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歷史文化
春節又稱新春、新歲、年節、天臘、歲首、新年、大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隨著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人們所賦予「春節」的內涵也在不停地變化著。
漢武帝時期,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孟春正月一日為歲首,由此逐漸升華為民族節日。
魏晉時期,已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宋朝時期,除夕、春節之俗便逐漸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
明清時期,新年習俗的禮儀、應酬都已經盛行,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燃爆竹、換桃符、守歲等民俗也由此興起,圍繞春節的文化創造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人們在新年之際相互拜年,饋贈禮品。在此期間,耍獅子、舞龍、演戲、說書、扭秧歌、蕩鞦韆、踩高蹺、跑旱船、做手工、玩遊戲、比才藝等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各地舉辦的廟會活動豐富多彩,但因各地風土人情的不同,也各有區別。
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公曆紀年,為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使用公元紀年,自此,"春節」之名被正式列入中國的節日法典。 當代的「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法定假日,古老的新年被賦予了時代的色彩,各種新鮮潮流的、絢麗多彩的過年方式,營造出濃濃的大年環境、大年氛圍、大年情結和大年文化。
民間民俗
說到民間民俗,但就一些傳統春節習俗來說,如貼年畫、貼對聯、守歲、拜年、放鞭炮等基本都是相通的,不同的地域,細微之處略有不同,各有其特色。
北方有的地方過年,正月初一早起,吃餃子,隨機在餃子裡麵包2-3個硬幣,稱「硬幣餃子」,吃到的人被認為在新的一年裡會走好運,有福氣。同時用餃子祭奉諸路神明。
除夕晚上,在院子裡面灑些芝麻杆,在房門外及大門內放擋門棍,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其次是防著年獸跑出來禍害百姓,當它走進院子就會被踩到芝麻杆後發出的響聲嚇跑。烤柴火,發大財。不能掃地、洗頭、丟垃圾,否則會掃走財運,丟掉好運。
甘肅:初一早晨,吃象徵長壽的臊子麵。
福建泉州:初一早晨不能吃稀飯,不然這一整年會一直下雨。
湖北:因姓氏不同,吃年飯的時間也不同。姓王的,在早晨五點多鐘就開始合家團圓了;姓高的,則一般在中午十二點左右開宴;姓餘的,晚上六點鐘吃年飯;姓楊的,則只能在晚上十二點以後。
江蘇:大年三十不動刀,不掃地,否則有口舌之爭,財運掃出門,不吉利。
湘西土家提前一兩天過「趕年」,也有提前六七天的。
海南:正月初一早上要早起,吃「齋飯」。
廣東:逛花市,買鮮花裝點家居、贈送親朋,寓意富貴吉祥。
壯族: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藏族是過藏曆年,藏曆正月過年,藏語稱為「洛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