中山,別名孫文,出生於1866年11月12日, 孫中山出身於農家,
幼時名帝象,字德明,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時化名為中山樵,在長期奔走革命活動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諾、高野長雄、陳文、陳載之、中山二郎、吳仲、高達生、艾斯高野。辛亥革命後始稱孫中山,日本稱孫文,歐美各國則稱孫逸仙,在公文、函電中多自署孫文。
孫中山作為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
始終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功:孫中山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他建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革命綱領和「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實現了20世紀第一次巨變。他在國民黨一大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使民主革命走向成熟。同時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增加了對外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推動了舊民主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同時,因為辛亥革命的巨大鼓舞,在20世紀初,中國的民族工業出現了難得的、短暫的春天,這樣一來,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推動了民族工業和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民族工業的逐步發展,推動了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間接促使了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不足:他沒有認識到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救國的道路走不通。同時,他的身上也具有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如:建立民國時,為爭取列強的支持,宣布列強一切在華特權均有效。 辛亥革命是一場在歡呼聲中失敗的革命,他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也就談不上符合人民的長遠利益。
總之,孫中山先生功大於過,的確是一代偉人,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國父。 我們都知道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可是不久又被袁世凱竄權,緊接著就是軍閥混戰,孫中山去世後,又由蔣介石控制國民黨。但它的建立又結束了清朝統治,這樣的話我們又該怎樣對他做出評價呢?這個問題要把個人和時代區分開來。問題中所說的那些悲劇不是孫中山先生個人能力所能夠左右和改變的。對於孫中山先生本人,我們要完全肯定他。若將此段史實放到當時當代的歷史大範圍和社會大環境中去觀照,可得出較為客觀公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