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是經常出門的人最熟悉的地方,我國鐵路交通發展迅速,許多被定義為交通樞紐的城市更是多條火車線匯聚,動車高鐵運輸十分繁忙。一般一個稍微發達一些的城市都會有好幾個火車站,為了方便遊客區分,火車站的命名也十分統一,就是城市名稱加上火車站方位,例如合肥南站、重慶北站、南京南站等等。但是中部地區有個城市就比較特別了,這裡的火車站不遵循這個起名套路,堅持不改名,也絕對不在火車站的名字前面加「頭銜」。
這個「硬核」城市就是武漢。武漢有4個火車站,分別是武昌站、漢口站、武漢站和尚未建成開放的光谷站。習慣了火車站統一命名的人第一次到武漢難免會分不清,這幾個車站都是什麼方位,能到哪裡去,確實很讓人頭疼。其實武漢也並不是故意要為難外地人,只是盡力保護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堅持不改名也是費了十分的精力和心思的。
武漢成為地級市的歷史比較晚,在之前一直是武漢三鎮,是武昌、漢口、漢陽的合稱。1949年5月份,武漢三鎮解放,三鎮便合為武漢市,當時是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歷史書上寫的「武昌起義」就是在武漢沒成立之前,否則在今天就應該叫做「武漢起義」了。後來武漢又被劃入了一些周邊地區,逐漸擴大至今天的武漢市。
正在投入的3個火車站中,漢口火車站是最先建立的,原名叫大智火車站,建國後才改名為漢口火車站。其次是武昌火車站,武昌站的改名歷史比較複雜,根據城市交通線的發展,先後叫過武昌南站、武昌總站等,幾經更改確立為武昌站。武漢站則是2000年之後建立的,歷史並不算長。
武漢站建成後也有人建議給武昌站和漢口站改名,與各大城市的火車站名字統一,也方便區分位置。但是政府考慮到這幾個城市的發展歷史並沒有同意。除卻武昌起義,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時曾在這個車站發表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講話。漢口的歷史則是張之洞的盧漢鐵路,是中國鐵路發展十分重要的一個階段。武昌和漢口兩個車站見證了武漢的滄桑歷史,直接用地名來命名這兩座火車站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