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的「懲罰」,從3750噸到瀕臨滅絕,人類還能再吃到刀魚嗎

2021-02-07 胖福的小木屋

刀魚、鰣魚與河豚並稱「長江三鮮」,出自長江下遊,基本上都是季節性回遊魚。其中長江刀魚它的顏色皎潔如白銀,形狹長側薄,形狀像是一把出鞘的尖刀,所以稱之為刀魚。長十二至二十五釐米,銀白色,海生,每當春季,刀魚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魚汛。肉質細嫩,肉味鮮美,肥而不膩,兼有微香,曾是中國著名的經濟魚類,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是長江淡水捕撈業的最主流品種,長江刀魚1973年捕撈量為4142噸,在那個時候,漁民一網下去總有1000多斤刀魚。


然而現在,長江刀魚瀕臨滅絕,2012年的時候,一刀難求,一條長45.3釐米、重325克的2012年「長江刀魚王」,拍出了5.9萬元的天價,相當於每克182元。很長一段時間,商家開出了8000元+/斤的天價都有價無市。

為什麼,長江刀魚會消失呢?

刀魚是一種季節性洄遊魚,刀魚在海洋不會集成大群,多分散在沿海及附近海域的底層,屬近海底棲魚類。進入江、河、湖口附近才逐漸集成大群,由底層上升到中、上層。多棲息在水流混濁的水域中,清水中較少。它們每年春天從大海洄遊長江,在長江中下遊分布甚廣,從長江口直至洞庭湖一帶,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當年秋天,孵化後的小刀順流返回近海,長到第三年再洄遊入江。


刀魚之所以消失,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過度捕撈,另外一個是產卵地的破壞,最後就是長江的汙染。

因為刀魚十分鮮美,深受市場喜歡,為增加捕撈量,部分漁民用網眼直徑小於4釐米的私網,過於細密的漁網讓魚苗難逃厄運,使上遊水域近年來刀魚產量直線下降。

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2011年僅12噸,陷入了瀕臨滅絕的境地。而隨著產量的降低,價格逐漸高漲,許多漁民為了利益,更加大了對刀魚的捕撈,在六七十年代江刀重量普遍在二兩五以上,二兩五以下的較為少見,隨著過度捕撈,江刀的瀕臨滅絕,規格的標準已被迫降至二兩。


江刀產卵場地主要在洄遊路線上的入江河流與江水交匯處,即水流較緩的河汊地帶,環境越隱蔽,條件越適宜。例如,黃浦江屬於長江的一條支流,但江刀一般不會在黃浦江中產卵,而是在匯到黃浦江的浙江省天目溪產卵。

目前,因為經濟、生活發展等原因,諸如此類「支流的支流」被不斷填埋、改道的現象非常嚴重,比如近三四十年,此類地帶大多數被建設為水閘等水利設施,不少產卵場地的江底都被人工硬化。破壞了江刀等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它們難覓產卵場,也就無法正常大量繁育。


刀魚是洄遊魚類,如果說長江沿線哪怕有一公裡或者兩公裡沿線水域水質狀況不好,刀魚洄遊就過不了這個水域,使得整個洄遊活動終止。

上世紀80年代,監測江段的汙染帶長400多公裡;1992年,汙染帶增加至500多公裡;2003年以後,汙染帶則延伸到600多公裡。據稱,汙染帶水質大多劣於三類。


江刀很難穿過不符合生存需要的汙染江水段,洄遊的路線在近幾十年一再縮短。從長江口至湖南洞庭湖,自古皆為江刀出產地,到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湖南湖北江段的江刀已消失。兩三年後,江西江段的江刀難覓蹤跡。1996年左右,安徽江段也無法形成江刀魚汛。1997年左右,江蘇南京段沒了江刀魚汛。目前,長江全江均沒有江刀魚汛。

不僅是江刀,目前如鰣魚、河豚、河鰻等長江流域中的大量魚類種群都處於瀕危的險境,魚類資源的減少不僅會使人們舌尖上的美味成為歷史,更重要的是對整體水生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當食物鏈中的營養級發生變化時,整個生態鏈也會隨之改變。比如,長江生物鏈斷裂,中華鱘、白鰭豚等龐大物種缺少豐富的食物資源,進而就會造成更多生物種類和數量的減少。


