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魚、鰣魚與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出自長江下遊,基本上都是季節性回遊魚。其中長江刀魚它的顏色皎潔如白銀,形狹長側薄,形狀像是一把出鞘的尖刀,所以稱之為刀魚。長十二至二十五釐米,銀白色,海生,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肉質細嫩,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曾是中國著名的經濟魚類,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是長江淡水捕撈業的最主流品種,長江刀魚1973年捕撈量為4142噸,在那個時候,漁民一網下去總有1000多斤刀魚。
然而現在,長江刀魚瀕臨滅絕,2012年的時候,一刀難求,一條長45.3釐米、重325克的2012年「長江刀魚王」,拍出了5.9萬元的天價,相當於每克182元。很長一段時間,商家開出了8000元+/斤的天價都有價無市。
為什麼,長江刀魚會消失呢?刀魚是一種季節性洄遊魚,刀魚在海洋不會集成大群,多分散在沿海及附近海域的底層,屬近海底棲魚類。進入江、河、湖口附近才逐漸集成大群,由底層上升到中、上層。多棲息在水流混濁的水域中,清水中較少。它們每年春天從大海洄遊長江,在長江中下遊分布甚廣,從長江口直至洞庭湖一帶,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當年秋天,孵化後的小刀順流返回近海,長到第三年再洄遊入江。
刀魚之所以消失,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過度捕撈,另外一個是產卵地的破壞,最後就是長江的汙染。
因為刀魚十分鮮美,深受市場喜歡,為增加捕撈量,部分漁民用網眼直徑小於4釐米的私網,過於細密的漁網讓魚苗難逃厄運,使上遊水域近年來刀魚產量直線下降。
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2011年僅12噸,陷入了瀕臨滅絕的境地。而隨著產量的降低,價格逐漸高漲,許多漁民為了利益,更加大了對刀魚的捕撈,在六七十年代江刀重量普遍在二兩五以上,二兩五以下的較為少見,隨著過度捕撈,江刀的瀕臨滅絕,規格的標準已被迫降至二兩。
江刀產卵場地主要在洄遊路線上的入江河流與江水交匯處,即水流較緩的河汊地帶,環境越隱蔽,條件越適宜。例如,黃浦江屬於長江的一條支流,但江刀一般不會在黃浦江中產卵,而是在匯到黃浦江的浙江省天目溪產卵。
目前,因為經濟、生活發展等原因,諸如此類「支流的支流」被不斷填埋、改道的現象非常嚴重,比如近三四十年,此類地帶大多數被建設為水閘等水利設施,不少產卵場地的江底都被人工硬化。破壞了江刀等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它們難覓產卵場,也就無法正常大量繁育。
刀魚是洄遊魚類,如果說長江沿線哪怕有一公裡或者兩公裡沿線水域水質狀況不好,刀魚洄遊就過不了這個水域,使得整個洄遊活動終止。
上世紀80年代,監測江段的汙染帶長400多公裡;1992年,汙染帶增加至500多公裡;2003年以後,汙染帶則延伸到600多公裡。據稱,汙染帶水質大多劣於三類。
江刀很難穿過不符合生存需要的汙染江水段,洄遊的路線在近幾十年一再縮短。從長江口至湖南洞庭湖,自古皆為江刀出產地,到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的江刀已消失。兩三年後,江西江段的江刀難覓蹤跡。1996年左右,安徽江段也無法形成江刀魚汛。1997年左右,江蘇南京段沒了江刀魚汛。目前,長江全江均沒有江刀魚汛。
不僅是江刀,目前如鰣魚、河豚、河鰻等長江流域中的大量魚類種群都處於瀕危的險境,魚類資源的減少不僅會使人們舌尖上的美味成為歷史,更重要的是對整體水生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當食物鏈中的營養級發生變化時,整個生態鏈也會隨之改變。比如,長江生物鏈斷裂,中華鱘、白鰭豚等龐大物種缺少豐富的食物資源,進而就會造成更多生物種類和數量的減少。
可以說,這是長江對人類的懲罰。現存長江魚類,相比過去,呈現小型化、低齡化趨勢,代表其繁殖能力下降,種群質量下降,漁民想靠捕魚賺錢,已經不再可能。
長江刀魚的嬌貴「名聲在外」,刀魚離開水面四五分鐘就會「斷氣身亡」,這樣的特性著實給長江刀魚的人工馴養帶來莫大的挑戰。除此之外,長江刀魚對水流、甚至聲波都極為敏感,養大它已經不容易。江刀人工繁殖試驗已進行30多年,但一直沒獲成功,一旦進入池水之中,不再參與洄遊的江刀品質與湖刀無異,且難以性成熟,成為無繁殖能力的「老頭魚」。
2012年的時候,世界首次全人工繁殖長江刀魚才在江蘇獲得成功,但目前刀魚成活率和產量還是不高,人工繁殖刀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恢復長江的生態,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國家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之所以10年,以四大家魚」繁殖成長需要4年左右,禁漁期設置10年,可以讓魚類繁衍兩三代,這樣魚兒數量不斷恢復,個體也能越來越大。
到時候,性成熟周期短、繁殖能力強的長江刀魚群落很有可能會率先恢復、增長。那個時候,刀魚或將再次成為長江主要的經濟魚類,走上中國人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