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國遊客滯留泰國廊曼國際機場事件發生後,國家旅遊局立即啟動應急機制,通過旅遊團隊系統核實相關信息,要求重慶市旅遊局調查並向社會公開事實。
「中國遊客大鬧曼谷機場」的新聞這兩天被國內外不少媒體和網站報導,引發網友熱議。涉事中國遊客備受質疑,被指責「丟了國人的臉」。那麼,事情的起因到底是不是傳說中的「因不滿航班延誤而鬧事」?對遊客、旅行社等方面而言,這次風波帶來哪些教訓?記者7日連線事件親歷者和新華社駐泰國記者,為你解讀。
緣於航班延誤,還是溝通不暢?
來自重慶的王女士是這次事件發生後遭航班拒絕登機的33名中國乘客之一。按照她的說法,她與其他遊客不滿的起因「並不是航班延誤」。
據王女士回憶,航班原定4日下午5:40起飛,但先後兩次通知推遲起飛時間。第一次通知航班延誤到晚上8時,此時乘客已經在機場等了五六個小時,但「情緒平靜,只是抱怨運氣不好」。
當晚7:30左右,航班將繼續延誤到次日凌晨的消息傳來後,在場乘客開始詢問機場工作人員,對方以中文回答「聽不懂」「不知道」。
王女士說,這時大家「還沒有情緒激動」,事情的轉折點發生於乘客同意按照航空公司安排前往酒店休息後:由於乘客已經辦理登機手續,離開機場需要上交護照。旅遊團領隊應機場方面要求逐一收集乘客護照,機場工作人員隨後把護照「裝箱並貼上封條」。
王女士等部分乘客認為,身在國外,護照是重要的身份證明,而機場工作人員收存護照的做法讓他們感到不安。
按照王女士的說法,機場工作人員沒有就此作出解釋,旅遊團領隊也以「不會英文和泰文」為由,沒有與機場方面有效溝通。
據新華社駐曼谷記者楊雲燕了解,泰國當地媒體的報導與王女士的說法基本一致,即在收取護照後,部分遊客拒絕前往酒店休息。
據泰中旅遊同業商會理事長吳明煬介紹,中國赴泰旅遊團一般會配一名中國隨團領隊,在泰國境內時由一名當地導遊接待。由於事發在遊客準備登機回國時,遊客已經出關,當地導遊接待工作已經結束,每個團由各自領隊負責。
楊雲燕說,按照親歷者和泰國媒體描述的事情經過,隨團領隊當時應該是配合機場工作人員做了一定溝通工作,但可能沒有完全控制住局面。
不合理索賠,還是「斷章取義」?
網上流傳的關於此事的一段視頻中,部分乘客向機場和航空公司提出「公開道歉」、「賠償1000元」等要求。其中,為航班延誤索賠的合理性受到網友質疑。就此,楊雲燕向中國駐泰國大使館了解了相關情況。
據她了解,國際航班延誤賠償標準依照《蒙特婁公約》來確定。但在具體實施層面,各航空公司有各自補償標準。
中國駐泰國大使館介紹,航班延誤有3種情形,航空公司可不承擔責任:「一是乘客無法舉證或證明損失與航班延誤有直接因果關係;二是航空公司已採取一切必要補救措施;三是延誤系不可控原因」。在此事件中,各方面消息顯示,飛機延誤時,航空公司首先告知乘客飛機因遇暴雨將晚點3小時,後又通知飛機因需安全檢修再次推遲起飛。在此過程中,航空公司提供了晚餐,並在與各旅行團領隊協商後決定送遊客到酒店休息。這說明該航空公司採取了必要的補救措施。
不過,據另一名遭滯留遊客回憶,她與其他乘客並沒有向航空公司提出賠償要求。所謂「賠償1000元」,原是一名男性乘客「勸解」同行者,但被「網絡視頻斷章取義」。
出國旅遊,如何理性維權?
負責處理此次事件的中國駐泰國大使館領保工作人員介紹,事件發生後,使館與航空公司、機場地勤和旅行社多方溝通,在機場滯留的30多名遊客都已安全回國。事發時沒有中國遊客被泰國警方帶走。
據使館工作人員了解,這次中國遊客乘坐的泰國東方航空公司屬於廉價航空,公司規模和服務能力有限。這名工作人員提醒,遊客報團時要與旅行社確認航空公司等信息,如果對所選航空公司不滿意,要提前與旅行社協調更換。如考慮航班延誤等風險,遊客可提前購買保險。
使館提醒,如果發生航班延誤,乘客應首先關注飛行安全,可向航空公司了解原因,儘早決定是否退改籤機票。如航空公司反應消極,可通過機場信息臺向機場管理局投訴。 使館提醒,遊客需「理性維權」,因為維權的最終目的是「儘早成行」。保持良好心態應對航班延誤等問題,是國際乘客基本文明素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