可以說,這是長江對人類的懲罰。現存長江魚類,相比過去,呈現小型化、低齡化趨勢,代表其繁殖能力下降,種群質量下降,漁民想靠捕魚賺錢,已經不再可能。


如何拯救江刀

長江刀魚的嬌貴「名聲在外」,刀魚離開水面四五分鐘就會「斷氣身亡」,這樣的特性著實給長江刀魚的人工馴養帶來莫大的挑戰。除此之外,長江刀魚對水流、甚至聲波都極為敏感,養大它已經不容易。江刀人工繁殖試驗已進行30多年,但一直沒獲成功,一旦進入池水之中,不再參與洄遊的江刀品質與湖刀無異,且難以性成熟,成為無繁殖能力的「老頭魚」。

2012年的時候,世界首次全人工繁殖長江刀魚才在江蘇獲得成功,但目前刀魚成活率和產量還是不高,人工繁殖刀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恢復長江的生態,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國家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之所以10年,以四大家魚」繁殖成長需要4年左右,禁漁期設置10年,可以讓魚類繁衍兩三代,這樣魚兒數量不斷恢復,個體也能越來越大。


到時候,性成熟周期短、繁殖能力強的長江刀魚群落很有可能會率先恢復、增長。那個時候,刀魚或將再次成為長江主要的經濟魚類,走上中國人的餐桌。


相關焦點

  • 長江刀魚面臨種群滅絕之境的生態調查
    於是,都知道長江已經瀕死,無數輿論為之血脈賁張,但也無數的人神情淡定,似乎他們不在這個國度,和長江也素無瓜葛,直到他們的餐桌被徹底震撼--鰣魚滅絕、河豚滅絕,當刀魚忽然稀少到一斤售價一萬元,已經習慣於功利性思考的人們這才顢頇地囁嚅:江裡沒了,不是還有實驗室嗎。很久以前,有過一首"長江之歌",但傳唱了很久,沒有人想過善待長江。也沒有人想過善待動物。
  • 為什麼長江刀魚那麼貴?真相原來是這樣
    最近一條天價的魚再次刷爆了朋友圈,它的名字就是「長江刀魚」。說起這個魚,可能很多人還覺得很陌生,甚至覺得不可思議,一條魚,能賣到八千一斤,搶錢去了嗎這是?先別急著吐槽,容我給你說道說道。所謂物以稀為貴,長江刀魚之所以貴,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它稀少。一份來自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1973年長江沿岸江刀產量為3750噸,1983年為370噸左右,2002年的產量已不足百噸。
  • 長江白鱘滅絕,子孫後代只能看它們的影像了!
    論文內容稱經過專家組論證:我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已經滅絕。危起偉拍攝到的長江白鱘從2003年到今天為止一直都沒有發現長江白鱘的身影,在新一輪的評估中,專家組認為長江白鱘已經滅絕。論文中給出的研究結論就是在2005年-2010年長江白鱘大概率已經滅絕了。
  • 長江刀魚的「倔強」:價格飆升百倍,卻一條難求,如今絕地重生?
    長江在我國魚類資源儲備裡扮演有重要角色,其中的刀魚、河豚、鰣魚是長江所有魚種裡的明珠,因味道鮮美,被形象地稱為「長江三鮮」,但最有名的刀魚此時卻處在滅絕的邊緣。歷史上的刀魚,早就聲名遠播,但並不是稀缺之物,六七十年代清明節前後,生活在長江兩岸的人們都有機會品嘗。漁民一網可捕獲5/6百斤,再拿到集市售賣,價格低廉,也不必「爭相購買」。
  • 人類在緬懷鰻魚飯,長江刀魚卻有一句MMP要講
    1973年的春季,漁汛一至,長江漁民如期出江撒網。彼時,江裡的魚還有很多,網眼細密,大魚小魚都無所遁逃,一拉上來就是滿船鱗光閃閃。那一年,整個長江中下遊,總計捕獲3945噸刀魚,創下產量新記錄。,刀魚卻在長江口打了個寒顫,感應到某種唇亡齒寒的悲傷。
  • 今年長江刀魚吃不上了?是的!
    今年長江刀魚吃不上了
  • 江陰的長江刀魚情結
