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6月8日訊 2020年6月8日是第十二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三個「全國海洋宣傳日」。圍繞著「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這一主題,中國海洋文化新媒體聯盟單位: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浙江海洋大學、江蘇海洋大學共同發聲,用行動致力於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一起守護這片藍色海洋!
中國海洋大學:構築海底草原,織夢綠水青山
海草是地球上唯一一類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在植物進化史上擁有重要的地位。由於受自然和人為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沿海的海草床資源面臨日漸退化。
2006年起,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資源增殖生態學實驗室團隊開始啟動大葉藻的人工修復研究。 2008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典型海域大葉藻受損生物群落修復的研究」項目的支持下,團隊從最基礎的調查開始了對大葉藻的研究。到2010年,基本摸清了關於「大葉藻」的生長過程,釐清了大葉藻的生活史,明確了山東榮成天鵝湖大葉藻草場生態環境及退化機理等,為海草床修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團隊在海草床修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系統評價了山東半島典型海草床的關鍵生態過程,明確了鰻草有性生殖過程及植株生長與關鍵因子的相互作用關係;建立了大葉藻高效促萌技術與途徑,實現了種子休眠和快速萌發的人工誘導;建立了低成本、高效的大葉藻種子播種技術,幼苗建成率由自然環境下的1%提高到30%以上;建立了完整的大葉藻植株移植技術流程等等。
經過多年努力,在榮成天鵝湖啟動的海草床修復初見成效,海草床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更重要的是,湖區居民對他們的工作從開始的抵制,到後來的理解,再到現在的積極配合,海洋生態保護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這是除了海草床修復取得進展之外,最令人欣慰的成果。
準備移栽的鰻草苗
榮成天鵝湖海草床修復現場
上海海洋大學:近海棲息地生態修復,保護海洋生態
上海海洋大學有這樣一群教授和學生,他們活躍在海洋生態保護的舞臺上,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為推動我國海洋強國戰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海大力量。
上海海洋大學章守宇教授領銜的近海棲息地生態修復團隊致力於我國近海人工魚礁、海藻場、海洋牧場方面的研究近20年,研發形成了相關專利50餘項,並廣泛應用於沿海各地的海洋牧場國家級示範區建設和近海棲息地生態修復及漁業資源增殖養護工程。
團隊近兩年集中力量開展了我國沿海海藻場摸家底工作,先後完成了沿海10省市共計60餘個重點區域海藻場生態調查,填補了我國沿海潮下帶海藻場資料的空白。
團隊重點研究了島礁典型棲息地生物養護效應的機制及其生態功能實現的關鍵過程,研發形成了包括海藻場修復技術、島礁生物養護技術、海洋保護區劃界技術的海藻場修復技術及島礁生物資源養護機制理論。
章守宇教授科研團隊主持並參與了浙江省舟山市白沙海洋釣場、浙江省馬鞍列島三橫山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中街山列島國家級海洋牧場、寧波市象山港海洋牧場和溫州市洞頭縣海洋牧場等的建設,為我國海洋牧場建設提供理論基礎及優化方案,取得較大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馬鞍列島海藻場
廣東海洋大學: 保護珊瑚 愛護海洋
近幾年隨著全球變暖,全球環境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不僅陸地上的熱帶雨林在逐漸減少,被稱為海洋中「熱帶雨林」的珊瑚礁也在衰退。
2016年,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團隊落戶深圳大鵬,在此之前,這支團隊已經為拯救珊瑚礁工作默默努力了十餘年。他們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就是珊瑚保育。
與在陸地種植花草有些類似,種珊瑚也需要專屬的花盆。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寶林帶領團隊將珊瑚苗移栽到人工託盤裡,讓珊瑚苗通過無性繁殖持續不斷地繁衍生息。
而那些沒有移栽在託盤裡的珊瑚將種到原生的珊瑚礁或巖石上,這有利於珊瑚的自然生長與蔓延。
