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隱居海拔千米深山8年,與女弟子結婚生娃,如今現狀如何?

2020-12-12 騰訊網

眾所周知,陶淵明是我國古代時期最為著名的田園派詩人,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世人展現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那種無憂無慮的怡然自得,讓後世之人羨慕不已。

如今,只要提起陶淵明,勢必會想到他放棄俗世之中的繁華,毅然決然前往山林之中的偉大事跡。對於普通人而言,很難放棄得來不易的榮華富貴,但對於陶淵明而言,這一切的一切都只不過是身外之物。

在陶淵明的身上,正好應驗了那句著名的「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在凡塵俗世面前,陶淵明可以拋棄所有。

然而,我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俗世之中,很難做到淡泊名利。試問,天地之間能夠放棄所有,進而追求怡然自得生活狀態的又有幾個人?

縱觀中國歷史,陶淵明作為追求自由生活的代表人物,而隱居山中的吳一琴子也是其中一個。他與陶淵明相同的地方,便是可以放棄得來不易的榮華富貴和盛名。他是隱居山中的「道士」,更是現實社會「超凡脫俗」的代表。

一、少年顛沛流離,翻身成為世外高人

吳一琴子出生在廣西地區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之中,由於他的兄弟姐妹眾多,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他們的家庭之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孩子們不僅沒有太多的上學機會,反而問打工貼補家用。當然,吳一琴子也不例外。

在吳一琴子十四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出去打工,此時的吳一琴子沒有太多的想法,他只想著靠著自己努力大功,從而改變他家裡的情況。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吳一琴子遇到改變他一生的人。可以說,這個人改變了吳一琴子的人生道路。

據說,當時的吳一琴子流落到武當山附近,在這裡,吳一琴子遇到一個修為極高的道士,而這個道士也是改變吳一琴子之後生活的人。這個人是當地著名的道士,他的修為和境界絕不是普通人能夠與之相比的。

隨後,吳一琴子拜此人為師,並且跟隨他上山修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吳一琴子竟然跟隨師傅修行十六年的時間,不僅學會了武藝,更學會了劍術和琴藝。

從此以後,吳一琴子便帶著自己所學遊歷祖國大好河山。漸漸的,吳一琴子也成為國內小有名氣的「道士」。

由於當時的吳一琴子武功高強,琴藝精湛,讓他在民間很受歡迎。隨後,吳一琴子在武當山下開了一家古琴行,並且前往世界各地進行武術交流。可以說,此時的吳一琴子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不再是一個依靠打工而活的窮小子,而是一個「世外高人」。

但是,此時的吳一琴子所處的生活狀態尚未脫離凡塵俗世,而他之後的選擇,才是他真正的人生,也意味著吳一琴子向世外高人的終點邁進。

二、屢次遭受挫折,瞬間大徹大悟

隨著吳一琴子聲名鵲起,他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天大的變化。之後的日子裡,吳一琴子經常同幾個朋友一起出遊。然而,就在吳一琴子與朋友一起去西藏自駕遊路上,它們發生了車禍。

在這場無情的車禍中,吳一琴子親眼看到自己的朋友離自己而去,他的心裡痛苦萬分,卻又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可以說,朋友離去的事實對於他的打擊很大。但是,這只是吳一琴子人生變故的開始。

就在吳一琴子康復以後,卻再次遭受打擊。原來在吳一琴子受傷期間,與他合夥開琴行的「朋友」趁他不注意,將店裡的古琴全部帶走。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古琴行已經沒有任何價值。

然而,眼前的景象對於吳一琴子而言,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一時間,吳一琴子不知何去何從,更不知道如何面對未來的人生道路。但是沒過多久,吳一琴子便大徹大悟,得出人生的真諦。

隨後,吳一琴子變賣所有家產,賠償了古琴行中客戶的損失。雖然吳一琴子再次變得一無所有,但是對於此時吳一琴子而言,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他剛經歷了生死,又經歷了榮辱,或許正是這個時候,他才可以清楚的體會到人生在世的真諦。

經過一番思索後,吳一琴子仿佛大徹大悟,他隱居深山,過著隱士的生活,從此以後,不再過問俗世間的一切。

於是乎,吳一琴子帶著四個弟子隱居在深山之中,整整八年之久,吳一琴子從未離開過深山。可以說,此時的吳一琴子已經看破紅塵,真正的放棄人世間的榮華富貴,直達到隱士的境界。