    每年必嘗這種美味,不僅是吃的問題,而是被抬升到了拜物儀式感。這種吃的戀癖與江陰城靠江邊不無關係,世世代代吃慣了,江陰城裡老人軀體內,頑固嵌入了每年必食刀魚的遺傳基因。江陰位於長江邊,因為那個年代的刀魚產量非常大,養成了江陰人吃刀魚的習慣。江陰作家龐培老師就曾寫過很多江陰長江刀魚的文章。
  • 長江刀魚生態調查:趕盡殺絕式的捕撈(圖)
    於是,都知道長江已經瀕死,無數輿論為之血脈賁張,但也無數的人神情淡定,似乎他們不在這個國度,和長江也素無瓜葛,直到他們的餐桌被徹底震撼——鰣魚滅絕、河豚滅絕,當刀魚忽然稀少到一斤售價一萬元,已經習慣於功利性思考的人們這才顢頇地囁嚅:江裡沒了,不是還有實驗室嗎。很久以前,有過一首「長江之歌」,但傳唱了很久,沒有人想過善待長江。也沒有人想過善待動物。
  • 魚類中的大熊貓---長江刀魚來襲!
    四季更替、適時而食,是古人與大自然相處的生活美學。未品嘗的趕緊了!春潮湧動刀魚鮮,來西湖春天品鮮嘗味吧! 鮮美…刀魚富含18種胺基酸,肉質細嫩,鮮味奇特,濃香異常。 稀缺…由於受氣候變化、環境汙染等原因,長江口刀魚的捕撈量日漸減少。據中國水產研究院調查,2013年的捕撈量已由1973年的3750噸銳減至12噸。
  • 中國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了
    也許在看到今天的新聞之前,很多小夥伴都和悠遊君一樣,並不知道……通過珍貴的照片、標本,我們可以發現,它的吻部有一個劍狀的「鼻子」,看上去就像大象的鼻子似的,加上個頭兒很大,有科研人士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一噸的個體,更有超過10米的傳說,體重據傳說能達到好幾噸,但這些沒有明確的記錄。它無愧於長江裡的巨無霸,但是這長江中曾經的王者卻落得悲劇的下場。
  • 再見,長江刀魚
    「長江三鮮」中,特別是長江刀魚,鮮得眉毛也掉下來,老饕都難忘這道舌尖上的美味。在上海,老半齋的刀魚汁面,以長江刀魚為主要原料,號稱「天下第一光面」,火了幾十年了,每年3月間要排長隊吃。但老半齋今年卻把用了幾十年的原材料長江刀魚換掉了。不僅如此,在未來至少10年的時間裡,野生長江刀魚可能將徹底告別餐桌。
  • 從刀魚看中國「惡吃」文
    於是,都知道長江已經瀕死,無數輿論為之血脈賁張,但也無數的人神情淡定,似乎他們不在這個國度,和長江也素無瓜葛,直到他們的餐桌被徹底震撼——鰣魚滅絕、河豚滅絕,當刀魚忽然稀少到一斤售價一萬元,已經習慣於功利性思考的人們這才顢頇地囁嚅:江裡沒了,不是還有實驗室嗎。很久以前,有過一首「長江之歌」,但傳唱了很久,沒有人想過善待長江。也沒有人想過善待動物。
  • 長江豚類動物瀕臨滅絕
    在長江中生存了2500萬年的白豚,或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滅絕的豚類動物。如今,被稱作白豚「醜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種群數急劇下降的危機。物種滅絕輓歌難道要再度唱起?近日,《科學》雜誌再次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這篇題為《保護長江生態的最後一次機會》(Last Stand on the Yangtze)的文章,對長江豚類日益嚴峻的生存形式進行了深入剖析。
  • 臺灣黑熊吃東西吃到摔跤 瀕臨滅絕鏡頭彌足珍貴
    原標題:臺灣黑熊吃東西吃到摔跤 瀕臨滅絕鏡頭彌足珍貴  中新網8月16日電 據臺灣TVBS網站報導,最近媒體版面被可愛的貓熊寶寶「圓仔」攻佔,但其實真正唯一原生自臺灣的熊類是瀕臨絕種的臺灣黑熊!雖然它是寶島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但剛出生幾個月的熊寶寶跟人類的小嬰兒一樣,既怕生又對世界充滿好奇,「農委會」曾為臺灣黑熊拍攝了紀錄片,裡面有許多熊寶寶超級可愛,有彌足珍貴的鏡頭。  寶島獨有但已瀕臨絕種的動物「臺灣黑熊」,有著龐大的黑色身軀,胸前白色V型斑紋。這段珍貴影片是2005年,「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成功培育的一對雙胞胎姐妹熊,跟人類小孩一樣,它們喜歡跟媽媽撒嬌。
