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出生於1866年11月12日,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和光輝旗幟,孫中山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時勢造就英雄,家庭成就孩子。偉人的成長必有成功的教育因素。作為偉人故裡的中山人,作為中山的家庭教育工作者,我對孫中山少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其少年時就形成了遠大理想、世界眼光、刻苦耐勞、勤奮好學等良好品格,這是成就偉人孫中山的重要條件,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當今很多家庭缺少和未被重視的教育內容。傳承和發展是最好的紀念,讓我們從偉人孫中山身上獲得家庭教育啟示吧。
特別的成長環境
激發孫中山的遠大理想
孫中山年少時就勇敢地跟著外祖父楊勝輝駕船出海,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裡撈取海貨,常常看到從事貿易的外國輪船。他從長輩那裡知道,香港和澳門被洋人佔領著,洋人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作威作福。同時,村裡有一位名叫馮爽觀的太平天國老兵,經常在大榕樹下給村民講太平天國的故事。這些經歷和見聞,激發了他從小立志做英雄、做事為國為民的遠大理想。
「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好生活」,這是今天很多家長引導孩子成長的邏輯,不少家庭教育缺少民族情懷和人類情懷,難怪很多家長說孩子的「後勁不足」。孫中山從小就知道「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當大官」。遠大的理想才是孩子持久而強大的成長動力,如今不少家長只知道為孩子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卻沒能激發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孩子哪來的拼勁?
少年在海外求學
培養孫中山的世界眼光
孫中山出生的香山縣南朗鎮翠亨村,與澳門相距不過30多公裡。香山縣尤其是翠亨村一帶,是中西文化交匯之處,為孫中山等青少年提供了「雙眼向洋看世界」的條件,使得他青少年時代的求學之路與眾不同。1879年,13歲的孫中山隨母親前往夏威夷,「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1887年,孫中山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求學期間除了學習醫學知識,還廣泛涉獵歐美政治、歷史、經濟、農業乃至天文、地理等知識。孫中山博學多識、學貫中西,培養了開闊的世界眼光。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來真正的精英人才,是跨語言、跨文化、跨專業的複合型人才,要具有多元思維、世界眼光、國際交流和競爭能力。在今天全球化的環境下,家長要讓孩子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應該培養孩子相互依存、和平發展的全球意識,理解不同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全球知識。
父母的榜樣示範
培育孫中山的刻苦耐勞
我們現在看到的孫中山像,幾乎都是西裝革履,所以常常以為孫中山出生在富裕人家。事實恰恰相反,孫中山出生於「躬耕數代」的窮苦人家,未滿6歲就跟隨母親楊可卿幹家務活,到村後的山上砍柴刈草,到河邊挖野菜、挑豬草。艱苦的勞動,從小煉就孫中山吃苦耐勞的品格和毅力,也增長了他的知識。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不讓孩子經點風雨、受點磨礪成嗎?現在的孩子正因為缺少挫折感、勞累感和成就感,所以不懂得感恩,也體會不到幸福。雖然今天的孩子不能與孫中山年少時的吃苦同日而語,但適當吃點苦,讓孩子學會等待,不輕易、過度滿足孩子的要求,給孩子定一些任務,讓孩子獨立自理,是養成孩子吃苦耐勞品格的有效手段。今天不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品格,未來「啃老」的年輕人就會越來越多。
長輩的期望信任
激勵孫中山的勤奮好學
孫中山,名文,字載之,取「文以載道」之義,可見父親孫達成對兒子寄以厚望。孫中山10歲才進入村塾讀書,他勤奮好問,不僅會背誦古詩文,還喜歡提問,領會其中的涵義,在國學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一次他的老師對其父親說:「孫文這個孩子長大後,一定能夠幹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來。」父母和老師的信任和期望,無疑也激勵了孫中山的勤奮好學。
教育是緩慢的過程,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勤奮好學,但今天很多家長把孩子的學習功利化、狹隘化,用對升學是否「有用」來鼓勵孩子學習,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當孩子達不到家長的高期望和高要求時,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責任心和上進心。真正勤奮好學的孩子都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多家長苦心營造以學習為中心的家庭文化,卻不知反而成為孩子厭學的根源。在培養孩子的終身學習能力和習慣方面,家長真應該向孫中山的父母好好學習,摒棄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
縱觀世界上所有的偉人,幾乎都不是父母一板一眼地「雕刻」培養出來的,孫中山也不例外。孫中山的父母是普通貧苦農民,似乎並沒有什麼家庭教育的技術和方法。今天的很多家長過於注重家庭教育表面上的「術」,恰恰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根本之「道」,即價值觀、信念等。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個最基本的道理往往沒有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家庭教育被弄成溝通技術、情緒管理等複雜的方法和技巧。也難怪有些高學歷的父母把家庭教育弄得一塌糊塗,而一些質樸的農村父母卻把孩子培養得非常優秀。
(作者單位: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6年11月10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