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9年初,廊坊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實施「同城戰略」。在依託京津、借勢京津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融入京津、同城發展的新思路。經濟的同城,源於文化的同城。深化對廊坊文化的認識,提高執行「同城戰略」的文化自覺,對落實市委的重要決策有著重要意義。
2009年初,廊坊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實施「同城戰略」。在依託京津、借勢京津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融入京津、同城發展的新思路。經濟的同城,源於文化的同城。深化對廊坊文化的認識,提高執行「同城戰略」的文化自覺,對落實市委的重要決策有著重要意義。
>>環首都經濟圈價值解讀【戰略專題】
廊坊文化的定位文化,是城市的標識,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積澱,也是一個城市再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近年來,全省各個城市都注重找準文化定位,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邯鄲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古城,從歷史文化角度確認為「燕趙文化」;承德為皇家別墅,從地域文化角度確認為「山莊文化」;滄州具有傳統武術淵源,從個性文化角度確認為「武術文化」;秦皇島通過開展全市文化定位大討論,確認為「海洋文化」。這些城市的文化定位,都抓住了城市本質特徵,具有標識意義。廊坊不同於北京的「京都文化」,也不同於天津的「商埠文化」,但也絕不是一般意義的「鄉土文化」、「草根文化」。更不是「沒有歷史」,「沒有文化」。廊坊在京津兩大城市之間,受兩大城市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影響,形成獨特的「京畿文化」特徵。
——提出「京畿文化」的依據:
第一,從歷看。早在明朝永樂年間,廊坊就歸屬北平行省順天府,後改為京師順天府。民國期間為直隸省京兆區。解放後,廊坊稱天津公署,受天津市、河北省雙重領導,行署所在地也在天津。現為天津所轄的武清、靜海、寶坻、寧河、薊縣等5縣,1973年以前曾歸屬廊坊。60年代三河、香河、大廠也曾歸屬天津。顯然,廊坊與北京、天津在歷史和區劃歸屬上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第二,從地域上看。廊坊地處京津之間,北京、天津在通縣接壤,將廊坊一分為二。三河、香河、大廠成為中國版圖上唯一一塊「飛地」,被稱作「京東門戶」。固安地處京南,有「南大門」的美譽。霸州、文安、大城與天津全面接壤,更多的是受天津的影響。廊坊各縣(市、區)與北京、天津郊縣原本就是一體。如安次與武清,固安與大興,三河、香河、大廠與通縣,文安、大城與靜海。大廠原本是皇家跑馬場,燕郊是皇室行宮。廊坊屬海河水系,天津為海河入海口,北京的永定河為海河分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廊坊與北京、天津的群體性格、生活習慣趨同,和珠江水系、長江水系、黃河水系、黑龍江水系有較大區別。
第三,從政治上看。廊坊由於其特殊的區位,決定了對政治北京和經濟天津的從屬性。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廊坊必然成為軍事要塞,成為阻擊八國聯軍的第一道防線。1958年,北京建設密雲水庫,廊坊出動了5萬人支援。為響應「一定要根治海河」的號召,廊坊貢獻了100萬民工。1963年面對罕見的洪災,為確保北京、天津安全,廊坊作出過重要犧牲。直至今日,廊坊仍擔負著「護城河」的政治責任。
第四,從軍事上看。民國初期的直皖戰爭、直奉戰爭,廊坊均為交戰戰場。抗日時期,安次攻堅戰、永定河阻擊戰、南孟伏擊戰、「十月反掃蕩」戰役都發生在廊坊。解放戰爭前夕,在廊坊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安平事件」。更重要的是義和團廊坊大捷,是中國近代反對外來侵略取得的為數不多的勝仗,是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都凸顯了廊坊對於京津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
第五,從經濟上看。廊坊與北京、天津在經濟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解放後,受北京、天津工商業影響,廊坊才逐步走出傳統農業。上世紀80年代,廊坊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也是得益於京津經濟的輻射。當今廊坊高新技術產業的生成,產業結構的優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更是與京津對接的結果。
