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首部 《臨空經濟藍皮書》建議,以北京新機場為核心,建立輻射京津冀三地的 「京畿新區」,破題京津冀協同發展。
9月22日,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首部 《臨空經濟藍皮書》建議,以北京新機場為核心,建立輻射京津冀三地的 「京畿新區」,破題京津冀協同發展。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是一家從事城市發展研究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1年,性質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業務主管單位為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登記管理機關為北京市民政局。法人和院長為連玉明。連玉明,北京市政協委員,城市規劃專家,畢業於山西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學士。歷任教師、律師、記者、總編輯、公司總裁。
京畿新區出爐,北京的媒體,再次熱炒了一把「專家建議北京設立副省級京南新區」。
「京畿」意國都及其附近的地區。周代稱為「王畿」,特指成周、王城、鎬京及其周邊直接統治的區域,至漢魏時期始有「京畿」之稱,指長安、洛陽及其周邊地區。唐朝將唐長安城周邊地區分為京縣(赤縣)和畿縣,京城所管轄的縣為赤縣,京城的旁邑為畿縣,統稱京畿。唐時有京畿道,宋時有京畿路。
今年5月,連撰文建議,以北京新機場為核心,京津冀共同建設類似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的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京畿臨空經濟合作區,即京畿新區,範圍可涉及北京大興、河北廊坊、天津武清部分區域,可規劃面積2000平方公裡左右。
實際上,提出建設「京畿新區」的專家,遠遠不止於連,甚至時間更早。
《北京規劃建設》雜誌2012年第4期刊發了一篇文章——《北京新機場與城市區域發展》。文章建議,「以(北京)新機場、大興、廊坊、固安、永清為基礎,在京冀交界地區的永定河兩岸,規劃建設一個人口在500萬以上、以服務國內行政、經濟、科技等活動為主要目標的『京畿新區』,其土地利用可分為:機場組團、大興組團、廊坊組團、固安永清組團等。」這是最早提出京畿新區設想的學術論文,作者劉武君是上海機場集團總工程師,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劉武君說:「京畿新區對河北有重要意義,要不然的話,石家莊就容易被邊緣化。而新機場放在這裡,高速道路網絡、城際鐵路網絡自然就會形成。因為機場一旦通航,這個網絡就會形成。北京就有可能從此擺脫「攤大餅」。因為,京畿新區它不是北京的衛星城,不是亦莊,不是望京,它不僅僅是北京的新城,它為京津冀三地所共有。」
2012年11月,北京舉行「2012世界城市論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系主任吳唯佳也建議,「以北京新機場為契機,建設京畿新區,在區域層面解決首都功能過度集中的問題」。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保軍也認為,可以考慮將新機場片區設為「大北京特區」,或者叫「首都特區」,以「特區」的方式為北京解困,並推動京津冀區域合作。
2013年9月,92歲高齡的兩院院士吳良鏞主持完成《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三期報告》,提出京津冀一體化策略,「以北京新機場規劃建設為契機,京津冀共建畿輔新區,疏解首都政治文化功能」。
吳良鏞建議,選擇北京新機場周邊的大興南部、廊坊市區、固安、永清、涿州、武清等地區,成立跨省市邊界的「畿輔新區」,圍繞新機場,將部分國家行政職能、企業總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駐京機構等等遷至「畿輔新區」,結合臨空產業和服務業,合理布局,使其發展成為京津冀新的增長區域,成為推動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發展的新引擎。
吳良鏞建議,在三個空間層次合理有序地布置首都政治文化功能。
第一層次,首都政治文化功能核心區。為北京六環路沿線以內的地區(半徑15~30公裡)。構建以天安門廣場為核心,以舊城為載體,南北中軸線和長安街軸線構成的首都核心政治文化功能布局構架,布置國家行政、經濟管理部門、文化中心等,集中體現首都作為國家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形象。
第二層次,首都政治文化功能拓展區。為北京六環至涿密高速一線地區(半徑30~70公裡)。在這一範圍內選擇幾處交通便利、自然生態環境較好的位置,由國家和京津冀共同建設首都政治文化功能新區,集中容納部分首都行政辦公、教育科研功能,為首都人口提供居住、遊憩空間。
