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夫培養出一代偉人孫中山,不光打更報時,還做這些事讓人敬佩

2020-12-17 晨史

如果沒有孫中山先生發起的辛亥革命,也許在當時的清朝政府統治下,不知道還要丟失多少土地與賠償款。也是因為孫中山先生的這番起義推翻了清朝,徹底豎起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二千年帝制」。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開拓者,也為新中國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1940年的時候,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

這樣的一代偉人,他的父親孫達成卻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更夫,卻培養出了國父孫中山這般偉人,是中國人民之福。對於更夫這一職業,很多人在各類古裝劇中都有所了解,最讓人熟悉的就是那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而在有些殭屍片中,更夫直接化為了最危險的一種職業,不過在現實中的更夫並非什麼危險職業,但其職責與敬業卻讓人十分敬佩與感動。

對於更夫其中最主要的職責也就是在夜裡給大家報時,古代那時候不像如今,又沒有鬧鐘。白天還好,大家還可以通過太陽落山等等信息能夠得到大概的時間,到了晚上人們也就對此無法進行判斷了。雖然古人那時候也有一些計時器,例如點香計時,沙漏又或者通過查看天象,但是這些方式並不能適用於所有的家庭。

而打更的時間也是十分講究的,像大家熟知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一句話可不是一晚上都只喊這一句話,每個時間段會有不同的話語,別人一聽到就知道對應的是什麼時間了。

像聽到上文說的這句話就是晚上七點的時候打的是落更。節奏都是一慢一快,連續敲打三次。

而在二更天的時候,也就是晚上九點左右,速度均勻的敲打兩下,每敲打完一次都會喊一聲「關門關窗,防偷防盜」,然後連續這樣操作數次,也是告訴別人到了睡覺的時間到了。

而在三更天的時候,晚上十一點左右,敲打的節奏是一慢兩快,然後再喊出「平安無事」,告訴眾人一切安好,沒有遇到小偷或者哪家遇到緊急情況。

到了四更天,凌晨一點左右,是一慢三塊的節奏,喊出「天寒地凍」之類的話,也是告訴別人夜裡天氣如何,如果要起身的話,需要注意安全。

到五更天的時候,凌晨三點左右,一慢四快,這時候也是古人起床的時間,更夫就會大聲喊出「早睡早起,保重身體」,這也是古人為什麼沒有六更天的原因,都起床了,大家也都發現了,每一更天中間相差的是兩個小時,在古代也就是一個時辰。古代皇帝也是五更天開始起床上朝的。

更夫在夜晚打更的過程中,不光是報時,還有充當著巡邏員,如果在打更的過程中遇到有小偷強盜之類的,就可以直接去縣衙報信,然後那些衙役就可以直接去抓。並且在打更的過程中,還充當著一種傳話功能,如果哪一家遇到了緊急情況,比如起火,生病等等,更夫都會立馬通知街坊鄰居或者醫生出診。

有的人可能還會有疑問,為什麼更夫能那麼準時的進行打更呢?那是因為這些打更的更夫一整晚都會盯著沙漏或者燃香之類的計時器,到了時間點就會出去打更,沒到時間就必須盯著計時器看,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諺語「打更人睡覺——做事不當事」。也就是比喻有些人在其位不謀其政,做事不認真。

對於打更的人基本都是十分負責的人才能擔任,也難怪孫中山的父親孫達成能夠培養出一代偉人了。雖然現在更夫已經不存在了,但對於這一職業的確讓人很敬佩,大晚上不睡覺,為人民服務,而且在夜裡膽小的人還真不敢擔任。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喜歡這篇文章的點個讚、關注一下唄~筆者在此先感謝大家啦)

