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閩南文化保護中心關注
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
石獅蚶江的閩臺對渡習俗,是一項獨特的端午節民俗活動。
蚶江位於石獅北部泉州灣南岸,擁有 「海上航標」宋代六勝塔和以唐代航海家、晉江東石人林鑾命名的林鑾渡(碼頭)。蚶江與臺灣鹿港相距130多海裡,宋元時期是泉州刺桐港門戶,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明清時期是大陸與臺灣通航通商的中心碼頭,特別是清政府詔令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後,海上交通貿易繁榮興盛。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在蚶江設正五品海防官署,統轄泉州一府五縣的對臺貿易。矗立在當年海防衙門遺址的嘉慶十年(1805)《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又稱「對渡碑」,是海峽兩岸對渡通航的歷史見證 。碑文稱:「蚶江為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其視鹿仔港直戶庭耳。利之所在,群趨若鶩。」當年蚶江有郊商百餘家,對渡船隻300餘艘.
蚶江閩臺對渡習俗見證了歷史上閩臺兩岸關係變遷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和現實。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後,清廷禁止與臺灣通航,兩岸各項活動被割斷。1683年施琅統一臺灣後,兩岸恢復貿易往來,就有了對渡習俗。1894年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向日本割讓臺灣與澎湖,蚶江與臺灣對渡從此成為歷史。20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民間往來逐步恢復和發展,1988年,為了紀念蚶江、鹿港對渡205年,政府相關部門牽頭髮起,組織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海上潑水節」,端午蚶江對渡民俗活動又得以復興。
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要有海上潑水祈福習俗、王爺船巡海信俗、採蓮與龍王信仰、龍舟競渡習俗,還有祭祀及其他陸上活動。
更為獨特的是將海上潑水祈福和龍舟競渡相結合的競舟潑水鬧端午活動。《蚶江志略》(1993年)載:「競舟潑水是蚶江與鹿港人端午節同江活動的特殊風俗。」每逢端午節,晉江兩岸賽龍舟熱火朝天,而位於泉州灣的石獅蚶江常有風浪,不宜舉行賽龍舟,因而獨創了別開生面的「競舟潑水鬧端午」。當天,蚶江與臺灣鹿港兩地民眾身著節日盛裝,同江競舟追逐潑水,人們視此水為「聖水情雨」,可驅邪消災,祈求吉祥、海上安寧,寓意為人與船大洗禮。這血濃於水的兩岸對渡船隻相互追逐潑水,交融情誼,互祝吉祥的民俗活動,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僅此一絕的民俗活動。
王爺船巡海信俗也是情系兩岸的特殊民俗。王爺信仰是閩南地區特有習俗,五月初五是蚶江「五王爺廟」王爺生日,蚶江和臺灣多個地方都要舉行「放王爺船」儀式。傳說曾經有臺灣船在大海中迷航,幸遇蚶江答老大的「金再興」號導航脫離險境。後來臺灣船來蚶江答謝,蚶江無人姓答,只有五王爺廟有位答王爺,也只有求取五王爺廟有條「金再興」號王爺船。後來臺灣各地船家紛紛來到蚶江求取五王府香火,鹿港、彰化、淡水、園林、基隆還建起了五王府宮,廟宇、神像、神船也與蚶江一樣一樣,並在端午節同放王爺船和王爺船巡遊,祈求行船風順。在蚶江,五王爺廟「金再興」號王爺船巡海儀式更是別有一番景致,王爺船沒有遙控裝置,僅憑小船上的構件,順潮流出海,又順潮流返回,使這種民俗活動,平添幾分神秘感。
蚶江端午節還有採蓮和祭江等活動。據傳,採蓮(嗦囉嗹)是古越族人遺風,從五月初一起,人們抬著敬奉在「忠仁廟」的木雕龍頭,吹奏嗩吶,走村串巷,挨家挨戶「撣塵」,祈求吉祥平安。採蓮隊伍將龍圖騰擁迎到蚶江與鹿港對渡的古渡頭或鄭成功水操寨上,舉行隆重祭江儀式,宣讀祭文,朝拜海神,祈求海上平安。同時舉行各種民俗歌舞表演和海上捉鴨等民俗活動。
石獅蚶江閩臺對渡活動始於明代,興於清代,盛於當代,展示閩臺多元文化,見證兩岸商貿興盛,關係變遷,習俗相同,文緣相續。如今蚶江港石湖碼頭是國家一類碼頭,兩岸往來是大貨輪,端午對渡活動依舊,代有傳承,成為傳揚海內外的閩南文化習俗。「端午節(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本文摘自泉州市政協《泉州文史資料》新三十二輯
主 編:粱雲南
副主編:黃麗紅 龔勤勤 黃炳祥
共有的閩南文化 共同的精神家園
歡迎掃碼關注 閩南文化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