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春節歷史文化和一些特殊的春節民俗

2020-12-13 沐陽陳

春節歷史文化

春節又稱新春、新歲、年節、天臘、歲首、新年、大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隨著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人們所賦予「春節」的內涵也在不停地變化著。

漢武帝時期,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孟春正月一日為歲首,由此逐漸升華為民族節日。

魏晉時期,已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宋朝時期,除夕、春節之俗便逐漸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

明清時期,新年習俗的禮儀、應酬都已經盛行,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燃爆竹、換桃符、守歲等民俗也由此興起,圍繞春節的文化創造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人們在新年之際相互拜年,饋贈禮品。在此期間,耍獅子、舞龍、演戲、說書、扭秧歌、蕩鞦韆、踩高蹺、跑旱船、做手工、玩遊戲、比才藝等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各地舉辦的廟會活動豐富多彩,但因各地風土人情的不同,也各有區別。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使用公元紀年,自此,"春節」之名被正式列入中國的節日法典。 當代的「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法定假日,古老的新年被賦予了時代的色彩,各種新鮮潮流的、絢麗多彩的過年方式,營造出濃濃的大年環境、大年氛圍、大年情結和大年文化。

民間民俗

說到民間民俗,但就一些傳統春節習俗來說,如貼年畫、貼對聯、守歲、拜年、放鞭炮等基本都是相通的,不同的地域,細微之處略有不同,各有其特色。

北方有的地方過年,正月初一早起,吃餃子,隨機在餃子裡麵包2-3個硬幣,稱「硬幣餃子」,吃到的人被認為在新的一年裡會走好運,有福氣。同時用餃子祭奉諸路神明。

除夕晚上,在院子裡面灑些芝麻杆,在房門外及大門內放擋門棍,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其次是防著年獸跑出來禍害百姓,當它走進院子就會被踩到芝麻杆後發出的響聲嚇跑。烤柴火,發大財。不能掃地、洗頭、丟垃圾,否則會掃走財運,丟掉好運。

甘肅:初一早晨,吃象徵長壽的臊子麵。

福建泉州:初一早晨不能吃稀飯,不然這一整年會一直下雨。

湖北:因姓氏不同,吃年飯的時間也不同。姓王的,在早晨五點多鐘就開始合家團圓了;姓高的,則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開宴;姓餘的,晚上六點鐘吃年飯;姓楊的,則只能在晚上十二點以後。