第六,從城市構成上看。上世紀70年代,隨著石油部管道局廊坊,相繼有幾十個部屬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遷入廊坊。華為、富士康等品牌企業入駐,更使廊坊成為典型多元組合的城市。「進不了京津進廊坊」,也使不少在外地工作的北京、天津人廊坊。
第七,從人脈關係上看。歷,廊坊人進京為官、經商、行醫的人數眾多。元朝開國元勳史天澤,康熙時代歷任山東、浙江巡撫的袁懋功,歷任工邢禮吏戶五部尚書的郝惟訥,纂修《畿輔通志》的陳儀,道光年間的貴州巡撫、雲貴總督劉源灝, 民國內閣總理張紹曾,均為廊坊人。從明朝嘉靖年間到清朝末年,在京城任尚書以上官職的廊坊人達百人之多。太監現象發生在廊坊也不是偶然的,清朝末年,包括李連英在內,進京當太監的有上千人。解放前,北京的管家、傭人、奶媽大都是廊坊人。解放後,相當一批廊坊人進京下衛,務工經商,北京、天津,成為地道的北京人、天津人。
第八,從傳統文化上看。廊坊與京津文化屬同一區域文化。北京的京劇、崑曲、評戲在廊坊十分流行,科班遍布村鎮。以說唱為特色的北京琴書、西河大鼓、京東大鼓、京韻大鼓、快板書,均興於廊坊,後傳入京城,成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廊坊也為京城貢獻了李少春、郝壽臣、白雲鵬、谷文月,為天津貢獻了駱王笙、鮮靈霞、劉翠霞、魏聯升、白玉霜等一批著名藝術家。廊坊的民間音樂傳承了京城寺廟音樂,廊坊的民俗與京津民俗趨同,廊坊飲食習慣與京津相近,廊坊的語音、詞彙、語法沒有獨立的系統,歸類於京津語系。被廊坊人引以為榮、在全國較有影響的張士傑、張孟良二位作家,也是以京津歷史生活為背景創作了《漁童》、《血濺津門》等優秀作品。
綜上所述,廊坊文化解構中的諸多因素,與京津文化有著悠久、穩定、千絲萬縷的聯繫,屬同一區域文化。將廊坊文化定位於「京畿文化」是準確的、合情合理的。京,指京都;畿,指京郊,也稱畿輔。廣義上講,天津也是北京的畿輔。將廊坊稱為「京畿文化」並不否認與天津文化的聯繫。「京畿文化」地域指向明確,揭示了廊坊與北京、天津歷史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繫,揭示了京津廊一體發展的文化動因。同時,「京畿文化」也表明與北京、天津文化的區別,彰顯了廊坊文化的個性。
——廊坊「京畿文化」基本特徵:
一是同一性。廊坊與北京、天津屬同一種區域文化。正是這種文化的同一性決定了廊坊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和北京、天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廊坊發展戰略的基點,是把自己放到京津廊城市群中去定位,從本源上認清同城戰略的合理性、可行性。
二是差異性。北京是新文化運動發生地,天津是北方洋務運動的。儘管廊坊在歷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多方面與北京、天津趨同,但近百年來,隨著北京、天津工業化、城市化和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拉大了廊坊與北京、天津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先進文化的差距。在思想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反差。要正視這種差距,從更新觀念、提升文化入手,推進同城戰略。同時也要看到,這種差異是文化個性的差異,這也決定了廊坊發展道路的自主性、特殊性。
三是互補性。廊坊文化與京津文化的差異,是同一、統一中的差異,是京都文化與京畿文化的有機結合,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充分利用文化的互補性實施錯位發展,是「同城戰略」的基本策略。
四是唯一性。廊坊是離共和國首都最近的城市。北京周邊稱「京畿腹地」的地方不少,但有資格稱「京畿文化」的城市只有一個,而且非廊坊莫屬。把廊坊定位於「京畿文化」,將大大提升廊坊在國內外的注意力,成為廊坊有別於其它城市的品牌和標識。
五是包容性。廊坊是多元組合的城市,這既是城市特點,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具有開放、大氣、包容的城市品格。也正是這種包容性,決定了廊坊將成為北京、天津發展的新空間、成為全國各地向京津靠攏的登陸島,成為具有國際視野的新興城市。
明確廊坊 「京畿文化」的定位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認清廊坊文化與京津文化歷史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繫,這是「同城戰略」有說服力的依據。二是認清融入京津文化,提升廊坊文化,與京津文化同步發展的必要性。在推進產業對接的同時,不要忽視文化的對接,在推進經濟同城的同時,不要忽視觀念的同城和文化的同城。
免責聲明:凡註明「來源:房天下」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也不代表房天下贊同其觀點。
買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價房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