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是什麼意思?詩人是如何說夏至的?

2020-12-06 詩詞曲精品齋

古人歸納,夏至有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鳴,三候半夏生。《逸周書·時訓解》中也說:「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那麼,何為「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呢?

古人認為,鹿角向前而生,在方位上屬於陽,到了夏至這天,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北半球),所以夏至這天,陽氣達到了最盛,但物極必反,過了夏至,陰氣開始萌動、陽氣開始衰落,於是,象徵著「陽」的鹿角便開始脫落,這便是「鹿角解」。

等夏至之後,細心的朋友會發現,蟬鳴開始多了。夏季經常聽到蟬鳴,但是蟬並非整個夏季都有,只有在夏至以後,才會逐漸多起來,這說明,夏至後,草木漸漸變得陰溼,適合蟬的生存,自然就開始活動了,這便是「蜩始鳴」,蜩[tiáo],便是蟬,所以「蜩始鳴」也稱為「蟬始鳴」。

等蟬聲漸多的時候,一些喜歡陰溼的灌木和蕨類植物,會在小滿前後,受到熱氣燻蒸而死亡或者「沉睡」。但背陰的溼地,半夏等植物反而會開始萌芽,這便是「半夏生」。

古人以夏至為分界點,將陽極陰生、陰陽轉換、周而復始的哲學理念,融入到了對物候的觀察和思考中,總結出了這樣簡單凝練的句子,智慧又不失實用,深得自然辯證法的三昧。

夏至在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排第十位,是我國古代最早出現的節氣之一,它和冬至一樣,在古代發揮著重要的意義。夏至一般出現在公曆6月22日前後(今年是昨天,也就是6月21號),是一年中陰陽交接、具有標誌性的重要日子。

所以,夏至也和冬至一樣,總是引發詩人們的感慨,雖然寫夏至的詩作遠不如冬至多,但也不在少數。當然,關於夏至的詩詞,沒有什麼朗朗上口的名作,此處只拋磚引玉,奉上幾首,以供大家賞閱。

關於夏至的詩詞,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夏至以後,節氣和物候的變化;二是,因時序變化而引發的對於時光和人生的感慨;三是,由時光變化而引發的對於親友的思念。

一、物候變化

夏至是標誌性的節氣,古人歸為三候,白居易了解這一變化,所以在《思歸》中吟出了「坐惜時節變,蟬鳴槐花枝」的詩句,夏至以後,「蟬始鳴」,在濃密的槐樹上,吵吵鬧鬧,好不煩人。

宋代楊萬裡十分有趣,他在《夏至後初暑登連天觀》中寫道:「登臺長早下臺遲,移遍胡床無處移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他在夏至時,出來觀看天像,而且不停地揮擺著扇子扇涼,當他停下來的時候,卻趕忙告白大家,不是天氣涼快了,而是自己搖扇搖得手酸了。不知楊萬裡在觀察什麼,難道那天也出現了日食嗎?

範成大就更灑脫了,他在《夏至》中寫道:「李核垂腰祝饐[yì],粽絲系臂扶羸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閒伴兒嬉。」夏至離端午不遠,所以範成大在夏至時,粽絲系在手臂上,以求健康,並且,人家樂得享受天倫之樂,正和孫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呢!

二、時光流逝的感嘆

夜漸長、晝漸短的轉變,也很容易引發人們對於時光流逝的感慨。

唐代詩人權德輿在《夏至日作》中寫道:「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璿樞,便是北鬥星。他說,北鬥星無一刻不在轉動,四季無一刻不在更迭,倏忽之間,夏至已到,從此以後,陰氣開始滋生,白晝開始變短。詩人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夏至忽至,時光流逝、日月如梭的感慨,卻在字裡行間中表現了出來。

宋代張耒,同樣體會到了這種時光飛逝的變化,他在《夏至》一詩中感嘆道:「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夏至以後,陰陽的力量發生了變化,陰主殺而陽主生,一切生命都在不斷地運作和變化中慢慢長大,這是萬物造化的功力,非人力所能及,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是對生命和宇宙萬物變化的領悟。

