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苦農家是如何成就偉人孫中山的

2020-12-17 中國教育新聞網

孫中山出生於1866年11月12日,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和光輝旗幟,孫中山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時勢造就英雄,家庭成就孩子。偉人的成長必有成功的教育因素。作為偉人故裡的中山人,作為中山的家庭教育工作者,我對孫中山少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做了一些研究,發現其少年時就形成了遠大理想、世界眼光、刻苦耐勞、勤奮好學等良好品格,這是成就偉人孫中山的重要條件,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當今很多家庭缺少和未被重視的教育內容。傳承和發展是最好的紀念,讓我們從偉人孫中山身上獲得家庭教育啟示吧。

特別的成長環境

    激發孫中山的遠大理想

孫中山年少時就勇敢地跟著外祖父楊勝輝駕船出海,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裡撈取海貨,常常看到從事貿易的外國輪船。他從長輩那裡知道,香港和澳門被洋人佔領著,洋人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作威作福。同時,村裡有一位名叫馮爽觀的太平天國老兵,經常在大榕樹下給村民講太平天國的故事。這些經歷和見聞,激發了他從小立志做英雄、做事為國為民的遠大理想。

「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好生活」,這是今天很多家長引導孩子成長的邏輯,不少家庭教育缺少民族情懷和人類情懷,難怪很多家長說孩子的「後勁不足」。孫中山從小就知道「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當大官」。遠大的理想才是孩子持久而強大的成長動力,如今不少家長只知道為孩子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卻沒能激發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孩子哪來的拼勁?

少年在海外求學

    培養孫中山的世界眼光

孫中山出生的香山縣南朗鎮翠亨村,與澳門相距不過30多公裡。香山縣尤其是翠亨村一帶,是中西文化交匯之處,為孫中山等青少年提供了「雙眼向洋看世界」的條件,使得他青少年時代的求學之路與眾不同。1879年,13歲的孫中山隨母親前往夏威夷,「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1887年,孫中山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大學的前身),求學期間除了學習醫學知識,還廣泛涉獵歐美政治、歷史、經濟、農業乃至天文、地理等知識。孫中山博學多識、學貫中西,培養了開闊的世界眼光。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來真正的精英人才,是跨語言、跨文化、跨專業的複合型人才,要具有多元思維、世界眼光、國際交流和競爭能力。在今天全球化的環境下,家長要讓孩子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應該培養孩子相互依存、和平發展的全球意識,理解不同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全球知識。

父母的榜樣示範

    培育孫中山的刻苦耐勞

我們現在看到的孫中山像,幾乎都是西裝革履,所以常常以為孫中山出生在富裕人家。事實恰恰相反,孫中山出生於「躬耕數代」的窮苦人家,未滿6歲就跟隨母親楊可卿幹家務活,到村後的山上砍柴刈草,到河邊挖野菜、挑豬草。艱苦的勞動,從小煉就孫中山吃苦耐勞的品格和毅力,也增長了他的知識。

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不讓孩子經點風雨、受點磨礪成嗎?現在的孩子正因為缺少挫折感、勞累感和成就感,所以不懂得感恩,也體會不到幸福。雖然今天的孩子不能與孫中山年少時的吃苦同日而語,但適當吃點苦,讓孩子學會等待,不輕易、過度滿足孩子的要求,給孩子定一些任務,讓孩子獨立自理,是養成孩子吃苦耐勞品格的有效手段。今天不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品格,未來「啃老」的年輕人就會越來越多。

長輩的期望信任

    激勵孫中山的勤奮好學

孫中山,名文,字載之,取「文以載道」之義,可見父親孫達成對兒子寄以厚望。孫中山10歲才進入村塾讀書,他勤奮好問,不僅會背誦古詩文,還喜歡提問,領會其中的涵義,在國學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一次他的老師對其父親說:「孫文這個孩子長大後,一定能夠幹出一番不平凡的事業來。」父母和老師的信任和期望,無疑也激勵了孫中山的勤奮好學。

教育是緩慢的過程,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勤奮好學,但今天很多家長把孩子的學習功利化、狹隘化,用對升學是否「有用」來鼓勵孩子學習,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當孩子達不到家長的高期望和高要求時,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責任心和上進心。真正勤奮好學的孩子都有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很多家長苦心營造以學習為中心的家庭文化,卻不知反而成為孩子厭學的根源。在培養孩子的終身學習能力和習慣方面,家長真應該向孫中山的父母好好學習,摒棄殺雞取卵的短期行為。

