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綠色市場改造,蘭州水產業如何獲得「重生」?
綠色市場。蘭州晨報記者 趙鑫遠 攝
自2002年10月,鐵路新村市場搬遷入駐綠色市場以來,已過去14個年頭。儘管綠色市場在甘肅乃至整個西北水產銷售市場佔據重要地位,但因基礎設施落後,消防隱患較多,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問題市場」。
2016年3月31日,城關區政府下發《關於關閉綠色市場的通告》,決定對綠色市場進行提升改造,改造後,綠色市場的功能將「變身」為一處綜合性水產、肉菜市場。
以此次綠色市場改造為契機,蘭州市海鮮水產銷售行業將如何獲得新生,值得期待……
1
「為提升城市形象,優化市場功能,消除火災隱患,綠色市場提升改造工程勢在必行。」
作為蘭州市最大的海鮮水產銷售、批發市場,自2002年10月鐵路新村市場搬遷入駐以來,綠色市場經過14年的發展,已成為日銷售額1000萬元,年銷售額達40億元,輻射青海、西藏、新疆、寧夏以及甘肅省省內所有縣區的大型水產市場,在蘭州市的輻射率更是高達95%。
但14年風風雨雨,綠色市場的基礎設施漸漸落後,消防隱患與日俱增。近年來,綠色市場因髒、亂、差等問題,為市民所詬病。
2016年3月31日,城關區政府正式發布通告,要求自2016年4月30日起,對綠色市場實施關閉,要求主辦方停止新的經營戶入駐,與現有經營戶解除租賃合同及其債權債務。同時,要求市場經營戶做好搬遷準備,可根據蘭州市市場布局及自身需求,自行選擇市場進行搬遷。
5月11日下午2時許,蘭州晨報記者來到了位於南環路牟家莊附近的綠色市場。
綠色市場主要分為兩個片區,西側片區主要以乾貨、蔬菜、肉類等為主,東側市場片區則以河鮮、海鮮等水產類產品為主。
當記者走向水產銷售區時,一股魚腥味撲面而來,一家臨街的水產商鋪的店主正利用水管衝洗魚缸、水盆,汙水逐漸漫出水缸,直接流向地面。隨著記者深入水產銷售區,通道中央雖然修建有一條寬約20釐米、深約30釐米的排水渠,但兩側的商戶並未將排水管直接與排水渠相連,而是隨意扔在店門前,任由汙水流淌,儘管部分汙水可以流入排水渠,但更多汙水則順著道磚間的縫隙,四處橫流。
同時,在火災隱患方面,根據蘭州市消防部門提供的調查報告,綠色市場的火災隱患主要包括:防火間距不足,建築面耐火等級低,集中聚集且部分建築之間的防火間距不足6米,部分區域甚至無防火間距;市場經營戶消防安全基礎薄弱,消防管理組織鬆散、管理人員混亂,疏散樓梯設置不符合國家技術標準;市場人員流動大,氧氣罐、電氣設備、電暖器等易燃、易爆物大量使用,經營戶長期帶險經營,一旦失火極易形成大面積火災。
「為提升城市形象,優化市場功能,消除火災隱患,綠色市場提升改造工程勢在必行。」城關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2015年,城關區政府常務會議就決定,鑑於綠色市場基礎設施陳舊、消防隱患較多等因素,將對綠色市場實施提升改造。同時,根據治理地質災害隱患的實際,此次改造需按地上建築不超過三層,地下不進行改造的原則進行。會議還決定,必須儘快完成經營戶停業,以及原有商鋪拆除等工作,在進行改造後,綠色市場的功能將定位為綜合性肉菜市場。
2
「關閉綠色市場,我們該去哪裡經營?提升改造後,我們還能否回來繼續從事水產銷售?」
城關區政府的通告一經發布,立即引起綠色市場經營戶的一致反對,尤其是200餘家銷售海鮮水產的經營戶,更是由於海鮮產品的保鮮要求,難以接受搬遷的現實。
5月11日下午,綠色市場內依舊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但表面的平靜下其實是不少經營戶的焦慮。
「10年前,我便來到綠色市場做海鮮水產銷售生意。」川江水產店的老闆陳實子告訴記者,10年來,水產銷售、批發生意每況愈下,現在大部分業務都依靠一些慕名而來的市民以及來自酒店、餐廳的老顧客,一旦搬家,客源就會大量流失,一切都需要從頭開始。
「關閉綠色市場,我們該去哪裡經營?提升改造後,我們還能否回來繼續從事水產銷售?」長江水產店的老闆寧文建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寧文建表示,如果政府在改造前,能保證綠色市場在改造提升後,原綠色市場水產經營戶能進駐新市場,並給予一定的搬遷安置補償,他們願意配合政府的改造工作。
採訪中,諸多水產經營戶均表示,目前經營者們所使用的店鋪,是2010年,由經營者集資修建的,因此還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臨時安置補助費,以及停業損失。
那麼,經營者所提出的各類補償是否合理呢?