同樣,明初的劉基,前半生受盡挫折,一直沒有得志,他隱居在家鄉的時候,年近已近半百,而壯志未酬、功業未就,所以對時序的變化,更加敏感,時逢夏至,他便吟誦出了「夏至陰生景漸催,百年已半亦堪哀」的句子,蘊含著對歲月和人生的無限感慨。

三、夏至所引發的思念和回憶之情

夏至的特殊時節,除了能夠引發詩人們時光易逝的感慨,還有因時光飛逝而引發的對於親人、友人、故鄉、往昔的思念和回憶。

白居易曾在《思歸》中寫下了「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塊然抱愁者,長夜獨先知;悠悠鄉關路,夢去身不隨」的詩句,當時正在校書郎任上的白居易,在夏至日想到自己離家已經多時,對父母不能盡孝,對妻兒不能照料,心中憂愁,頓起思鄉之情,總在夢裡夢到故鄉的人和物。

同樣有這種感慨的,還有唐代令狐楚,他在夏至這天,想到自己遠離故鄉,親友凋零,而自己也到了黃土埋半截的年齡,因此發出感慨,「一來江城守,七見江月圓;齒發將七十,鄉關越三千……新節還復至,故交盡相捐;何時羾閶闔,上訴高高天」。羾[gòng],便是「到」的意思,詩人要飛到南天門上,和玉皇大帝聊聊心事。

類似的夏至詩歌,不在少數,但確實沒有什麼膾炙人口的名篇,所以此處便不再一一列舉了。

不過,從今天起,一年中的白晝開始漸漸變短,黑夜開始漸漸增長,正所謂「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是也。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一年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節氣,它在提醒我們,時光在不斷流逝,人生也在不斷老去,正如當年子在川上的感慨,「逝者如斯夫」!