相關焦點

  • 古代的更夫是如何判斷時間的?他們除了打更,還有項更重要的任務
    但是在古代,鐘錶可是奢侈品,在鐘錶還無法量產的千年前,人們生活中的計時器就是更夫。 每到夜晚來臨時,就會有打更的聲音傳來,告訴人們現在是幾點了,更夫們的工作其實非常辛苦,他們除了報時,在歷史上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大家知道是什麼嗎?而且白天沒有更夫,古人們又是如何知道時間的呢?
  • 貧苦農家是如何成就偉人孫中山的
    作為偉人故裡的中山人,作為中山的家庭教育工作者,我對孫中山少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其少年時就形成了遠大理想、世界眼光、刻苦耐勞、勤奮好學等良好品格,這是成就偉人孫中山的重要條件,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當今很多家庭缺少和未被重視的教育內容。傳承和發展是最好的紀念,讓我們從偉人孫中山身上獲得家庭教育啟示吧。
  • 美文|古鎮打更人&濯水的誘惑
    打更,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在古代,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幾乎全靠打更人。那時候的夜晚,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在濯水的夜晚,打更人,為我報時。每晚近一點的打更聲,是我必睡的「鬧鈴」。更聲一響,安然入夢。這樣久遠而古樸的生活,更加符合古鎮的生活,穿越千年,依然有一些人,一些文化,在等著你,陪著我。
  • 古代深夜為何要打更?其實除了報時之外,還有2個不為人知的作用
    「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可以說是更夫這個職業帶給人們最深的印象,在靜謐的街道上,打更人的洪亮的嗓音和銅鑼的打更聲,是夜晚獨特的一道風景。他們是古時夜間的守護者,除了報時以外,還有防火、防盜這兩個作用,肩負著保證巡邏區域安全的責任。
  • 孫中山:從廣東走出的平民偉人
    中山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郭昉凌告訴記者。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貧苦佃農的家庭。因為窮,直到10歲,他才被送入村辦私塾讀書,同時還得到田間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飽嘗生活艱辛的孫中山,對中國社會的底層和農民的苦難,有著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對「百萬生靈盡倒懸」的境狀更感同身受。
  • 龔灘古鎮「打更人」 :十年更聲守護萬家燈火
    除了每年接待上百萬五湖四海的遊客,龔灘古鎮內還有居民400多戶5000餘人。古鎮內木質結構建築眾多,無論從文物保護,還是確保遊客居民安全的角度,做好消防安全工作都十分重要。  為了強化古鎮日常消防安全,提升居民消防意識,10年前,景區決定在古鎮內尋找「打更人」。
  • 肥東漢青銅三足焦鬥 煮飯打更兩不誤
    原標題:漢青銅三足焦鬥:煮飯打更兩不誤肥東縣博物館藏有一件文物——漢青銅三足焦鬥,1993年在肥東縣闞集窯廠出土。聽名字,它有點兒像現代人用的熨鬥,可看樣子,又有點兒像現代人用的帶把炒鍋,只不過鍋底多了三隻「腳」。那麼,這個距今已有千餘年、長相奇特的青銅老物件究竟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 紅更寮原來真的有打更佬!
    「更寮」是更夫(又稱打更佬)值班的地方,更寮與打更在我國已有很長的歷史。古時,平民百姓家裡沒有計時器皿,更夫(又稱打更佬)通常以燃香方式計時,燒完一柱香出去打一圈更,千家萬戶長期以來仍依靠聽更鼓知時辰。▲現代更夫    每天夜裡,更夫提著燈籠,腰挎竹梆,走街串巷,富有韻律地念著他那《太平歌謠》:「篤篤,一更啦!篤篤!
  • 尋找孫中山:以歷史的溫度 還原真實的孫中山
    來到這裡的遊客往往都會被孫中山的書房所吸引。根據紀念館的記錄,現在紀念館內共有藏書5000多冊,其中大部分是英文書籍,而這些書都屬於孫中山。在拍攝過程中,節目組還挖掘收集到了大量罕見的孫中山以英文書寫的信件等文獻資料。從這些資料中不難看出,孫中山具有極高的英文能力。正因如此,在孫中山革命時期,他才能廣泛活躍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南洋等英語地區。
  • 孫中山與臺灣:年輕一代情感趨淡 綠營操縱「去中」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對此做了深入調查。  國民黨為「國父」誕辰辦特展  在臺灣島內,很容易找尋到孫中山先生的身影。新臺幣100元紙鈔以及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發行的10元臺幣紀念幣上,都有孫中山的肖像。臺灣還專門發行過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銀幣。
  • 古代打更人:我的工作與黑夜為伴,從「日暮黃昏」到「黎明清晨」