縱觀世界上所有的偉人,幾乎都不是父母一板一眼地「雕刻」培養出來的,孫中山也不例外。孫中山的父母是普通貧苦農民,似乎並沒有什麼家庭教育的技術和方法。今天的很多家長過於注重家庭教育表面上的「術」,恰恰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根本之「道」,即價值觀、信念等。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個最基本的道理往往沒有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家庭教育被弄成溝通技術、情緒管理等複雜的方法和技巧。也難怪有些高學歷的父母把家庭教育弄得一塌糊塗,而一些質樸的農村父母卻把孩子培養得非常優秀。

(作者單位: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6年11月10日第10版 

相關焦點

  • 孫中山:從廣東走出的平民偉人
    孫中山,學名文,乳名帝象,字德明,號載之、公武、日新、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有「中山」之名。辛亥革命後,章士釗把中山這個名字加上姓,並稱為孫中山。自此,這個姓名便在國內外普遍使用起來。但孫中山本人則較多以孫文自稱。  「此外,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時,他曾化名陳文、陳載之、張宣、吳仲、高達生、蕭大江、杜嘉納等,筆名「南洋小學生」。
  • 追憶孫中山:從廣東走出的平民偉人
    孫中山,學名文,乳名帝象,字德明,號載之、公武、日新、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有「中山」之名。辛亥革命後,章士釗把中山這個名字加上姓,並稱為孫中山。自此,這個姓名便在國內外普遍使用起來。但孫中山本人則較多以孫文自稱。
  •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偉人足音長留梅州
    偉人來過,足跡長留  1918年5月,孫中山來梅僅僅數日,他的風採和革命信念卻長時間影響著梅州地區,各種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設施頻頻出現,永遠銘刻著偉人的足跡和偉大的革命精神。  全國最早的中山紀念堂在三河   在大埔縣三河鎮匯城村,中山紀念堂早已聲名在外。
  • 辛亥百年之際追憶偉人 孫中山在美國的足跡
    辛亥革命前後  孫中山及其戰友們,在國內外先後策劃組織了十次較大的反清武裝起義,雖均告失敗,但革命派多年致力「喚醒民眾」廣泛傳播革命真理及其他各地民眾的反清活動,終使神州大地出現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  1911年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時刻。
  • 尋找孫中山:以歷史的溫度 還原真實的孫中山
    201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無論被尊為「國父」或是「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這個名字對於全體中國人來講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可是關於孫中山,我們又知道多少呢?他是如何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了一個民族的領袖?這一切恐怕要他從兒時求學說起。啟蒙之地 少年孫中山來夏威夷讀書人們常說,天下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孫中山。
  • 辛亥百年之際追憶偉人 孫中山在美國的足跡
    辛亥革命前後  孫中山及其戰友們,在國內外先後策劃組織了十次較大的反清武裝起義,雖均告失敗,但革命派多年致力「喚醒民眾」廣泛傳播革命真理及其他各地民眾的反清活動,終使神州大地出現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  1911年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時刻。
  •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 國博展廳響起偉人演講原聲
    2016年11月8日訊,今天上午,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天下為公大道行——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型館藏文物展」開幕。展覽共展出326件館藏文物和珍貴歷史照片,其中首次展出的文物72件,一級品達48件。
  • 孫中山四赴臺灣
    兩年後,革命黨人陳少白向孫中山諫言:到臺灣去活動「以聯絡那裡的中國人,發展勢力」。經孫中山同意,陳赴臺並在臺北秘密發展數名會員,於1897年冬建立了興中會臺灣支會。   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直隸(今河北)兩省興起,孫中山乘機在廣東積極籌劃惠州起義。
  • 郵票上的孫中山
    孫中山與林肯兩位總統頭像並列的郵票,是美國首次將中國偉人印於郵票發行。孫中山紀念館即日至9月22日展出的「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紀念珍郵展」,由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理事孟昭隆提供郵票、首日封與明信片等800枚郵品,以孫中山求學、革命、先驅志士、推翻帝制、創建共和、黃埔軍魂等十個主題,串連起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故事
  • 宋慶齡:回憶孫中山
