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的某處楓林秋色,促使杜牧寫出了曠世經典《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山麓、人家、白雲,構成了和諧統一的畫面;風景、情感、詠嘆,如水乳交融般匯聚在一起。這首千古名作長期收錄進小學課本,幾乎每個人都能傾口而出,可是大部分人卻處於被「欺騙」的狀態。
或者說,很多人都對《山行》模稜兩可。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我們先來講第一處,那就是第三句中的「坐」字,該作何解釋?從字面意思直接理解:蕭瑟秋風正攝取絢麗的秋色,煙霧繚繞的仙境令人賞心悅目,那麼杜牧必定是停下車坐下來,飽飽地欣賞上半天才能過癮,然而很遺憾,錯了。
此處的「坐」,並非動詞「坐下」之意,在這裡它用作介詞表「因為」。也就是說,這句詩的意思是:杜牧停下車來,是因為愛上了這晚秋的楓林。這種用法並不多見,但也可從古籍中索得一二。樂府詩集的名篇《陌上桑》有句曰:「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是說農民歸來都相互埋怨沒有勞作,是因為他們都只顧欣賞羅敷的美貌了。
「坐」之所以可作「因為」講,應該是與這兩個意思有關。《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載:「使與邾大夫坐。」就是給邾大夫定罪,「坐」是由…而獲罪的意思;《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載:「又坐賊殺不辜、鞠獄故不以實、擅斥除騎士乏軍興數罪。」這裡的「坐」是因…而犯罪的意思。「因為」之意大致來源於此。
那麼,為什麼「停車坐愛楓林晚」不能用「坐下」來解釋呢?這就體現出杜牧那無與倫比的才華了。首先從詩意上來說,杜牧驅車趕路,途徑此處深秋盛景,那寒山、斜徑、人家都沒有使他動心,沒有使他停留的欲望,偏偏這楓林讓杜牧難以自制,竟不顧天色已「晚」,也要停車好好欣賞一番。
再從生活經驗上來講,旅遊之事怎可「坐」觀呢?既然已被吸引,杜牧必然要下車四處走動,將風色完整地收入囊中。再者說,不管馬車行進與否,杜牧的狀態都是坐,此處倘若再「坐」,恐有廢語之嫌。況且,馬車速度不快,行進時亦可賞景,又何必停車而坐呢?所以此處之「坐」當是因為。
既然如此,是否可以用「停車因愛楓林晚」或「停車只愛楓林晚」等來代替呢?顯而易見,詩意大打折扣,且「坐」字為四聲仄音,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更具風韻。杜牧能從古籍中選取這樣一個冷門用法,足見其滿腹才情。一個「坐」字蘊含萬千,但它並不存在爭議,而下面這兩個方面,都是被爭議了千年之久的「老大難」問題。
第二處:「白雲深處有人家」還是「白雲生處有人家」?宋人編纂的《萬首唐人絕句》中作「生」,而明代典籍便開始有了「深」的版本,而究竟是哪一個,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白雲產生的地方,或許是山腰以上,有一種仙人野鶴的感覺;白雲深濃的地方,應是山腰以下,給人煙霧繚繞的夢幻感。各有千秋,但課本選擇了「深」。
第三處:「遠上寒山石徑斜」,「斜」究竟讀xiá還是讀xié?這個字歷經多次修改,現被官方統一為xié,但包括小解在內的不少人都會表示,當初上學時老師教的可是xiá啊!其實古義中的「斜」是傾斜的意思,有種動詞的感覺,指石徑傾斜而上的樣子;今義應是形容詞,形容石徑是傾斜的。
一首千古名篇,無一冷僻字,卻包含三大「疑難雜症」,這首《山行》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它最精妙處就在於自冷落中尋佳境,於孤僻中尋暖意,能將蕭瑟之楓葉比於盛春之豔花的人,杜牧應是首席。現是寒冬,蕭肅程度比深秋更甚,我們也應當學習杜牧的精神,從凜冽之中獲取陽春溫暖,綻開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