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0月25日訊 今日,在2016保險供給側改革發展論壇暨產品供應商大會上,中國保險學會會長姚慶海表示,保險中介市場對保險業自身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重要的內容。
中國保險學會會長姚慶海 圖片來源:中國網財經
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非常高興參加今天保險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會,這個研討會剛才魏主席發表了非常重要的關於保險業為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發力,保險業自身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兩個主題魏主席談的觀點很深刻、很有啟發,特別是對保險業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下一步需要著重發力的。
保險中介市場非常重要。保險中介市場的發力在我國路徑和國外不同。1998年,中國保監會成立。我們跟隨魏主席從人民銀行,魏主席作為保險司司長,帶領我們人民銀行從事保險監管的同事加入到新成立的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我當時按照工作分配到了保險中介監管部。保監會成立後,第一個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的監管行動就是清理整頓保險中介市場。當時中國還沒有法律意義上的專業保險中介機構,清理的對象是外資保險中介機構,在中國境內非法從事保險中介業務和兼業代理機構不規範的保險中介行為。這個行動是1999年開始的,到1999年底活動結束,中介市場非法從事業務的行為得到了扼制,對境外機構進行了嚴肅的處理,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認為中國即將啟動保險中介的大發展。所以,整頓中國保險中介市場,中國保監會在1999年底和2000年初陸續批准了保險代理機構、保險經紀機構、保險公估機構等專業機構步入到中國保險市場,使中國的保險市場因為有保險中介機構的參與,市場結構更加完善,服務的職能和服務的效率得到提升。老百姓保險的需求得到了更加多樣化的滿足。
大家知道中國保險業發展經歷了特殊的歷史,1958年到1979年底,國內保險業務全面暫停,1979年以後我們僅僅恢復了保險公司,但正規的得到監管機關批准的保險中介是在1999年以後,陸續有了合法的身份。所以中國保險市場,我認為是市場化改革以後,在中國保險市場改革方面進行重要的探索。
首先,保險市場是適應了市場化的風險管理需求,為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需要保險,搞市場經濟需要保險,計劃經濟時代保險可有可無,取消了二十多年,中國經濟社會並沒有因為保險的缺失而受到太大的影響,計劃經濟時代保險的作用和地位不可能得到體現。改革開放以後,搞市場經濟,必須油市場化的風險管理機制、保障機制,需要保證老百姓各類風險保障需求。而保險中介市場的培育又嚴重滯後於中國保險市場、保險機構的發展。保險中介機構比中國的保險機構,特別是在新中國1949年成立後,合法的保險中介已經從人民的視野中、從保險事業中淡出。所以在保監會成立以後,成立保險中介機構,培育保險中介市場是一個保險業的重要的裡程碑性的事件。這個事件對保險市場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到今年底,中國的保險市場中,81.4%保費規模是通過保險中介承擔的,在壽險領域91.6%的業務是通過保險中介包括保險代理人、保險中介機構和保險公司管理的保險營銷員共同提供的服務。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中國保險中介市場取得了快速發展。像大童等一批知名的保險中介機構,短短的十多年時間,已經成長為國內外著名的保險中介機構,而且他們的服務、人才隊伍、服務能力、服務網絡、科技應用都在快速得到提升,在這一點上,保險中介不僅得到了保險公司的認可,還得到了社會監管部門的認可。這一點上,我覺得保險中介的發展對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保險中介市場對保險業自身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保險中介發展不好,中國保險業很難發展好。因為我們現在80%、壽險佔90%以上的業務是中介提供的服務,中介服務的好壞決定了保險服務的好壞,保險中介行為聯繫了廣大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中介的橋梁作用能否發揮好決定了保險服務質量的高低。當今社會,步入了高風險社會,各類風險事件突發,環境風險、災害風險、食品安全等等風險決定了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結構越來越快,變化越來越快,挑戰越來越多,變化和挑戰決定了不確定性的增強,不確定性就是風險,風險如何應對需要保險。在不確定性的時代加劇的時候,我們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保險業需要當今在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們面臨的使命和擔當就是如何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風險保障不足的缺口和短板,需要保險業發力,保險業在提供各類風險保障產品中,如何發力,項主席最近提出保險姓保,保險要圍繞風險保障職能來提供服務。我們的產品要解決各種需求,滿足老百姓對風險管理和資金管理、人身管理、財富管理等各類風險的需求,在這一點上,保險機構和保險中介一定要連起手來,解決目前中國保險市場中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的產品仍然供給不足的問題。這一點剛才魏主席從幾個方面都談到了非常重要的看法。
當前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正在帶給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巨大的變化,保險業作為管理風險的行業,如何運用技術手段,產品開發、風險定價、風險管理、風險轉移、財富管理等提供滿足老百姓需求的保險保障產品,保險業如何承擔自身的行業責任,保險業如何滿足社會需求,保險業要有擔當,保險業應該完成當今社會對養老需求、健康保險需求、財產保險需求、災害保險需求等方面的風險保障,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做得事非常多,必須利用科技進步,利用科技創新的力量,夯實保險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通過網際網路大數據採集風險數據,未來社會的普遍聯繫,人與物、物與物、物與人的連接將使未來的社會成為智能社會,人與非人的邊界正在變化,技術正在改變人的本質和存在,保險業的面貌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把深度數據連接起來,實時定價,這一點上未來要進入全面的創新時代。
中國保險因為保險中介的發展,大童作為一家保險銷售公司近年來一直在健康領域,健康風險管理、大健康、健康保險和其他的一些新興保險領域進行了逐步的創新。這些方面有了難能可貴的探索,我覺得保險中介和保險公司聯手能進一步拉近與客戶的距離,縮短保險產品和服務一線風險保障需求之間的差距,使保險更加適銷對路,使保險更加滿足社會需求,這一點上保險中介的價值在於使得我們保險產品更有競爭力,保險更能發揮風險保障作用。保險中介市場提高了保險市場的運行效率,完善了保險市場結構,提高了保險業服務能力。目前保險中介市場有800多萬人從業人員,這是保險業服務社會的主渠道,在這一點上,各家保險公司能參加今天的會議,剛才魏主席說了,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保險中介從無到有,中國的保險業從1986年的無到現在的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小,中國保險業目前成為世界第三大的市場,但如何提高國際競爭力、提升國際話語權是我們當今中國保險業面臨的一個挑戰和肩負的重要的歷史使命。
中國保險業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要提升服務能力。中國保險學會近年來在保監會的領導下,為保險創新服務設立了一系列風險管理和保險的科學實驗室,正在寧波和北京建風險管理保險服務館,同時我們正在編修《中國保險通史》和《中國保險通志》,其中重要的一章要編寫中國保險業發展歷史和中國保險中介發展歷史,我們希望在座的各家保險公司領導和保險中介機構的領導,把我們的歷史書寫好。中國保險學會特別支持中央財經大學和大童保險中介機構建立的保險中介市場研究院,我們將關注保險中介市場與保險市場中重要作用的研究,功能發揮的研究,產品設計的研究,風險定價的研究和精算的研究和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我們希望中國的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進一步攜起手來,開創中國保險發展的新局面。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