    孫中山雖然不可能親眼看見他的理想實現,但這一切發展都是他畢生奮鬥的目標。因為他出身是個貧農家裡的貧兒,受盡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摧殘。在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民的覺醒和戊戌政變的失敗,使他認識到改良妥協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在1905年為了改變自己國家的命運,組織革命同盟會,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
  • 孫中山:廣東歷史名人「至尊」
    孫中山是廣東最大的驕傲!全世界——不論何種社會制度或發展層次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都公認他是中國偉人。使祖國臻於獨立、民主與富強,給人類以和平與幸福,是他畢生奮鬥並貢獻出自己一切的目標。他不愧為高舉「政治革命」旗幟、推翻中國漫長帝制的反封建鬥士,為中國描繪出一幅任何人、任何權力都受到制約,都處在公民真正有效監督之下的民主共和政治的理想藍圖。
  • 以美食之名,走進偉人故裡,遊歷名城中山
    ——這便是中山中山古稱「香山」,後為紀念孫中山,才被改名為「中山」。來到中山,不得不參觀下孫中山故居,回顧當年抗戰時期的苦難與輝煌。屋陋物簡,卻孕育出百年偉人,救億萬中國人於水火。▲圖片來自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官網周末不妨帶上一家大小,瞻仰偉人故裡,緬懷豐功偉績,傳承革命精神,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真正的寓教於樂。
  • 更夫培養出一代偉人孫中山,不光打更報時,還做這些事讓人敬佩
    這樣的一代偉人,他的父親孫達成卻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更夫,卻培養出了國父孫中山這般偉人,是中國人民之福。對於更夫這一職業,很多人在各類古裝劇中都有所了解,最讓人熟悉的就是那句「天乾物燥,小心火燭」。而在有些殭屍片中,更夫直接化為了最危險的一種職業,不過在現實中的更夫並非什麼危險職業,但其職責與敬業卻讓人十分敬佩與感動。
  • 不顧反對嫁給孫中山,宋慶齡死後卻不願意葬在中山陵,只因這句話
    孫中山,生於1866年,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世人尊稱為國父。宋慶齡,生於1893年,孫中山之妻,世人尊稱國母。兩人生辰相差了整整27歲。宋慶齡當年不顧父母反對,毅然選擇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婚,毫不猶豫的跟隨在孫中山身後,伴隨孫中山度過了數十個春秋,堅定的踏上了捍衛共和制度的道路。孫中山五宋慶齡兩人感情向來交好,理論上兩人死後應葬在一處,但實際上宋慶齡死後,並沒有葬在中山陵園,而是囑託後人將其葬在了萬國公墓的宋氏墓園。
  • 孫中山葬禮:祭弔者達74萬人,108名槓夫抬棺,北平大街萬人空巷
    南京也留下了孫中山的足跡。不過孫中山生前在南京只有三個月左右,可他卻對南京情有獨鍾。 孫中山在北京離世後,最終葬在了南京中山陵。這也算了結了孫中山的心願、遺願。那麼,在那個動蕩年代,一代偉人孫中山的葬禮是什麼樣子的呢?孫中山的遺體是如何達到南京的呢?
  •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賣房為祖父立銅像
    1995年,她出版了《我的祖父孫中山》這本書,這是唯一一本由孫中山後人撰寫的關於孫中山的傳記。  「我以自己是孫中山的孫女為榮,別人要叫他孫中山先生,我叫祖父即可。我的身上流著他的血液,這是一生中最大的安慰,也是我寫書的動力。寫到三更半夜,流了鼻血也願意。」孫穗芳說。  為了寫這本書,她參加研討會,發表演說,到各地追尋祖父的足跡,也從親朋中收集材料。
  • 中山最著名的古村落,一代偉人曾在此生活,村內文化氣息超濃厚
    去中山旅行,當然不能不重溫偉人的足跡去探索偉人的故鄉, 翠亨村,本名蔡坑村,因為附近的山林青翠更名翠亨村, 村內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氣息濃厚。孫中山出生在光緒年間, 我出生在貧窮的翠亨村,但我不敢荒廢學業, 作為革命偉人的故鄉,還是值得現代人參觀學習, 一進入翠亨村,就像能看到孫中山先生一樣,小時候的孫中山先生是如何選擇燈夜閱讀,長大後的孫中山先生是如何為革命而奔走的?
  • 華辰春拍《孫中山》拔頭籌
    靳尚誼《孫中山》1996年 估價(人民幣): 估價待詢  落槌價:178萬元   靳尚誼的經典油畫作品《孫中山》經過幾十輪的競拍,最終以1780萬元的高價落槌!尤其是靳尚誼先生所作的經典寫實肖像《孫中山》,是1996年靳尚誼為「孫中山與華僑國際美術展覽」繪製,再現了靳尚誼在80年代創作巔峰期的最高水準。靳尚誼善於在藝術形象中注入時代的特徵,此幅作品可謂是名家向英雄的致敬,筆觸之間生動表現了靳尚誼對孫中山這位時代偉人的敬意。
  • 紫金山峰,像仰臥的孫中山?
    原標題:紫金山峰,像仰臥的孫中山? 遠處紫金山輪廓線,像不像仰臥的孫中山。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 盧斌)連續下了幾天雨的南京,昨天終於迎來了天晴,不僅空氣清新而且能見度高。
  • 「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這個紀念展覽下周二開幕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說,8月11日,「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將在上海市檔案館(外灘館)開幕。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2020年8月11日,由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市檔案館聯合主辦,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承辦的「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獻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