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黃河邊這個地方,曾是康熙皇帝南巡必經之地
在濟南美裡湖畔,黃河之濱,登高臨遠,但見寬闊的黃河穿行於美麗村莊之間,舞出一道美麗的弧線。黃河灣綠樹蔥鬱的山間、花草點綴的岸邊,映入眼帘,沒有亭臺樓閣的堆砌,也沒有石橋拱門的裝點,幾座木亭野石散落岸邊,少了人工造景的擁堵,多了樸素自然的野趣。在這個秋天,別有一番遊玩的樂趣。
-
康熙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南巡?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治理水患
1667年,14歲的康熙皇帝宣布親政,正式執掌朝政大權。「當家才知柴米貴。」康熙皇帝親政之後,日理萬機,才懂得統治者的難處。他曾說過一段話:「朕自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
-
康熙六次南巡,為何都要前去跪拜祭祀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而康熙的這六次「南巡」,南京都是他的必到之處,與此同時,跪拜祭祀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也是康熙「南巡」的必行之事。 那麼,康熙作為清朝的皇帝,為何要用跪拜的方式,祭祀前朝的開國帝王呢?其實這一切,都是政治統治的需要罷了。
-
康熙南巡畫面解密,濟南部分第一次曝光!
這幅畫的誕生雖然比《鵲華秋色圖》晚上幾百年,但這幅圖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曠世之作,曾是中國最長的長卷,它就是《康熙南巡圖》。1康熙一生中一共有六次南巡,其中三次都到過濟南,還瀏覽過趵突泉、珍珠泉等名勝。整幅畫卷共有12卷,總長213米,是由多位宮廷畫師歷時3年繪製完成的巨幅畫卷,展現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從離開京師到沿途所經過的山川城池、名勝古蹟等。這個規模是不是令你「哇哦」一聲,話不多說,我們趕緊來看看這幅畫裡的濟南是什麼樣的。
-
皇帝南巡落腳的地方——揭秘乾隆「德州行宮」
山東德州城,號稱「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系進京的咽喉要道,故清朝的康熙、乾隆二位皇帝多次出巡時曾在德州城駐蹕,時任山東巡撫鈕祜祿·愛必達為討好乾隆皇帝,在德州城南為乾隆帝修建了一座行宮
-
康熙六次南巡,為何都要前去跪拜祭祀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而康熙的這六次「南巡」,南京都是他的必到之處,與此同時,跪拜祭祀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也是康熙「南巡」的必行之事。 那麼,康熙作為清朝的皇帝,為何要用跪拜的方式,祭祀前朝的開國帝王呢?其實這一切,都是政治統治的需要罷了。
-
康熙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南巡?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治理水患
1667年,14歲的康熙皇帝宣布親政,正式執掌朝政大權。「當家才知柴米貴。」康熙皇帝親政之後,日理萬機,才懂得統治者的難處。他曾說過一段話:「朕自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
-
康熙大帝為何連續六次南巡?
大清王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曾先後6次到江南巡遊。皇帝巡遊,歷代都有,是帝王的一項禮儀活動。但康熙皇帝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連續6次出巡,出巡頻次如此之多,令人懷疑康熙出巡目的是為了江南美景還是工作呢?
-
皇家定製Vlog——《康熙南巡圖》始末
》(局部)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的24年間(1684-1707),他先後到江南一帶作了6次南巡,這幅圖描繪的是第二次南巡的全過程,包括沿途的城市景象、自然風光,皇帝的活動起居等,可謂面面俱到。這次南巡中,黃河堤岸180裡,皇帝目睹了百姓受災的慘況,與地方官員一起分析水患原因,商討治理辦法。他遊錢塘江,拜禹陵;到曲阜,謁孔林;赴南京,祭奠明太祖,途中注意查訪吏治民情,廣泛接見當地的名士,屢加撫慰,發現並擢升人才,南巡圖不僅將沿途自然與人文景觀盡情收錄,也將康熙皇帝的功績印在了畫紙上。
-
天問快訊·隔世合璧 |《康熙南巡圖第六卷》
南巡的目的,據康熙皇帝自己講:「黃、運兩河運道,民生攸系,朕日切心勞……今特取吉南巡,躬歷河道,兼欲覽民情」,是為了視察黃河、運河的河防堤工,同時也順便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但是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狀況分析,南巡其實還具有潛在的目的,那就是為了緩和當時江南地區抗清鬥爭的民族矛盾。
-
康熙六次南巡治理水患,妥妥的愛崗敬業好皇帝!