對此,城關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綠色市場的控股方為蘭州綠興實業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為了方便市場管理,由政府將市場租賃給邱某,租期五年,截至2015年12月31日到期,由邱某負責向商戶出租鋪面,並接管市場經營管理工作。
2015年之後,蘭州綠興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與邱某按月籤訂租賃合同,為了加快綠色市場提升改造的腳步,合同籤訂至4月30日之後,再未繼續續籤。
所以,綠色市場的經營戶並不是鋪面的所有權人,他們只是租賃人,根據相關規定,租賃人沒有資格和權利要求租賃方提供搬遷費、搬遷獎勵、臨時安置補助費等補償。
5月17日,蘭州晨報記者在城關區政府了解到,根據最新的綠色市場改造規劃,此次改造只是對綠色市場的基礎設施和整體形象進行提升,改造後的綠色市場雖為綜合性肉菜市場,但仍包括水產銷售、批發區域。
商戶可選擇城關區政府指定的鼓樓巷菜市場,或蘭州龍呈華泰農副產品交易中心進行搬遷過渡,在綠色市場改造完成後,願意回原址經營的商戶,仍然可以回到改造後的綠色市場內,從事水產經營活動。
3
「提升改造綠色市場的決定毋庸置疑,但需考慮市民需求,應規劃建設新的海鮮水產銷售市場。」
「雖然綠色市場環境衛生越來越差,但作為蘭州市唯一的大型海鮮水產銷售、批發市場,綠色市場在多年的發展中,早已被市民所認可。」前來購買海鮮的胡先生對記者說。
「蘭州市也沒有其他市場能買到新鮮海鮮水產。」家住蘭州交通大學家屬院的鄭女士,特意乘車從安寧區來到綠色市場購買海鮮。鄭女士稱,在安寧區一些綜合市場雖然也能買到海鮮,但往往都是冷凍的,而且給市民的可選擇性也較少。
由此不難看出,綠色市場的確滿足了市民對海鮮的需求。那麼,當綠色市場拆遷,提升改造為綜合性肉菜市場後,市民們該去哪裡購買稱心如意的海鮮水產品呢?
5月13日,蘭州晨報記者在城關區商務局了解到,截至5月5日,綠色市場已有240家商戶與對面的龍呈華泰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籤訂了租賃協議,其中70戶已完成搬遷。同時,經過政府部門的協調,蘭州龍呈華泰農副產品交易中心也推出了優惠政策,新入駐的商戶可享受「交五免三」的優惠,也就是入駐商戶只需付兩年房租,即可使用商鋪五年的時間,在免費的三年期間,商戶只需承擔一定的利息。
但記者在對龍呈華泰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的踏訪中發現,只有少量的水產經營戶入駐,綠色市場200餘家水產經營戶,絕大多數仍然不願入駐龍呈華泰農副產品交易中心。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綠色市場大部分水產經營戶仍在觀望當中,客源流失、新市場未來的客流量以及租賃費用的高低,才是商戶們最為關心之處。
「隨著城市的發展,蘭州市一些面積狹小、布局混亂、管理滯後的市場問題日益突出,搬遷、整合成為必然的出路。」據介紹,在蘭州市八大市場「出城入園」的項目中,綠色市場即為八大市場需要搬遷的市場之一。如此一來,海鮮水產商品的保鮮要求,便成為綠色市場搬向市區外的最大障礙。
「提升改造綠色市場的決定毋庸置疑,但需考慮市民需求,應規劃建設新的海鮮水產銷售市場。」蘭州市城鄉規劃設計院一位工程師指出,在建設南環路之初,蘭州市政府就曾將綠色市場的提升列入改造項目。但由於種種原因,搬遷改造之事一直未能順利實施。近兩三年來,隨著市場搬遷改造聲音的沉寂,市場內大多數商戶逐漸開始加大投入。
據其講,目前,蘭州市大型海鮮水產銷售、批發市場僅有綠色市場一處。無論是搬遷還是原址提升改造,都要考慮蘭州市民對海鮮水產品的需求,選取合適的市場,或原址建設新的海鮮水產市場。
對此,蘭州市市情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專家牛錚超指出,無論怎樣實施綠色市場改造工程,都應當符合蘭州市的市情發展,遵循城市發展、經濟發展的規律。
牛錚超表示,當前,隨著經濟發展,老百姓越來越追求生活的便捷性。因此,蘭州市需要一個完善、有序、合理的海鮮水產銷售市場。既然如今的綠色市場的整體形象已不符合城市發展,那麼綜合市民需求,原址提升改造,建設嶄新的海鮮水產銷售、批發市場或許是目前的最佳選擇。而且,政府職能部門在針對市場的前期規劃、建設、改造過程中,要充分調研,結合市場發展規律、市民生活需求,科學綜合規劃。同時,在規劃決策過程中,要更加客觀透明。以綠色市場改造為例,此次改造規模有多大,周期多長,改造後發展定位有沒有明確,這些都需要向現有市場商戶、市民解釋清楚,讓人們理解改造的必要性,打消心底的顧慮。畢竟,面向甘肅、輻射整個西北的綠色市場關乎到很多人的菜籃子,它的改造牽一髮而動全局,容不得一點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