第三層次,首都政治文化功能延伸區。為涿密高速以外地區(半徑50~300公裡)。這一地區將在水資源、生態環境、農產品、能源、港口運輸等方面,為首都功能的發揮提供支撐和保障。
對於「畿輔新區」,北京市副市長陳剛認為「是很好的概念」,但其功能、規模要研究。他擔心「很多規劃非常理想的新城,如果不符合市場規律和城鎮化規律,就變成了大家說的鬼城」。
規劃設計專家楊保軍也贊成集中力量建設『畿輔新區』,並稱「這可能是北京調整城市結構的最後機會了」,「那裡靠近機場,完全可以把為全國和為國際交往服務的部分中央職能轉移到那裡,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增強,處理國際事務增多,那裡還能夠為國際機構的進駐提供空間。」
但是,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北京市規劃委主任黃豔表示,各方不要對新機場期待過高,順義的首都機場目前有超過8000萬人次的流量,「都30年了,順義也沒有太起來,這是一個特別長遠的事。(新機場)這個區域,其實能幹的可能就是一點:交通走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說:「我很擔心,如果選在正南方向的新機場附近搞,而不是選在東南方向的京津塘發展軸上搞,會不會使得北京的南部地區也連成一片,把大餅攤到河北固安?另一個擔心是,北京的生態已經很脆弱了,如果新區再聚集產業和人口,北京市的生態會不會更惡化?交通會不會更加擁堵?」
藉助北京市政協委員的身份,連玉明屢次為建立京畿新區鼓與呼,連的觀點和諸多同道和前輩大同小異。
2013年年8月23日,北京市政協圍繞首都城市發展若干問題召開協商議政專題座談會。在這次會議上,第一個發言的就是連玉明,內容是建議京津冀跨區域共建京畿新區。
2013年8月份,連的專著《重新認識世界城市》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連在該書「自序」裡明確提議,「構建以北京新機場為核心的京津冀跨區域京畿新區」。
「北京未來10年靠什麼持續增長?北京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如何破解?北京城市功能往哪外遷?這三大難題靠現有的空間資源或者說是靠『攤大餅』式的空間模式是不可能解決的」,連稱,「唯一的出路在於,構建類似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的新的空間模式和新的體制機制。在四個直轄市中,唯有北京沒有國家級層面的新區建制。這不只是一個空間的缺失,而是國家政策支持的缺失,或者說是發展機會的缺失。」
連說:「現在,北京新機場建設又帶給我們一次新的機會,我們不能再失去了。這次機會比過去任何機會更大、更深遠、更持續,那就是構建以北京新機場為核心的京津冀跨區域京畿新區。」
連稱:「京津冀一體化,光空喊沒有用。如果京津冀能聯合建設一個新區,意義重大,各方都會高興。舉個例子,北京很多產業需要外遷,但是往哪裡遷?原來都不願意往河北遷,但如果京冀合作建設一個區域,那就不一樣了。至於管理機制、稅收分配,都是可以協商解決的。現在講京津冀同城化,實際上北京的許多企業不願意到河北,河北也難以吸引他們過來。一個根本問題是沒有載體。新機場有許多功能,有了功能才能有產業。有功能,有空間,有產業,然後才有人口。戶口也不是關鍵問題,北京市很多人沒有北京戶口,他們仍然在北京工作生活。關鍵問題是功能。京畿新區建起來後,必然會成為京津冀的一個綜合交通樞紐,而不只是一個航空的問題,有航空,有鐵路,還有航海。高鐵可以輻射到保定、石家莊、天津。唐山曹妃甸是天然良港」。
相對於京畿新區,此前還有一個打造一個副省級的「京南新區」的提法。
從2005年開始,國務院陸續批覆了一批「國家級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等相繼設立。2010年,國務院又先後批准上海、天津兩地的行政區劃調整,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相繼獲得行政區身份,而同期國務院批覆給北京的,則是北京市城四區行政規劃的重新調整,崇文併入東城、西城歸併宣武。
實際上,面對全國同檔次競爭城市副省級新區的設立,北京市也曾想申請設立一個同等級的新區,但是考慮到批覆的城市定位,覺得沒有太大的把握,所以這件事就擱置了。
時任北京市委書記的劉淇為此專門批覆,將北京南城建設成承載實體經濟的新區,補充北京市服務經濟比重過大,一般製造業、中小企業等實體經濟較弱的局面。而這是在北京市委、市政府派出高級別考察團赴重慶、天津了解兩江新區、濱海新區後做出的決定。
所不同的是,京南新區的範圍僅僅限於北京市域範圍之內,針對北京最南端的大興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整合。兩區的整合始於2010年底。
2011年,河北省也提出建立所謂的「京南新區」(包括涿州、淶水、高碑店三縣市)。
京畿新區,能否成行,層巒疊嶂,前路坎坷。
(原標題為:起底「京畿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