  • 最傻的海鮮,明明是海裡的霸主,非要到陸地覓食,被吃到瀕臨滅絕
    最傻的海鮮,明明是海裡的霸主,非要到陸地覓食,被吃到瀕臨滅絕!海邊一直都是大家比較嚮往的地方,因為海邊的風景很漂亮,而且還有很多的海鮮吃,想想就覺得特別幸福。海鮮的種類有很多種,不同的海鮮吃起來味道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海鮮,在國外有一種海鮮,在我們中國是沒有的,但是卻被稱作是最傻的海鮮,因為這種海鮮,明明是海裡的霸主,在海裡基本上沒有什麼天敵,但是他非要到陸地上去覓食,如今已經被吃到瀕臨滅絕。
  • 中國「最貴」的3種魚,長江刀魚肉質鮮美,網友:第二種不敢吃!
    每當我們去到臨海城市旅遊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當地的特產就是各種各樣的魚。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中國那些最貴的魚。中國「最貴」的3種魚,長江刀魚肉質鮮美,網友:第二種不敢吃。一.長江刀魚大家聽到這個名字就應該知道它是只有長江裡才有的一種魚,大家可能會想到我們平常吃的刀魚,其實它們不是一個品種,我們平常吃的屬於海魚,也就是大海裡面的刀魚,我們平常吃的刀魚比長江刀魚要大一些,而且顏色也是青白的,價格是比較便宜是很常見的一種魚。
  • 如今卻被吃到瀕臨滅絕
    如今卻被吃到瀕臨滅絕大家如果有喜歡釣魚的,或者熱衷釣魚的,肯定會知道蘇媚魚。但是那些像小編這種不懂釣魚的人。對魚的種類來說真的是一無所知。但是聽我給大家講完之後,大家就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樣的魚。首先,每個熱衷於釣魚的同志們,有人的夢想是釣出一條小鯉魚,有的人的夢想是釣出一隻大鯉魚,還有的人夢想是釣出一隻大捻魚。
  • 這4種動物因太美味被吃到瀕臨滅絕,第三種現在是中國的保護動物
    這4種動物因太美味被吃到瀕臨滅絕,第三種現在是中國的保護動物以前世界上有很多的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好像都沒有了蹤影。人類是站在食物鏈的頂端,所以很多的生物的生還是死就掌握在了我們的手裡。我們可以是可以做到和這些生物和平相處的,你看我們平時吃的豬肉、牛肉什麼的,所以經常吃但是還是有的。但是對於那些本來就很稀少的動物來說,還沒來得及孕育新的生命,就早已經被人類滅殺了。在金錢面前,真的是太殘忍了。看了小編今天的文章,還是喜歡你們可以好好愛護身邊的動物。動物滅絕的新聞我們也是很經常的聽到,但是報導的再多也不及人們的適可而止。
  • 南美大陸的淡水「霸主」,捕食鱷魚為食,如今卻被吃到瀕臨滅絕
    人類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幾百萬年之久,幾百萬年對於地球而言,只是漫長歷史中的一小部分,只不過人類在這短短的幾百萬年中,就已經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位置,許多動植物都成為了人類的食物,甚至可以說能吃的動植物都能成為人類的食物。
  • 長江刀魚禁捕了 火了幾十年的老半齋刀魚汁面今年還有的吃嗎?
    原標題:長江刀魚禁捕了,火了幾十年的老半齋刀魚汁面今年還有的吃嗎?  每到春季,被譽為「長江第一鮮」的刀魚總會勾起不少食客的味蕾;不過今年2月1號,長江刀魚禁捕令正式生效,市場上從此「江刀」難覓。長江刀魚今年肯定是吃不到了;但那些以刀魚為賣點的刀魚汁面,今年還有的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