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的珍饈
提起三文魚,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挪威三文魚,誠然,挪威及法羅群島的三文魚已經成為了大西洋鮭魚的代名詞,但其實並不是只有挪威的三文魚才是三文魚,塔斯馬尼亞的三文魚同樣勁爆。
塔斯馬尼亞位於澳大利亞的南端,是一塊與大陸隔絕的小島。這裡是澳大利亞自然生態保護得最完善的地方,有「天然之州」、「澳大利亞版的紐西蘭」的美稱,亦被譽為「蘋果之島」,以秀麗風光和樸素人文為特色。
作為獨立島嶼,塔斯馬尼亞州森林覆蓋率位於全澳之首,當地有較大的未開發天然地帶,這裡有原始茂密的國家森林公園,天然純淨的原始湖泊,全州約40%被正式列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或世界自然遺產。而維持這塊世外桃源運作的主要經濟系統,就是水產養殖業。
塔斯馬尼亞出口的澳洲龍蝦享譽全球,扇貝、鮑魚等水產也各有勝場。塔斯馬尼亞的三文魚更是風行澳洲的絕頂美味。澳大利亞人獨愛三文魚,他們的餐桌上少不了三文魚的蹤影。而中國每年進口的三文魚數量,塔斯馬尼亞和挪威相差仿佛。
天南海北,殊途同歸
很多人認為,大西洋鮭魚的原產地在北歐,所以應該是北歐的三文魚更為優質,然而和常識相反的,澳大利亞的氣候為三文魚賦予了一種新的活力,臨近南極洲的清淨海水與塔斯馬尼亞的天然淡水完美融合,打造了素雅的風味和清淡的口感。
著名的美食家蔡瀾曾經說,他本人是不愛吃三文魚的,尤其是刺身,直到一個朋友給他介紹了塔斯馬尼亞的三文魚,相比起塔斯馬尼亞三文魚,香港流行的挪威三文魚味道更重,而且更油,直到見了塔斯馬尼亞的三文魚,他才認可了三文魚的美味。
澳大利亞優秀的循環養殖體系也剝離了野生三文魚的弊病。一方面,穩定的生長環境讓養殖三文魚的口味更加穩定;另一方面,原產的野生三文魚因為長期在海水中自由獵食,常常會有一些寄生蟲存在(這也是日本人不愛吃三文魚的原因),養殖三文魚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讓三文魚變得更加安全。
支撐國家經濟的魚
八十年代中期,塔斯馬尼亞州在向塔斯馬尼亞漁業發展局提交的報告中指出,塔斯馬尼亞的環境可以成功開發三文魚養殖業。因此,1984年,塔斯馬尼亞政府從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加登孵化場購買了最初的三文魚卵,在塔斯馬尼亞南部的多佛市建立了一個海洋養殖場。
1987年,塔斯馬尼亞三文魚的第一次商業收穫僅為53噸,到現在,塔斯馬尼亞每年生產近5.5萬噸三文魚。在十一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養殖三文魚魚的十一家公司中,四家仍然存在。
30年中,塔斯馬尼亞的三文魚養殖行業從無到有,直至成為澳大利亞的支柱產業,目前,塔斯馬尼亞三文魚養殖業平均年總產值超過11.2億美元,年平均國家商品總值淨增加(GSP)6.299億美元,年收入為3.668億美元(個人和企業的收入),並支持起大約2786個直接FTE工作崗位(在該行業工作或由該行業支持的全職職位)。
這些工作不僅包括三文魚的養殖,還包括後期的加工,塔斯馬尼亞的燻制三文魚飽受讚譽,是世界最好的燻制三文魚。
塔斯馬尼亞三文魚(大西洋鮭魚和虹鱒魚)行業為澳大利亞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利益,並促成了塔斯馬尼亞作為優質食品生產商的聲譽。養殖三文魚已經成為塔斯馬尼亞第一產業的領頭羊,超越了乳製品、蔬菜、罌粟、除蟲菊、牛肉、細羊毛、葡萄酒和曾經作為招牌的蘋果產業。它已經成為一個傑出的塔斯馬尼亞品牌。
產業規模壓垮環境,轉型迫在眉睫
目前在塔斯馬尼亞佔據統治地位的海洋養殖業公司主要是Tassal和HUON AQUACULTURE,兩家公司佔據了塔斯馬尼亞的幾個主要河口,不斷擴張著三文魚養殖業的規模。
三文魚養殖需要同時擁有淡水和海水,三文魚在淡水中孵化,之後送去海水中成長,最後再送回淡水中產卵,整個流程早已非常專業。但近些年因為養殖規模的不斷增加,養殖場已經阻塞了河口地區,並形成了極大的環境壓力。
Huon Aquaculture的聯合創始人弗朗西絲·本德(Frances Bender)已經發出警告,指出在麥格理港中養殖三文魚的困境。許多三文魚在港口中艱難的呼吸,它們已經無法從水中獲得足夠的空氣。
.
2015年5月,屬於Petuna Seafood公司的大約85,000條三文魚在港口內窒息而死,而這也敲響了塔斯馬尼亞三文魚養殖的警鐘,人民熱切的催促幾大公司轉變自己的養殖方法,縮減養殖規模,然而這對於一個日漸上升並有望成為世界級經濟支柱的產業來說是不可能的。
這個問題已經影響到了澳大利亞的政局,許多政客都發出了調整養殖業的呼籲,塔斯馬尼亞政府透露了「世界上最環保可持續三文魚產業」的計劃草案——但19頁的文件已經被環保人士嘲諷為「一個笑話」。
面對日漸沉重的壓力,Tassal和HUON AQUACULTURE兩家公司紛紛發出通告,將展開遠海養殖,然而對於一個已經形成巨大規模的產業鏈來說,這條變革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一邊是工作崗位,一邊是環境保護,澳洲政客也很難做啊---
精彩文章
點擊圖片瀏覽文章|走進法羅群島,中國最大的三文魚進口國!
點擊圖片瀏覽文章|轉基因三文魚:用了二十年終於鑽過了加拿大法律的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