江蘇:大年三十不動刀,不掃地,否則有口舌之爭,財運掃出門,不吉利。

湘西土家提前一兩天過「趕年」,也有提前六七天的。

海南:正月初一早上要早起,吃「齋飯」。

廣東:逛花市,買鮮花裝點家居、贈送親朋,寓意富貴吉祥。

壯族: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藏族是過藏曆年,藏曆正月過年,藏語稱為「洛薩」。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春節歷史文化和一些特殊的春節民俗
    春節歷史文化春節又稱新春、新歲、年節、天臘、歲首、新年、大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宋朝時期,除夕、春節之俗便逐漸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明清時期,新年習俗的禮儀、應酬都已經盛行,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燃爆竹、換桃符、守歲等民俗也由此興起,圍繞春節的文化創造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
  • 春節民俗旅遊熱讓傳統文化更有魅力
    以往,每到春節,人們在安排旅遊行程時,選擇的目的地多是秀美景區,喜歡看的多是大美風景。而今年春節,很多人卻把看風景變成了看民俗。這一變化裡體現的是傳統文化的火熱,體現的是文化自信的甦醒,體現的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春節是個特殊的日子。
  • 「春節民俗旅遊熱」,讓傳統文化更有魅力
    (1月15日《中國日報》)舞獅表演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年貨一條街上,年畫、春聯、吊錢、花燈等各種年貨琳琅滿目,桑葉豆腐、桑葉饅頭等各種當地特色小吃應有盡有,眾多慕名而來的市民和外國遊客爭相購買年貨,品味小吃,呈現出一派熱鬧的節日景象。這就是「春節民俗旅遊熱」的一個縮影。
  • 春節民俗旅遊熱讓傳統文化更有魅力
    以往,每到春節,人們在安排旅遊行程時,選擇的目的地多是秀美景區,喜歡看的多是大美風景。而今年春節,很多人卻把看風景變成了看民俗。這一變化裡體現的是傳統文化的火熱,體現的是文化自信的甦醒,體現的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春節是個特殊的日子。
  • 「春節民俗旅遊熱」,讓傳統文化更有魅力
    (1月15日《中國日報》)舞獅表演威風凜凜,栩栩如生;年貨一條街上,年畫、春聯、吊錢、花燈等各種年貨琳琅滿目,桑葉豆腐、桑葉饅頭等各種當地特色小吃應有盡有,眾多慕名而來的市民和外國遊客爭相購買年貨,品味小吃,呈現出一派熱鬧的節日景象。這就是「春節民俗旅遊熱」的一個縮影。
  • 春節廟會 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春節廟會 傳統民俗文化活動2017-01-27 00:25:33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春節俗稱過年。春節廟會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各地每逢春節都會有一系列的廟會活動。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舉行。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
  • 中國傳統民俗-春節
    春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一個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夜到正月初一,這個節日叫陰曆年,俗稱叫過年。但在民間來講,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應該是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者是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的年頭歲尾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的農曆來講,正月初一叫元日(元辰、元朔、元旦),俗稱年初一。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1月1日叫元旦,把農曆壹月壹日叫春節。
  • 傳統文化我知道 | 被誤讀的春節民俗之春節並非始於辛亥年
    一年一度的春節(農曆新年)又來臨了,報刊、電視、廣播,包括網絡媒體等都少不了關於春節的內容,尤其是談論春節民俗(風俗、習俗)的內容會多了起來,這種應時當令當然是件可喜的事。不過,從往年個別媒體的春節內容中看,誤讀、誤解乃至謬誤的很多,自然會給後代人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會以訛傳訛一代一代傳下去。
  • 2018中國井陘春節民俗展演暨傳統村落與廟會文化
    長城網石家莊2月25日訊(記者 李書軍)「春節嘉年華,井陘甲天下」。2月25日,記者從石家莊市井陘縣人民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定於2018年3月2日—3月5日(農曆正月十五—正月十八)在石家莊市井陘縣舉辦主題為「擁抱新時代,擔當新使命」的「我們的節日—2018中國井陘春節民俗展演暨傳統村落與廟會文化在當代價值研討會」。
  • 春節-民俗活動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 中國傳統民俗-春節
    春節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一個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夜到正月初一,這個節日叫陰曆年,俗稱叫過年。但在民間來講,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應該是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者是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的年頭歲尾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的農曆來講,正月初一叫元日(元辰、元朔、元旦),俗稱年初一。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1月1日叫元旦,把農曆壹月壹日叫春節。
  • 一篇專為孩子們普及中國傳統春節民俗文化的文章
    ,沒錯,所有這些,都是咱中國老百姓的新年習俗,如果您家寶貝還不了解,快快借著新春伊始,給孩子科普一下中國春節傳統文化吧,孩子們都會非常感興趣的!「買年貨」每年春節一到,「買年貨」便是咱家家戶戶的頭等大事了。
  • 春節傳統的民俗大全
    春節的民俗,在全國各地,說來都大同小異;有些形式也是傳統留存下來的,千百年來大家都這麼慶祝春節。這篇經驗就把這樣的共同春節的民俗介紹給大家,讓大家對這個我們國家最大的節日的習俗有一個總的認識。大掃除春節之前,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要把整個家裡的每一個死角都打掃的乾乾淨淨,是整個家裡裡外外都煥然一新,新年新氣象一樣一樣的。祭灶神「民以食為天」!廚房,在中國的老百姓的家庭中舉足輕重。因而,中國的老百姓把灶神看得很神聖。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又稱為「新春」或「新年」,一年365天人們盼的就是過年這一天。忙碌了一整年在春節這一天,一大家子人圍坐在桌前吃一頓團圓飯,無論老人還是小孩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快樂。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很多地區都會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正是這些風格迥異的風俗,才讓春節更加有年味兒。
  • 春節民俗文化如何保護和傳承?聽聽專家怎麼說
    ,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近年來,在現代文明和西方思潮的衝擊下,「年味」似乎越來越淡,傳統春節民俗文化應該如何傳承和保護?又該如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1月20日,「我們的節日•鄉關何處——春節文化與城市文明」學術研討會在鄭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60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學術研討會。
  • 縉雲縣博物館舉「回家過年——己亥年春節傳統民俗文化展」
    1月28日上午,由縉雲縣博物館主辦的「回家過年——己亥年春節傳統民俗文化展」開幕。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吳立華,縉雲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潛春紅,市書協主席鄒建利,縉雲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施德金,縉雲縣宣傳部副部長潘金喜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縉雲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項偉亮主持。
  • 春節文化研究綜述
    民俗學側重於收集和記錄春節的具體形態, 描述和挖掘其文化內涵及原始意義, 社會學與人類學則側重在春節的功能上做文章, 文學界與歷史學界側重於對春節節日語言及其歷史演變的探究。在研究方法上, 多採用田野調查和文獻法相結合的方法, 重點在田野考察和對史料、地方志等文獻資料的研究上。筆者試圖從學術界各學科對歲時節日研究的歷程中去回顧中國春節文化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又稱為「新春」或「新年」,一年365天人們盼的就是過年這一天。忙碌了一整年在春節這一天,一大家子人圍坐在桌前吃一頓團圓飯,無論老人還是小孩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快樂。每年過春節的時候,很多地區都會有不同的風俗和習慣,正是這些風格迥異的風俗,才讓春節更加有年味兒。
  • 2018中國井陘春節民俗展演開幕
    3月2日,「我們的節日——2018中國井陘春節民俗展演」正式拉開帷幕,圖為展演活動現場。河北日報客戶端訊(記者韓莉、田恬)3月2日,農曆正月十五,素有「拉花之鄉」美譽的井陘縣天長鎮莊旺村的綿河岸邊熱鬧非凡,傳統的祭河神儀式正在這裡舉行,不少來自外地的遊客將儀式現場圍得水洩不通。該儀式也拉開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北省文聯主辦,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井陘縣委縣政府承辦的「我們的節日——2018中國井陘春節民俗展演」的帷幕。
  • 春節傳統的民俗大全
    春節的民俗,在全國各地,說來都大同小異;有些形式也是傳統留存下來的,千百年來大家都這麼慶祝春節。這篇經驗就把這樣的共同春節的民俗介紹給大家,讓大家對這個我們國家最大的節日的習俗有一個總的認識。大掃除春節之前,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要把整個家裡的每一個死角都打掃的乾乾淨淨,是整個家裡裡外外都煥然一新,新年新氣象一樣一樣的。祭灶神「民以食為天」!廚房,在中國的老百姓的家庭中舉足輕重。因而,中國的老百姓把灶神看得很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