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歸園田居》中有一句,「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表達了陶淵明希望脫離俗世,遠離紅塵的不羈和灑脫。在紛擾的俗世生活中,許多人都萌發過離群索居的想法,但又有多少人真的能放下對於俗世名利的追求,甘心隱於山林呢?
01
現實中有一名叫「泥流」的隱士在「琴人谷」隱居多年。距武當山的西神道全真觀村海拔一千米處有一「琴人谷」,地處偏僻、環境深幽,山林繁密間鮮少有人到訪,是追尋清淨生活的隱士,隱居最佳場所。
而自稱是「琴人谷」谷主的「泥流」,已在這千米海拔的深山中生活了八年,"泥流"的真名叫作吳一琴子,是廣西梧州一戶貧農家的兒子,由於家中人口眾多,兄弟姐妹都早早地外出謀生。吳一琴子也不例外,在十四歲那年便離家鄉打工,後來因機緣巧合,流浪到湖北武當山的地界。
▲武當山風景
在路途中遇見一名武藝高強的修士,便拜此修士為師,隨他一道上山修行。跟隨師傅的十六年間,吳一琴子處習得武藝、劍術和琴藝,在而立之年告別師傅,下山遊歷。吳一琴子一路走南闖北,憑藉著高超的琴藝和劍術在民間闖出一些聲名,不僅在武當山下和別人一起開了家古琴行,還多次應邀前往國外進行劍術和琴藝的交流。
▲吳一琴子舊照
在2011年,吳一琴子在和朋友西藏自駕途中發生嚴重車禍,只有他一人僥倖生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傷愈後回到武當山的吳一琴子,發現朋友在他受傷休養期間把他的財物和十把古琴全都偷走。
02
吳一琴子只得拿出自己的積蓄來賠償客戶,在妥善處理完賠償事宜後,他全身上下的家當只有56元。連連遭受打擊的吳一琴子,萬念俱灰,便帶著他的四個徒弟住進深山,過起與世隔絕的生活。剛開始的時候,吳一琴子和徒弟們用挖來的野菜和野果充飢,艱難地維持著溫飽,後來便慢慢地嘗試開始栽種蔬菜,飲食上才有所改善。
▲吳一琴子和眾多徒弟合照
在深山隱居期間,吳一琴子收了許多想要在此地修行的徒弟,其中還有一名女弟子,和他頗為有緣,甚至成為一生的伴侶。女弟子叫朱雙琴,1986年在湖北宜昌出生的朱雙琴,小學畢業後因家中貧困而外出謀生,家庭重擔壓在這個柔弱女子的肩膀,使得她難以喘息。2010年,終於不堪重負的朱雙琴選擇辭職,決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吳一琴子與朱雙琴合照(一)
對她而言,最有意思的事情便是太極拳,她打聽到武當山上有個隱士,對太極拳很有研究。於是朱雙琴便來到武當山,希望可以拜他為師學習太極。當時的吳一琴正值橫遭變故,心中悲愴萬分,終日魂不守舍,在苦水中泡大的朱雙琴則十分耐心地陪在他身邊,勸慰他、開導他。
03
在朱雙琴的陪伴和開導下,吳一琴子漸漸走出陰霾,將住所修建一新,又積極地開闢出上下山的通道,不斷開拓荒地,種菜養蜂,日子過得也是越來越愜意。在相互的陪伴下,兩人心中都滋生出別樣的情愫,最後結為夫妻,生兒育女,過著美滿甜蜜的生活。
八年過去了,如今的吳一琴子一家,仍舊在山上過著質樸恬淡的田園生活。背靠美麗的武當山,自給自足,享受著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在種植的蔬菜作物、茶葉蜂蜜吃不完時避免浪費,讓徒弟拿下山去售賣。
▲夫妻兩人彈琴娛樂
他們的生活順應天時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午吳一琴子教習學生讀書打坐,下午舞劍學琴,朱雙琴則負責年幼的弟子們學習國學,打理自家菜地。他們生活雖不算富裕,倒也是衣食無缺,在生活相處間甘之如飴,自得其樂。
▲吳一琴子與朱雙琴合照(二)
2015年,幾名驢友無意中闖入這片世外桃源,發現在此隱居的眾人,便拍攝了他們夫妻倆共同撫琴的照片和視頻,並且發布到了網上。一時間,許多琴藝愛好者都紛紛慕名而來,或想習得古琴製作,或想學習彈琴技藝。面對虛心學習的人,吳一琴子十分慷慨,總是傾囊相授。
結語
《過故人莊》一詩寫到,「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正是吳一琴子一家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浮躁繁華的社會中,仍能夠守住本心,回歸生活的本質,過一種最為淳樸安寧的生活,也許值得每個難以擺脫生活束縛的人去學習。
參考資料
《過故人莊》
《歸園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