該團隊經過5年的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使深圳大鵬灣海域的生態得到有效地改善。此外,研究院在穩步推進海底育林的同時,還成立了「海洋大學堂」海洋科普教育機構,圍繞「海洋+教育+旅遊」的創新教學模式,打造融合海洋、教育、旅遊、生態、文化於一體的科普教育平臺,讓人們能夠「身臨其境」地學習海洋環保知識,樹立人們保護海洋環境的觀念,為保護海洋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大連海洋大學:積極開展國民海洋意識調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圍繞國家「海洋強國」建設、「一帶一路」建設和「精準扶貧」的工作要求,在自然資源局的指導支持下,大連海洋大學多次組織相關專業學生利用暑假等課餘時間,積極開展國民海洋意識調查,宣傳推廣保護海洋的知識和理念。
2016年以來,通過精心設計調查路線,組織師生團隊分組分批前往沿海城市和扶貧地區開展專題調查。實踐團隊成員們用踏實細緻的工作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共收集到調查數據數萬餘份,撰寫調研報告數十萬字。活動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海洋的重視和關注,增強了學校廣大青年學生保護海洋、熱愛海洋、善待海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探索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南海碧海藍天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生態環境學院於2018年經過學校學科調整重新組合而成,繼而該學院根據學科及地方社會發展需要成立了「熱帶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團隊」。
該團隊立足海南,以保護熱帶島嶼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為己任,注重陸海統籌的原則,以近岸河口及海域富營養化治理、陸源汙染物入海控制、典型生態系統特性研究及修復為特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實現了從陸地到海洋、從初步了解到逐漸認識海洋的轉變,並取得了一定成果。為有效保護熱帶海洋生態環境,保障海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推進海南「生態省」、「國際旅遊島」和「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浙江海洋大學:讓紅樹林一路向北
紅樹林是灘涂生態修復的法寶,但它的自然分布北界在福建福鼎(北緯27°)。浙江的「藍色海灣」治理有沒有可能引進紅樹林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浙江蒼南,一片近1200畝的紅樹林已經蔚然成林。這是在浙江海洋大學指導下,浙江蒼南的沿浦灣生態治理的重要實踐。
「比較2015年和2017年數據,種植後較種植前平均生物密度增加了162.67%,平均生物量增加了367.07%。」項目負責人,浙江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水柏年教授說。
無獨有偶,在浙江海洋大學的宋文東教授帶領的團隊也常年研究紅樹林,他們的願景是將紅樹林的分布線推進到浙江舟山,也就是北緯30°。
經過一系列科研攻關,他們在舟山種下來3萬平方米的兩片紅樹林,10萬多株紅樹植物秋茄苗已經扛過了3個寒冬,樹苗開始開花結果了。
從北緯27°到30°,是300多公裡的地理跨度,也是浙江海洋大學對海洋生態治理的初心和使命。
浙江海洋大學學生在給紅數量「身高」
成片的紅樹林成為灘涂生態治理的法寶
江蘇海洋大學:愛海知海護海,我們在行動
在第12個世界海洋日暨第13個全國海洋宣傳日到來之際,江蘇海洋大學開展「愛海知海護海,我們在行動」系列主題活動。
愛海行動:組織學生社團開展科技創新作品展、海洋裝備講解、水族寵物寄養、貝雕等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動;啟動涉海暑期社會實踐項目雙選會,重點團隊現場招募實踐隊員。引導廣大學生深入體驗海洋文化,增強海洋意識。
知海行動:學校以「藍色大講堂」為平臺,邀請校內外涉海專家學者,開展《海洋中的「隱形殺手」》等海洋知識科普講座、學術報告;組織海洋知識競賽,海洋科普觀影周等活動,引導廣大學生了解海洋。
護海行動:組織師生開展清潔海岸、志願宣傳、增殖放流、海洋生態修復等科學研究、志願服務活動,帶領廣大學生充分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用實際行動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做貢獻。(中國海洋文化新媒體聯盟、中國海洋大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