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是告誡人不能只根據相貌、外表判斷一個人,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鬥去度量一樣。
這是中國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古語。
那麼,這句話裡不可貌相的人是誰呢?
古時候,有個人複姓澹臺,名滅明。比大聖人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相貌醜陋。
他去拜孔子為師時,孔子雖然為了信守自己「有教無類」的原則沒拒絕他,卻對他愛答不理,態度冷漠。澹臺滅明對孔子的態度非常難過。他果斷離開孔子,開始了漫長刻苦的自學之路。
孔子沒把澹臺滅明的去留當回事。但他的弟子子遊(即言偃)卻對澹臺滅明青睞有加。
子遊去看望孔子,孔子問: 「你發現賢人了嗎?」
子遊說:「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換成現代話說就是:「做事從不投機取巧走捷徑,沒有公事從來不到我屋裡來」。
但孔子聽了仍不以為然。
澹臺滅明終於自學成才,經常南下吳楚講學。
澹臺滅明沒有因為受到孔子的冷遇而懷恨在心。他提倡孔子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教學態度;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學習風氣;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漸漸地,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澹臺滅明漸漸聲明大噪,得到了人們的愛戴,他的名氣傳遍了當時的各個諸侯國。
孔子聽到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勝感慨。
連大聖人都讀錯了人,可見「以貌取人」是不可取的。
但是,小編有一問:孔聖人見澹臺滅明時,正是澹求學之時。由此可見,澹年紀不大。
如果澹四十歲以後再見孔聖人,孔子還會「以貌取人」麼?
當然不會!因為那時的澹已經博學多識,他不再是當年那個相貌醜陋的毛頭小子。「腹有詩書氣自華,」自然已是風度翩翩的儒雅之士。
其實,人,可以貌相!
相不惑之年以後。因為前半生的相貌是父母給的,而後半生的相貌才是自己修煉而來的。
「相」不是看其五官是否俊美。而是看其眼神是否清澈,眉宇間是否有凜然正氣存在,言談舉止是否不經意流露出慈愛、睿智、坦蕩。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神不藏奸,可以讓人心底的秘密一瀉千裡。
奸詐、狡猾的人,無論行為藝術表演得多到位,他的眼神都會遊移、躲閃。
「相」不是看膚色黑白,更不是看骨骼、身段是否勻稱。而是看否有一縷正氣藏在眉宇處、言談舉止間。
俗話說:「心慈則貌美」此處「貌美」必不是單純指「漂亮。」「漂亮」未必「美麗,」而「美麗」一定漂亮。
心存善念的人有一團平和之氣在眉宇間。笑容親和、明朗。
熱愛讀書的人有一股書卷氣在言談舉止間。表情知性、優雅。
心思簡單、思想單純的人眼神乾淨如一汪清泉。
……
古語說:「相由心生。」以貌取人,取的是看過風花雪月後的參悟;經歷了榮辱興衰後的淡泊;是氣定神閒的超然;是半生修行後的情態。
人,自然可以貌相。
作者:陳國華,筆名:陳華、寒牛思家。西納維思集團網推中心副主編。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綏芬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在文學刊物發表作品近三百萬字。出版小說集《逆流》《趕花人》和散文集《爹娘的客》。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