三、相互扶持,造就千古佳話

在吳一琴子隱居深山以後,仍有人前往山中拜師學藝。吳一琴子看到這些虔誠的人,便想著帶領他們脫離塵世的俗套,讓他們得到精神的慰藉和解脫。緊接著,吳一琴子收下這些前來修行的弟子,並且像當年欺負教導他一樣去教導別人。

然而,就在吳一琴子後來所收的弟子中,有一個女子,她也是吳一琴子最終的伴侶,名字叫做朱雙琴。

據悉,朱雙琴小的時候就展現出與普通女子的諸多不同,她從小酷愛太極拳,所以等她成年以後,便到處拜訪名師學藝。正如她自己所說,這輩子唯一的興趣愛好就是太極拳。朱雙琴聽聞武當山上有一位道士,他精通太極拳的奧義,對太極奧義也是頗有研究,於是乎,朱雙琴不顧家人反對,前往深山拜師學藝。

在朱雙琴來到武當山後,眼前的吳一琴子並沒有大師的樣子,她所看到的,也只是一個窮困潦倒,邋裡邋遢的男人。但是,在吳一琴子的眼神之中,她看到了故事和希望。從這一刻起,朱雙琴堅信吳一琴子的不平凡,並堅信不疑的拜吳一琴子為師。

對於吳一琴子而言,朱雙琴的突然出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於朱雙琴的到來,讓處在人生最低谷的吳一琴子再次看到了希望。尤其是朱雙琴的鼓勵和支持,更是讓吳一琴子崛起的巨大動力。朱雙琴總是對吳一琴子說:「你武功蓋世,琴藝無雙,何愁不能成功呢?」

漸漸的,由於長時間的朝夕相處,吳一琴子由衷覺得朱雙琴就是上天給他的恩賜。與此同時,他們對彼此也萌生了好感,然而,這種好感已經演變成為超出師徒感情外的男女私情。

最後,吳一琴子和朱雙琴互訴衷腸以後,便立下終身的約定。就在深山之中,二人結為夫妻,並且生下兩個可愛的孩子。從那以後,他們約定一起隱居深山之中,不再過問人世間凡塵往事。儘管山中生活枯燥乏味,他們也不再離開。

如今,吳一琴子夫婦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的生活狀態像極了千百年前的陶淵明,那種「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釋然和解脫,或許只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才可以感受的到。

結語:

對於吳一琴子而言,久居深山,不再過問世事,是一種超凡脫俗的生活方式。經過生死離別的他,已經真正的做法大徹大悟。可以說,如今吳一琴子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隱士」,可以比肩陶淵明。