    到了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和「巫師」逐漸被淘汰,而「打更」也慢慢演變成為一種職業。我們經常在各種影視劇和小說文章等作品中都會看到,只不過這些都與現實生活中的有所不同。01.打更人有兩種,工資待遇都不同:在古代,打更這個職業一般分為兩種,即民間更夫和宮廷更夫。
  • 古代如何打更,又是怎樣確定幾更幾點的時間?
    這是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常見的夜間街頭一景,不用說,這個老者就是古代的「更夫」。什麼是「打更」很多大一點的市鎮還建有專門的樵樓,用撞鐘、擊鼓來報更次;而小一點的地方,則多以「更夫」巡迴於大街小巷,在擔負巡夜的同時,報告夜時,使市民皆知暑刻蚤晏之節。古代雖然將一個夜晚分為五個更次,但一夜需要敲梆六次。第一次出現在晚上八時,也就是幹支中的戍時,稱為「定更」,也就是一更天。此時鑼敲一記,梆敲二記,作為一更。
  • 古代「雞人」是什麼職業?為何他們都喜歡晚上出來活動?
    在很多古裝劇中,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景,有一個打著鑼鼓之人,口中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而他們便是更夫。那麼,人們不禁好奇了,為何中國古代的時候需要有人在夜間打更呢?如果不打的話,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呢?
  • 第三屆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術研討會在廣東中山召開
    (記者 武勇)11月28日-29日,由孫中山基金會資助,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主辦,中山市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承辦的「承傳與發展——第三屆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術研討會」在廣東中山召開,來自上海宋慶齡研究會、孫中山基金會、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以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等高校和機構的代表共百餘人參加會議
  • 熊月之:「孫中山」這個名字世人皆知,但你知道它是在上海誕生的嗎?
    「思想匯」欄目與展覽主辦方合作推出「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系列文章,邀請三位歷史學專家講述孫中山與上海這座城市的淵源,今日刊發第一篇。 孫中山是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上海是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城市。一個人與一座城市內涵的一致性,使得這座城市對這個人容易發生影響力,也使得這個人對於這座城市容易產生適應性。
  •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 國博展廳響起偉人演講原聲
    孫中山宋慶齡婚姻誓約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諮送參議院公文、孫中山致黃興的信札、孫中山演講錄音片、孫中山對黃埔軍校開學訓詞等珍貴文物重現了偉人精彩一生。此外,展覽還展出了孫中山留下的唯一一次演講錄音——孫中山演講《勉勵國民》《告誡同志》《救國方針》錄音片,演講的音頻在展廳內播放,使觀眾能親耳聽到孫中山的聲音。
  • 孫中山葬禮:祭弔者達74萬人,108名槓夫抬棺,北平大街萬人空巷
    南京也留下了孫中山的足跡。不過孫中山生前在南京只有三個月左右,可他卻對南京情有獨鍾。 孫中山在北京離世後,最終葬在了南京中山陵。這也算了結了孫中山的心願、遺願。那麼,在那個動蕩年代,一代偉人孫中山的葬禮是什麼樣子的呢?孫中山的遺體是如何達到南京的呢?
  • 孫中山四赴臺灣
    他曾四次訪問或過境日本霸佔下的臺灣島,在臺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勝利,曾激發起臺灣民眾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在他75年前3月不幸逝世時,期盼中國革命成功從而擺脫殖民統治的臺灣同胞,對他們十分崇敬的一代偉人,表達了深深的哀悼。
  • 辛亥百年之際追憶偉人 孫中山在美國的足跡
    辛亥革命前後  孫中山及其戰友們,在國內外先後策劃組織了十次較大的反清武裝起義,雖均告失敗,但革命派多年致力「喚醒民眾」廣泛傳播革命真理及其他各地民眾的反清活動,終使神州大地出現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  1911年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時刻。
  • 追憶孫中山:從廣東走出的平民偉人
    孫中山,學名文,乳名帝象,字德明,號載之、公武、日新、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有「中山」之名。辛亥革命後,章士釗把中山這個名字加上姓,並稱為孫中山。自此,這個姓名便在國內外普遍使用起來。但孫中山本人則較多以孫文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