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經常被問到,新冠風波究竟何時才會結束,何時一切才會重回正軌。我的回答是:新冠疫情帶給世界的影響不會隨著風波的平息而消失。有一些改變未來發展方向的歷史性時刻,我們稱之為分叉口或深度危機,而現在正處在這樣的時刻。
我們熟知的世界正逐步瓦解,一個新世界在慢慢成型,我們至少可以感知到它的形態。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將帶領大家做個常用於企業未來戰略規劃中的練習——回顧式預測。與前瞻式預測不同,並不是藉助這種方法預測未來,而是站在未來的角度回顧當下。
▋回顧式預測:2020年秋的世界
假設現在是2020年9月,正值初秋時分,我們坐在都市的街頭咖啡店。秋日暖陽下,街道上人頭攢動。他們的活動發生變化了嗎?還是一切如舊?
當我們回顧過去,哪些會讓我們感到驚訝呢?
我們將感到驚訝,我們不得不放棄的社交活動幾乎沒有讓我們陷入孤獨。而恰恰與之相反。在初始的震驚之後,許多人甚至鬆了口氣,因為諸多競賽、講演以及各種渠道的交際活動戛然而止。放棄並不一定意味著失去,甚至有可能迎來新的局面。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一個嘗試間歇節食的人又重拾對美食的熱愛。
雖然新冠病毒使人們不得不保持安全距離,但也使得人們的心靈彼此不斷靠近。我們認識了本不會接觸到的人。我們開始頻繁地聯繫原本疏遠的老朋友。家庭、鄰裡、朋友之間的關係更加親近,甚至平日隱藏的小矛盾也得以解決。
此外,之前越來越匱乏的社會禮節也逐漸得到重視。
現在是2020年秋,足球場上的氣氛與春季截然不同,那時球場上還是一群充滿怒氣的烏合之眾。
我們將感到驚訝,數位化的文化技術在突如其來的實踐中得到如此快速的發展。電話會議與視頻會議因其實用及高效脫穎而出,而在這之前,除商務人士,大多數從業者總是對此持抵制態度。教育工作者學習了大量網絡教學的知識與技能。對許多人而言,在家辦公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與此同時,看似過時的文化技術也經歷了復興。當人們通話時,不再是簡單地握住聽筒,而是感受對方的真切。新冠病毒催生了一種新的、不受屏幕影響的長時通話文化。「簡訊」也突然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人們重新真切地進行交流,不再令人煩躁不安,也不再讓人長時間等待。如此一來,就產生了一種新的文化,人與人之間可以及時溝通的文化,滿懷真切的文化。
那些由於忙碌難得休息的人們(包括年輕人),在疫情期間紛紛出門「散步」。居家閱讀突然成為一種熱潮。
真人秀節目則突然變得漏洞百出,老套的劇情就像精神垃圾通過電視頻道不斷湧來。它們不會全然消失,但節目價值卻不斷消耗殆盡。
有誰還記得關於政治正確的爭論嗎?這些無窮的文化戰爭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危機主要通過打破舊現象而對社會產生影響。
不問世事、貶低世俗生活的犬儒主義思想,突然不再備受推崇。
媒體中誇張、恐慌、歇斯底裡的情緒,在短暫爆發後得到了遏制。此外,殘暴犯罪片的無盡泛濫現象也發生了改觀。
我們將感到驚訝,我們最終在夏天找到了提高存活率的藥物。藥物治療降低了死亡率,新冠病毒成為我們必須長期應對的病毒,類似流感以及其他諸多疾病。醫學的進步對此次疫情大有助益。但決定性因素並不是技術,而是社會行為方式的改變。人們仍然團結一致,謀求建設性發展,這一點是至關重要。此外,人類社會的智慧發揮了作用。那些廣受好評的人工智慧似乎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在對抗新冠病毒方面的作用則是有限的。
由此,科技和文化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科技似乎是一切烏託邦的萬能藥和載體。現如今,只有少部分人還固執地認為,大數據是他們的救世主。誇張的科技炒作已經結束。
我們再次把注意力轉向人類的問題:人是什麼?我們對於彼此意味著什麼?