不得不說,吳一琴子夫婦的生活方式著實讓人羨慕。儘管他們的生活相對來說比較枯燥乏味,但是可以和愛人相守一生,同樣不失為人生一大幸事。

參考資料:《隱居的道士》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廣西男子隱居海拔千米深山8年,跟女弟子結婚生子,現狀如何?
    ,隱居在海拔千米的深山長達8年,還跟自己的女弟子結婚生子。而這樣能放棄世俗誘惑,難能可貴的人現狀如何呢?至此他下定決心離開紅塵俗世的紛擾,隱居深山,過自己喜歡的快意生活,他帶上自己僅有的一點錢財和願意跟隨自己的徒弟隱居海拔千米的武當山,過上了長達8年的隱世生活。
  • 男子隱居海拔千米深山,和女弟子結婚生子,現在生活怎樣?
    許多人不想因為生活奔波而一輩子忙忙碌碌,更不想在職場裡勾心鬥角,去擔心那些所謂的人際關係,所以很多人都希望過一些田園生活甚至是隱居深山。 但現如今隱居深山這種想法聽起來則有點遙不可及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重要的是自己的想法,而像隱居山林生活的這種念頭也是由心而生,做什麼樣的選擇就走什麼樣的路。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我國就有這樣一位男子,他隱居海拔千米深山8年,後來和女弟子結婚生子,他們現在的生活怎樣了?
  • 小夥隱居海拔千米深山8年,跟女弟子結婚生子,如今現狀如何?
    然而,即便這樣的生活讓人嚮往,但卻少有人能夠真正放下心中的欲望,放下對紅塵俗世的留念,而選擇真正的隱居生活。曾經就有這樣一位小夥,他隱居海拔千米深山8年,跟女弟子結婚生子,如今這位隱居深山的小夥現狀如何呢?
  • 廣西男子隱居海拔千米深山8年,與女弟子結婚生子,如今生活如何
    生活不易赴武當在廣西梧州有這樣一位男子,名叫吳一琴子,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娃。由於生來家境拮据,吳一琴子從小便過著比同齡人更加艱苦的生活。2010年,吳一琴子愛上了戶外運動的刺激與自由。一年後,由於和幾個朋友約好一起去西藏自駕遊而不幸遭遇了車禍。這場車禍讓吳一琴子感受到了人生在世的反覆無常。
  • 「當代隱士」吳一琴子:隱居深山8年和女弟子結婚生娃,現狀如何
    放棄一切過上隱居的生活,好像很多人都曾心動過,但是真的做到卻是難上加難。古往今來,屈指可數。特別在這個沒有錢寸步難行的現在,真的隱居,談何容易。可如今真的有這樣的一個人,隱居在海拔千米的深山之中8年的時間,此間與自己的女弟子結婚生子,那如今的生活到底怎樣了?
  • 男子隱居海拔千米深山8年,與女弟子結婚生娃,如今生活成啥樣?
    由於世界上的許多動蕩,許多人萌發了想要孤立生活,尋求純潔的想法,但是有多少人真的可以讓所有選擇都生活在隱居之中?長期以來,已知的隱士只有一個陶淵明。實際上,在近代,有人跟隨陶翁。今天我們將仔細研究。深山躺距武當山西神道全真觀村只有一公裡的高空,有一個隱藏的深谷,稱為琴人谷。
  • 男子隱居海拔1000米深山八年,和女弟子結婚,真實身份讓人佩服
    古往今來,為人所知的隱居者,我們似乎只羨慕一個陶淵明。實際上,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下,亦有人效仿陶公。地處武當山西神道全真觀村海拔一千米處,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深谷,名為琴人谷。此谷地處偏僻,環境幽深,山林茂盛,人跡罕至。在這裡卻有一名自稱「琴劍逍人」的男子,與女弟子結婚生娃,在這海拔千米的深山中已經修行隱居八年之久。
  • 廣西一男子隱居武當山8年,和女弟子結婚生子,如今生活如何?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在生活中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帶著女弟子隱居深山長達8年,並和女弟子結婚生子。那麼他現在怎麼樣了呢?"流泥"原本名叫吳一琴子,是一名廣西男子。他原是出生在廣西的一名普通孩子,由於家庭極度貧困而且姐妹眾多,家裡長輩無法在撫養他們,所以年幼的時候,他們兄弟姐妹就已經出來到四處各地討飯吃了。吳一琴子從家裡出來的時候,年齡只有十四歲,他先是去了工廠打工。在工廠打工的日子並不好過,可是他運氣十分的不錯。
  • 男子隱居深山8年,與女弟子結婚生2娃,如今生活過得怎麼樣?
    如今,同樣有一位如同陶淵明一樣對於自由懷有嚮往之情,因此選擇隱居於深山之中的居士。看破紅塵,選擇隱居於深山之中流泥生於廣西一個農民之家,由於自小便家境貧寒,連維持最基本的生計對於這一家人來說都難如登天。
  • 「當代隱士」吳一琴子:隱居深山8年和女弟子結婚生娃,現狀如何
