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是金庸託郭靖之口說出來的,也是因為這句話,讓武俠的境界得到了升華。不再僅僅是行俠仗義、除惡揚善、快意恩仇的小俠,而是與國與民相關,為國為民的大俠。而金庸筆下的不少角色,也是秉持著這種大俠的理念行事的,讓讀者們感覺到了他們身上的民族大義,光明磊落,義薄雲天。
但是其實金庸筆下的角色形象都是比較立體的,而他塑造的俠客形象也是比較的多元的,融入了金庸不同時期的不同思想。因此他筆下的角色從性格到經歷都不會讓人感覺這個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是各個獨立的存在。如果將金庸筆下的俠客們按照思想類型進行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儒俠、道俠、佛俠、無俠、反俠這幾個類型。
所謂儒俠,就是金庸曾經將儒家思想融入到武俠當中,也因此而誕生了儒俠類型的人物。《碧血劍》的主角袁承志,《書劍恩仇錄》的主角陳家洛,還有《射鵰英雄傳》的主角郭靖,都是典型的儒俠類型的人物,這類人物的特徵就是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為民族、為百姓請命,不惜犧牲自己,有著儒家的浩然正氣和達者兼濟天下的理想追求。
而所謂道俠則是金庸將道家思想融入到了武俠角色當中,比如《飛狐外傳》中的胡斐,《神鵰俠侶》中的楊過,他們都是屬於那種自由灑脫,有一股正氣。雖然他們也會去行俠仗義,但是又不像儒俠一樣將俠義當做使命,當做崇高的理想,更多的時候就是行小俠和獨善其身,所以楊過最後選擇了歸隱,而不是與郭靖一同抗擊外辱。
然後就是佛俠了,將佛教的思想融入了武俠當中,創造出來了例如《天龍八部》的虛竹和《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佛俠講究的是博愛、慈悲,但是也無欲無求,沉溺苦海卻也能夠超脫。雖然也有人認為蕭峰和段譽也屬於佛俠範疇,因為《天龍八部》本來就是講述了八苦當中求不得苦的故事。但是我卻認為這三個都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思想,蕭峰的儒俠、段譽的道俠和虛竹的佛俠。因為蕭峰的儒俠太鮮明了,特別是他在最後在儒家守仁、克禮的矛盾下選擇了殺身成仁。當然了,更主要的是,儒俠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
與佛俠類似於或者說更進一階的就是無俠了,要說佛俠是無欲無求,那麼無俠就是真正的無正無邪、亦正亦邪,就像《笑傲江湖》中的令狐衝和《俠客行》中的石破天。他們都沒有太過鮮明的善惡觀,或者說書中的人物很多都是亦正亦邪的,甚至於說這兩本書的江湖背景也不同於其他的與歷史結合,是無政府背景的江湖。
而到了最後就是反俠了,所謂反俠就是離經叛道的、顛覆式的俠客,也就是《鹿鼎記》當中的韋小寶了。韋小寶的形象是金庸長期思索的結果,也是理想向現實的具現。從家國天下到無仁無義,從儒俠到反俠,這正是現實,正是現代的社會。
因此說,金庸筆下武俠人物都是俠客,但是卻又不能說t'm他們都是大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是金庸說的,但是也不能說金庸就是主張這種思想的。這只不過是金庸在寫小說時候的思想碰撞而產生的一種想法,而他的想法也在不斷的變化當中,從理想到現實具現。
圖:網際網路
文:悠然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