回顧過往,我們將感到驚訝,在新冠疫情期間產生了多少幽默,閃耀著多少人性的光輝。
儘管經濟大幅萎縮,但 「崩潰」並未發生。而「崩潰論」此前總是被作為每次提高稅收以及採取國家幹預的理由。儘管出現了「黑色四月」,經濟嚴重衰退、股市暴跌50%,許多公司宣告破產、資金萎縮或以全然不同的態勢發展,經濟也不會停滯。
經濟就像是一種會呼吸的存在,也會打盹、睡覺,甚至做夢。
秋天,世界經濟又復甦了。全球實時生產體系及其分支眾多的巨大價值鏈得以倖存。在該價值鏈中,成千上萬的零件被運送到世界各地。該生產體系目前正被拆解並進行重新配置。各地生產及服務設施中的臨時存儲室、大型倉庫、儲備資源,再次增長起來。本地生產蓬勃發展,網絡本地化,手工業復興。
全球體系正在走向全球在地化,即全球的本土化。
我們將感到驚訝,股市崩盤造成的資產損失沒有像我們預想的那麼嚴重。在危機過後的新世界裡,財富不再起決定性作用。於我們而言,友善的鄰居與繁茂的菜園更有意義。
▋回顧式預測:跨越未來,應對當下
為什麼回顧式情境預測方式會讓人感到不習慣呢?當我們預測未來時,看到的大多是向我們湧來的危險與問題,並逐步堆積成人類無法克服的障礙。就像是從隧道開出的列車將我們碾倒。這種恐懼性障礙將我們與未來分離。因此,描繪恐怖的未來世界總是最容易的。
而回顧式預測形成了一個認知循環。在這個循環中,我們將自身以及自身的內部變化納入至對未來的預想中。我們將自身與未來建立聯繫,在當下與未來之間架起橋梁,由此形成 「未來意識」。
若能夠做到這點,就會形成類似未來智慧的東西。我們不僅能夠預見外部的「事件」,而且能夠為應對變化的世界做好內部適應。
我們都知道成功克服恐懼的感覺。當我們去看牙醫時,在牙疼還未真正開始時,就感覺到了疼痛。在等待疼痛到來期間,我們的恐懼感持續上升。然而,挺過了這一階段,就會有一種應對自如的感覺:整個世界重新變得明亮鮮活,我們又充滿了活力。
應對自如的感覺意味著:解決問題,克服困難。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恐懼腎上腺素被多巴胺取代,多巴胺是體內的一種未來性物質。雖然腎上腺素使我們產生逃離或掙扎的想法,但多巴胺則在激活大腦的突觸。當我們體內多巴胺維持在健康水平時,我們會制定計劃,同時也會指導我們採取前瞻性行動。
令人驚訝的是,許多人在這場新冠危機中都有這種體會。從大量疫情失控現象中,突然出現了一種樂觀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迷茫與恐懼後,一種內在力量產生了。世界在「終結」,但一種內在的、新的存在正悄然而生。
在文明暫停期間,我們走過森林,漫步公園,穿過幾乎空無一人的廣場。但是,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新的開始。
事實證明:變化始於期望、感知以及世界關聯模式的轉變。有時,正是打破常規使得我們的未來感知能力再次得到釋放。期待並堅信一切可能全然不同,世界可以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我們甚至可能會感到驚訝,川普在十一月的美國總統選舉中落選。德國選擇黨面臨嚴重受創的情況,因為激進且分裂的政策不適用於新冠疫情下的世界。新冠病毒危機清楚地表明,那些想煽動人們互相對抗的人對解決未來問題毫無助益。當事態變得嚴重時,民粹主義中所包含的破壞性要素就愈發明顯。
政治作為初始意義上的社會責任的形式,在這場危機中獲得新的可信度和合法性。正因為政治必須採取「權威性」行動,才在社會中建立了信任。科學也在此次危機中經歷了驚人的復興。病毒學家和傳染病學家成為媒體明星,而曾經處於兩極分化辯論的邊緣,主張「未來主義」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以及人類學家,亦重獲話語權。另一方面,虛假新聞迅速失去市場價值。陰謀論也淪為冷門話題,即使它們已經過時。
▋新冠病毒作為社會進化的加速器
深度危機也指明了變化的另一項基本原則:逆向趨勢症候群。
與新冠病毒共存的世界,在全球連通性斷裂的大趨勢中形成。在政治經濟學中,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全球化」。關閉邊境、隔離、封鎖等使連通性斷裂的舉措不會導致連接中斷,而是將各個連接部分重組,將世界凝聚在一起走向未來,從而使社會經濟體系發生階段性變化。
即將到來的世界將重新對距離進行評估,並由此構建更加高質量的聯接。自主與依賴、開放與封鎖將達到新的平衡。世界由此變得更加複雜,但同時也更加穩定。這樣的轉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盲目的進化過程,由於一種形式的失敗,就開始實施另一種新的、具有生存力的形式。這起初會使人摸不著頭腦,但之後則顯示出其內在意義:具有未來能力意味著能在全新的層面,將矛盾與悖論相互聯接。
人們也可以有意識地設計這種複雜化的過程,但複雜不能與繁瑣相混淆。那些能夠做到這一點並理解未來複雜性的人,將成為明日的領導者、希望的承載者、未來的格蕾塔(瑞典環保少女)。
每一次深度危機都會留下一個故事,這是指向未來的敘述。新冠病毒留下的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畫面之一是在陽臺上演奏音樂的義大利人。第二個畫面則來自衛星圖像,即中國和義大利煙霧汙染散去後的工業區。
2020年,人類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首次下降。這一事實與我們息息相關。
如果病毒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或許也可以?也許新冠病毒只是未來的信使。它帶來強烈的信息:人類文明已變得過於擁擠、過於快速、過於狂熱,正在奮不顧身地衝向沒有未來的懸崖。
但人類文明可以重塑。
系統重置。
冷靜下來!擁抱陽臺上的音樂!
如此才是未來。
作者:馬蒂亞斯·霍克斯(歐洲著名未來學家)
來自:奧地利《信使報》(Kurier)、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