大家可能都見過,有好多的商家都會把自己的產品和皇上掛個鉤,不光是做生意的,寫劇本的寫小說的作家,他們也總是拿乾隆和康熙這兩個人做文章。這倆人雖然都六次南巡,雖然都是去了江南地區,但是兩個人去的目的完全不一樣,形式也完全不同。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康熙的六次南巡。
-
老百姓不跪皇帝跪縣官,康熙南巡路上遇見了什麼尷尬事?
顯然不太可能,作為皇帝,每天要忙的事不少,能夠有精力看完大臣們的奏摺就不錯了,還裝扮成老百姓到民間去,這首先是安全保證不了,其次也沒有這個必要。雖然,沒有想電視劇那樣去微服私訪,但是康熙南巡卻是事實。在他親政後,便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 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騙,康熙還親自出京巡視,了解民情吏治。
-
沒有康熙南巡,就沒有《紅樓夢》?或許真是如此
也就是說,皇帝巡幸天下,是為了發現埋沒在鄉野的人才,如姜尚孫叔敖百裡奚之類的賢者,而清代康熙的六次南巡,也是他安邦治國的一項特殊政治舉措。康熙南巡,是在他平定三藩之亂、擊敗沙俄侵略、收復臺灣,國內形勢基本得到穩定之後進行的,所以這南巡也有誇耀赫赫戰功的成分在。
-
雍正王朝:康熙的最後一次南巡,終於撕開了盛世的虛偽面紗
但是,依小編看來,這才是《雍正王朝》的高明之處:它幾乎沒有講為什麼要改革,但是卻時時都在訴說著,為什麼要改革;它幾乎沒有為雍正歌功頌德,但是卻處處在表現在這位鐵血帝王的「務實愛民」。猶記得:當黃河泛濫,百萬黎民嗷嗷待哺時,有幾人想的不是天下蒼生,又有幾人想的是自己的「小金庫」與祿位?
-
和康熙皇帝相比,乾隆皇帝的南巡到底有多荒唐?連自己都不好意思
在長達六十年的執政生涯中,乾隆皇帝始終以《聖祖訓》進行自我約束;那句「朕自幼蒙聖祖康熙爺疼愛」,更是掛在其嘴邊長達六十多年。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援據聖祖南巡之例」,以實際行動開始了對康熙皇帝的效仿——南巡。
-
人文桐鄉丨清晰的乾隆南巡地圖
清代康乾盛世,一個重要的標誌是南巡之舉,前後長達近百年。康熙五次南巡,時間分別是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和四十六年(1707)。乾隆六次南巡,時間分別是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和四十九年(1784)。
-
黃迎紅:康熙南巡駐蹕淮安二三事
康熙皇帝玄燁,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卓而不凡、有作為的君主。自公元1684年至1707年康熙先後六次南巡,多次駐蹕淮安,他在這裡處理河務,賑濟災民,做出了不少使民稱頌的事情。自宋代以來,黃河下遊改道,從江蘇北部入海,在洪澤湖以東大運河出入咽喉清口(淮安市淮陰區碼頭境內)處與淮河、運河相匯,形成了三河交匯的局面。
-
康熙、乾隆濟南行宮考:珍珠泉大院之海棠園為康熙、乾隆行宮所在處
前些時,筆者曾在《濟南時報》上撰文,指出當年清帝康熙、乾隆在濟南珍珠泉大院的行宮為「小蓬萊」(《濟南時報》2020年12月7日《人文》《珍珠泉內有奇景·康熙、乾隆在濟南的行宮「小蓬萊」》),然而,這小蓬萊又在大院的何處
-
康熙和乾隆都曾六下江南,但目的不同,做法也相差甚遠
其實,康熙和乾隆雖然都曾六下江南,走得路線也大致重合,但目的有些不同,且具體做法和影響也都相差很遠。下面就來簡要地看一下。 一、康熙南巡為治河 康熙皇帝分別在23年、28年、38年、42年、44年和46年六次南巡,通過對比《清史稿》《志書》中各災異的記錄,發現康熙南巡時期幾乎都是黃河水患最為嚴重的時期
-
為什麼說乾隆皇帝是個「敗家子」?看他與其爺爺的幾次南巡就知道
我們在電視劇或電影裡看見一些皇帝微服私訪探查民情,其實,古代的皇帝身居高位,總是很難有機會外出體察民情。但是,清朝的皇帝,就比較親力親為,他們往往會選擇通過南巡,來解決這個問題。 提起南巡,想必大家都會想到乾隆皇帝,曾經三下江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