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武當山 隱士一家把日子過成詩

2020-12-12 人民網重慶視窗

原標題:隱居武當山

  流泥夫婦正在琴簫合奏。

  流泥與太太阿琴

  流泥上山採集草藥。

  3月初的武當山頂大雪紛飛。清晨5時許天還沒亮,「琴人谷」谷主流泥已經起床洗漱,他先是端坐在茅屋前的涼亭內打坐半小時,隨後開始在飄飛的雪花中練習劍法。他的雙腳隨著竹劍在雪地中遊移,看得人眼花繚亂,半個小時過去了依然全無疲憊之色,這不僅讓人聯想到金庸武俠小說中俠客練劍的場景。

  8年前,流泥隻身一人隱居深山,與明月清風為伴。每日粗茶淡飯之餘,或打坐練劍,或耕田採茶;或撫琴吹簫,或飲酒賦詩。他發現,這樣世外桃源般的日子也頗為愜意。如今,流泥的妻子和兩個女兒也加入了隱居生活。但隨著名氣越來越大,上山拜訪他的人也越來越多。流泥說,他正在尋找一個更隱秘的地方繼續隱居。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大概練習了一個小時的劍法,流泥才將劍尖朝下,收於胸前;幾番吐納調整好呼吸之後,他理了理額前的亂發,然後呼喚一名十多歲的年輕弟子,將一把古色古香的古琴遞給他。他將古琴放置在自己的膝上,然後開始撫琴。隨著他的雙手在琴弦上翻動,悠揚的琴聲飄向附近的幾間土屋。

  「過午不食」是常態

  「起床啦,師傅都已經開始練功了。」阿琴推開土屋的兩道木門,呼喊住在裡面的年輕人們起床。伴隨著「窸窸窣窣」的穿衣聲,十多名年輕人動作麻利地從通鋪上穿好衣服,從土屋裡走了出來。阿琴的全名是朱雙琴,她是流泥的妻子;流泥的真名叫做吳一琴子,「流泥」是阿琴對他的暱稱,久而久之,大家都稱他為流泥。而流泥也給自己起了一個頗具隱士風格的道號,叫「琴劍逍人」。

  位於武當山西神道的全真觀村海拔為1000米,與武當山金頂約有10公裡距離。從市區驅車前往需要3個小時,其中有30公裡是盤山公路,山勢極為險峻。這裡峽谷幽深,重巒疊嶂,若是想到此拜訪居住在這深山老林的隱士,需要費好一番功夫。記者從早上8時出發,到達流泥隱居的琴人谷時已是中午時分。從一處農舍徒步15分鐘上山,方能看到流泥居住的茅房。

  早在記者上山之際,流泥就提醒記者記得吃早飯,因為山上「過午不食」。在一棵古銀杏樹的背後,兩座土屋隱藏在山谷中,由兩根木柱撐起的山門上刻著 「琴人谷」三個篆體字,屋旁桃花怒放,蜜蜂嗡嚶,泉水叮咚。涼亭中,流泥盤腿而坐,長發飄飄,宛若仙人。

  深山裡天黑得早,通常下午5點多太陽就下山了。有訪客到來,流泥專門給弟子們加了一頓餐。晚餐是炒大白菜、涼拌野薺菜、蘿蔔湯和煮麵條。入夜,寒風透過土屋的門縫吹入客房,記者的腳凍得發麻。「這還不是最冷的時候,1月份最冷時,山上的氣溫能達到零下20攝氏度。」流泥笑著說。

  吃穿用全來自山上

  記者詢問流泥的年紀,他神秘一笑,「這是秘密。」他來自廣西梧州的農家,家中兄弟姐妹眾多,年幼家貧。流泥從14歲開始便出門闖蕩,最後在湖北武當山一帶住了下來,跟著山上的武師學習古琴和武術,前後學習了16年,終於小有所成。在過去十多年間,他數次到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交流琴藝和劍術。

  流泥所隱居的這片山谷頗為開闊,土屋正對著一座險峻的高山,涼亭下面就是一座深不見底的山谷,滿目蒼翠,即便屋外雪片飄飛,盛開的桃花卻依舊香氣襲人。而在土屋周圍都是流泥帶領弟子們開闢出來的荒地,到處都種滿了竹子。