    放棄一切過上隱居的生活,好像很多人都曾心動過,但是真的做到卻是難上加難。古往今來,屈指可數。特別在這個沒有錢寸步難行的現在,真的隱居,談何容易。可如今真的有這樣的一個人,隱居在海拔千米的深山之中8年的時間,此間與自己的女弟子結婚生子,那如今的生活到底怎樣了?
  • 廣西男子為了修行,隱居深山8年,娶女弟子連生2娃,如今卻後悔了
    然而一場變故在2011年發生了,琴劍逍人與2位好友一同外出遊玩,結果遭遇了車禍,2位好友車禍身亡,琴劍逍人大難不死,可他最為信任的朋友在其住院期間捲走了他全部的錢財,甚至將他所做好的10張古琴都帶走了。
  • 男子隱居深山8年,與女弟子結婚生娃,如今生活怎麼樣
    武當山是固定隱居名地之一,和終南山一樣,歷來為那些避世的人青睞之地。歸隱林泉的人,往往對紅塵失去興趣,寧願過寂靜無人打擾的日子。古代的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是隱居避世的典範。」,也提到了隱居的故事。
  • 男子帶女弟子隱居深山8年,與其結婚生孩子,如今過得怎樣?
    尤其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生活的瑣碎與壓力擾得人想要逃離,去到深山老林過上清淨的日子,於是不少人便開始選擇隱居,回歸自然,回歸本心。但真正能夠做到超然脫俗的又有幾人呢?他是位隱居者,帶著女弟子隱居深山8年,與其結婚生孩子,如今過得怎樣?
  • 武當山隱士在深山生活8年,與女弟子結婚生娃,如今生活成啥樣?
    01 現實中有一名叫「泥流」的隱士在「琴人谷」隱居多年。距武當山的西神道全真觀村海拔一千米處有一「琴人谷」,地處偏僻、環境深幽,山林繁密間鮮少有人到訪,是追尋清淨生活的隱士,隱居最佳場所。
  • 男子隱海拔千米居深山八年,與女弟子結婚生子,生活逍遙令人羨慕
    海拔千米的琴人谷即便如此,在當今日益浮躁的社會之下,依然還有人選擇拋棄城市間的諸多誘選擇去過枯燥無味的隱居生活。吳一琴子就是這樣的人。武當山附近海拔1000多米,有一處名為琴人谷地方,這裡的環境優美,地處偏僻,有一處絕佳的隱居之所,這裡出現了一名為"流泥"的隱居者。
  • 男子隱居深山8年,與女弟子結婚生娃,如今生活怎麼樣
    武當山是固定隱居名地之一,和終南山一樣,歷來為那些避世的人青睞之地。歸隱林泉的人,往往對紅塵失去興趣,寧願過寂靜無人打擾的日子。古代的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是隱居避世的典範。」,也提到了隱居的故事。
  • 男子隱居海拔千米深山8年,與女弟子結婚生娃,彈古琴飲山泉逍遙
    位於武當山西神道的全真觀村,海拔1000米。在這裡,有一個曾經鮮為人知的地方,叫琴人谷,谷主為流泥,一位隱居於此已經8年的世外高人。琴人谷周圍峽谷幽深、層巒疊嶂、山路彎曲。妻子是湖北宜昌人,出生於1986年,小學畢業後不久就去福建打工,在飯店、鞋廠幹過,後因家庭經濟壓力大導致她經常失眠,甚至整夜輾轉難眠。無奈之下,她在2010年年底索性辭職定居武當山修心養性,並在那裡邂逅了志同道合的流泥。多才多藝的流泥手把手教她彈古琴、劍術、下圍棋等,後來,情投意合的兩個人結為同甘共苦的夫妻。
  • 男子隱居深山8年,娶自己的女弟子,生2個女兒,如今過得怎樣?
    而一把古琴的價格,自然也不低,如今手工製作的琴,價格也十分高昂。儘管琴的技法相對困難,但學習琴的人,從來不會為困難所放棄。古琴在中國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它悠揚的聲音每當響起,總會吸引眾人駐足停留。而這位道士,和琴結下了不解之緣,更是靠著琴,重新崛起。這位男子在深山中隱居了8年,每日撫琴奏樂,和女弟子結婚後還生下2個女兒。如今過得如何呢?
  • 小夥隱居千米深山8年,同女徒弟結婚生子,後來他們情況如何
    當每天被煩惱積壓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嚮往這樣隱居的生活,種著瓜果蔬菜,自給自足,會有一種別樣的樂趣。但凡事都有例外,曾經有一個小夥,在千米的深山中隱居了八年,隨後他同自己的女徒弟結婚生子,後來他們的情況又如何呢?小夥隱居千米深山8年,同女徒弟結婚生子這位男子名叫吳一琴子,他出身很苦。
  • 男子隱居海拔1000米深山八年,同女弟子結婚生子,後來生活怎樣?
    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隱居山林乃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功成名就之後選擇歸隱深山,自戰國時期範蠡到魏晉時期的陶淵明,再到唐宋時期的諸多才子們都對歸隱趨之若鶩。甚至陶淵明針對隱居還寫了一篇桃花源記,專門用來描寫世外桃源的景象,憧憬著能夠遠離喧囂,在山中忘乎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