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第12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3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
我國擁有約300萬平方公里海域,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裡,面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有6500多個,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海洋和陸地是相聯相通、休戚相關、不可分割的整體。今年「世界海洋日」主題「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就是把陸地和海洋連成一個整體,呼籲更多人共同來守護好美麗海洋。
1986年,中國廣西沿海發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風暴潮,合浦縣398公裡長海堤被海浪衝跨294公裡,而凡是堤外分布有紅樹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衝跨。紅樹林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岸帶上特有的森林群落,在抵禦風浪、保護海岸、降解汙染、調節氣候、提供食物、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儘管紅樹林具有如此獨特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價值,但還是面臨著人類的破壞和威脅。在城市化、工業化和泛濫開採的衝擊下,紅樹林不僅面積在減少,而且生態系統正遭到破壞,紅樹林種類逐漸減少,裡面的生物多樣性下降。
海岸線既是「顏值擔當」的風景線,也是貿易運輸的經濟線,更是孕育無數海洋生物的生命線。這些年,中國在保護紅樹林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用紅樹林為海岸線築起綠色堤壩。海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海南省加強紅樹林保護修復實施方案》,暫定到2025年,海南省新增紅樹林面積2000公頃。一方面,我國正在完善紅樹林保護機制,加大紅樹林的保護力度,已經建成6個國家級紅樹林保護區;另一方面,保護紅樹林也需要更多人參與進來,增加保護力量。沒有全民的共同參與,紅樹林的保護工作就很難說得上是成功,全民保護意識的培養本身也是紅樹林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今年「世界海洋日」主題宣傳的意義所在。
當海洋有了越來越多的人類「足跡」,綠色發展理念便從大陸向大洋延伸,頂層設計與基層治理共同守衛這片藍,是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我國海洋事業總體上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在海洋資源探測、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洋科技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
從黨中央支持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強調要嚴格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建立健全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和汙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到浙江發出《海洋生態修復令》,要求破壞者修復受損的海洋生態環境,就是以系統思維抓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對海洋汙染聯防聯控,開展海洋生態整治修復,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海洋開發總體布局等,就是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海洋。守護好海洋生態,讓海洋產業布局更合理、海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藍色經濟的空間才能不斷拓展。
蔚藍色的水面,金黃色的沙灘,是無數人心底的詩和遠方。頭枕熱土,面向大洋,用「綠意」和「深藍」守護美麗海洋,讓正確的用海觀念深入人心,人人得以珍視海洋、愛護海洋,我們就能在和諧可持續的發展中揚波大海,踏浪而行。(常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