相關焦點

  • 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夏至三候
    文/寶鼎茶閒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即五天稱為「一候」,而一個節氣十五天左右,所以每個節氣就是「三候」。「一候鹿角解」:麋 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一陰初生,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喜陽的生物開始衰退,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麇因屬陰性,所以直到冬至日角才脫落。「二候蟬始鳴」: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開始快樂地歌唱。
  • 【櫻洲書房】蓮葉田田始散芳,夏至周末體驗營公告
    1、體驗模塊 話夏至三候,講夏至節俗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魏老師將帶你一起話夏至三候,講述夏至時節的有趣物候——鹿角為什麼會自然脫落?蟬如何從土裡爬出來,又如何完成金蟬脫殼,振翅高鳴?
  • 夏至 | 晝熱星繁,露重荷香
    南宋時,大詩人陸遊曾吟哦道:星繁惆晝熱露重有荷香塘頭綠蔭濃夜路有蟬鳴這首詩,寫的正是夏至風光。|實景圖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樣解釋夏至之意: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至者,極也。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萬物到此時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在夏至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白晝的時間達到全年峰值。過了夏至,北半球的白天一天比一天短,夜晚一天比一天長。
  • 蓮葉田田始散芳|二十四節氣之夏至周末體驗營公告
    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魏老師將帶你一起話夏至三候,講述夏至時節的有趣物候——鹿角為什麼會自然脫落?蟲鳴草叢裡,蟲鳴,草鳴,風鳴;風鳴,草鳴,蟲鳴。無論是現代詩歌還是古典詩歌,裡頭都藏著節氣物候的精華。就像這首《風草蟲》,簡單的淺語,卻描繪出夏至自然風物的美妙情態,淺唱出一曲靜謐的自然之歌,讓我們一起來吟誦和欣賞。
  • 夏至後多久入伏?夏至圖片朋友圈說說配圖 2019夏至習俗有哪些
    「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明天就是夏至了。夏至意味著夏天到了,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日子。《禮記》云:「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有一首《夏至九九歌》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入伏後從炎炎酷暑到逐漸秋涼的天氣變化:「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渾身汗溼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半夜尋被子;九九八十一,開櫃拿棉衣。」
  • 農村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是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夏至和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十分重要的兩個節氣,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0個節氣,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天時間最長、夜晚時間最短的一天,從夏至節氣後,氣溫會逐漸升高,到三伏天時最為炎熱。
  • 夏至是什麼時候 2018年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是什麼時候?  今天(6月21日)是夏至,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  2018年夏至時間:6月21日 18:07:12,農曆2018年五月(小)初八  節氣簡介  《禮記》曰:「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 夏至的雨、夏至的味,願夏至的美好與你環環相扣
    夏至三候 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 就是鹿角會在這個時候退落。 二候蟬時鳴 正如詩中所言:「驕陽漸近暑徘徊,一夜生陰夏九來。知了不知耕種苦,坐閒枝上唱開懷。」
  • 「夏至到,鹿角解」?記者去趟鹿場,發現古人似乎寫錯了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古人將夏至分為「三候」,其中「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古文《禮記》則明確記載了「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可到了今天,作為夏至來臨的第一件事,鹿角脫落卻完全與事實不符。
  • 今年夏至日巧遇「日環食」 關於夏至這些小知識你知道嗎?
    >>夏為大 至為極《禮記》曰:「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意思是說,夏至日到了,自然界中的蟬兒開始鳴叫了,半夏木槿也紛紛開花。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時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
  • 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節氣
    夏至,小桑拿天來襲!夏至(別名:夏節、夏至節,英文名: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日期在每年公曆6月20日-22日之間。夏至在中國古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氣),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自古以來,夏至時節,吃麵是很多地方的重要習俗,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 手碟和非洲鼓(打擊樂)演奏--二十四節氣之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
  • 夏至才是吃粽子的節氣?有關夏至的小知識都在這兒了!
    《禮記》曰:「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 意思是說,夏至日到了,自然界中的蟬兒開始鳴叫了,半夏木槿也紛紛開花。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時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一候鹿角解。《逸周書》曰:「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屬陽性的山獸,因陽氣盛極而衰,鹿角在夏至脫落,是自然界萬物更替的結果。
  • 夏至:白晝最長,情意更長
    在愜意的夏日裡,感悟生命的美好《禮記》曰:「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這正是夏至三候。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蟬始鳴,又五日半夏生,即每隔五日是一候。一候:鹿角解。因鹿是陽性山獸,夏至到來,陽氣盛極而衰,鹿角感陰而脫落。
  • 夏至|蟬始鳴,半夏生,萬物繁茂時
    迎來夏至節氣又是一年夏至時天時漸短,光陰漸長早時沐浴晨光午時倦聽蟬鳴夜裡輕撲流螢萬般美好,由此而生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
  • 杯弓蛇影,半夏鷓鴣,美食木槿,竟然都和夏至有關
    夏至,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陽北行的極致,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夏至一過,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變短。故又有「夏至一陰生」之說。古人夏至日舉行祭祀活動,《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宋朝從這天起,為百官放假三天,足見人們對夏至的重視。
  • 夏至已至,北半球白晝最長的一天來了!
    夏至時間6月21日 23:54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何為夏至三候鹿角解:古人認為,麋與鹿雖屬同科,但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在冬至日角才脫落。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腹而鳴。
  • 廿四節氣 | 夏至:煙散玉爐知晝永
    夏 至 三 候初候,鹿角解鹿,形小山獸也,屬陽,角支向前與黃牛一同;麋,形大澤獸也,屬陰,角支向後,與水牛一同。夏至一陰生,感陰氣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陽生,麋感陽氣而角解矣,是夏至陽之極,冬至陰之極也。
  • 二十四節氣|夏至至,農諺「夏至大晴天,無雨到秋邊」什麼意思?
    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宋·蘇軾《鷓鴣天》夏至簡介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也是夏季第四個節氣,每年06月21日-06月22日時太陽到達黃經90°時交節。
  • 今日夏至|「梅雨」季節,空氣非常潮溼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中國古代將夏至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如《禮記·月令》:「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