  這座土屋是流泥8年前從一位農戶手中租來的,共3間正房,一間偏房,正房中有兩間是臥室和一間客廳,臥室上方掛滿了稻草帘子,到夏天則會換成竹帘子;偏房則被他開闢成廚房。兩年前,他與十多個弟子從山上伐木,自己從山上採集桐果並製作桐油,在門前建起了專門用來撫琴的涼亭,接待客人一般也都在這個涼亭。

  也就是從8年前開始,流泥便在這裡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但最初條件還很艱苦。「這個村子太過偏僻,當時只有兩三戶人家住在這裡。而且山上有很多野生動物經常下山來糟蹋村民種的莊稼。」流泥後來也曾幫村民巡山和捕獵野豬。

  山上沒有自來水,只有山泉水可以喝,他先後挖了5口井,終於找到了一處水量大的泉眼,如今村民們喝的水也是從他這裡引過去的。

  初上山時,山裡也不通電,所幸流泥已經習慣了這種不插電的生活。「我早年跟著師傅學武和學琴的時候,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上不需要用電。」那時,流泥一年到頭見不到一個陌生人。而由於冬天最低溫度可達到零下20攝氏度。每年從10月開始,流泥就要準備過冬的柴火,每天不停上山砍柴、劈柴,直到土屋門外都堆滿了柴,才夠他冬天用。

  8年間,他的生活非常規律。隱居深山,吃、穿、用全都來自山上。土屋的地窖裡還儲藏著去年冬天沒吃完的大白菜,廚房裡堆著從山上採回的魚腥草、野菜和野辣椒,就連糧食也是自己種的。天氣暖和時,他便會趕著耕牛去犁地。

  山上的野果很多,一年四季都不同,櫻桃、蘋果、毛桃、葡萄、柿子……一年四季都吃不完。他還會上山採集野果,回來釀製成果酒送給附近的村民們;而他吃的蜂蜜也是自己釀製的,在後山的半山腰上有幾個蜂房,每年春天百花盛開時他便可以釀製一些蜂蜜,足夠他們吃一年。弟子們還在山上種上幾壟芝麻,用來榨油炒菜。就連兩個孩子穿的衣服也是老婆阿琴一針一線縫出來的。「自己種出來的棉花織成的被子,又軟又暖和。」

  隱居深山,與世隔絕,流泥卻完全沒感到孤獨。言談間他滿心歡喜,對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頗為享受。每到雨天,他可以聽到雨滴砸在茅屋頂上的巨大響聲;在冬日的下午,他會和弟子從山上撿來松枝烤火,濃煙騰起時會冒出一陣松脂的清香。當記者問他,有沒有覺得在深山中過著這種苦行僧般的日子是在受罪,他哈哈一笑:「為什麼會受罪?我現在反而是回城裡生活會覺得受不了。」

(責編:秦潔、張禕)

相關焦點

  • 武當山核心地帶,一群「隱士」過常人不敢想的生活,網友:真會玩
    導語:武當山核心地帶,一群「隱士」過常人不敢想的生活,網友:真會玩隨著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過著悠閒愜意的生活,畢竟生活的快節奏,讓我們很難再看到生活中的風景。也正因為這樣,使得很多年輕人喜歡上了所謂的「隱居」生活,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而近一兩年,很多人都掀起了一股「隱居」熱潮,當然了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樣。而除了終南山的隱居之外,在武當山的核心地帶,也有很多的年輕「隱士」待在這裡,過著常人不敢想的生活,以至於網友都說:這群人真會玩。相信看到這裡的人都會覺得隱居的日子應該不錯,但是事實是這樣?
  • 武當山的隱士生活,原來是這個樣子
    旅行隨筆:武當山,作為中國道教名山,自古以來,就被讚譽為「天下第一仙山」,很多仁人志士,以及武俠愛好者,都渴望來武當山尋訪高人,過神仙般的生活,於是,這就有了武當山隱士。今天,我們百家號:圖報將通過一組實拍照片,帶你看看武當山的隱士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
  • 文化生活 隱居武當山
    很少有人知道,隱居武當山之前,她是福州一家廣告公司的白領,年收入近10萬元。  1986年出生的朱雙琴,是宜昌市夷陵區人,由於家庭條件較差,小學畢業沒多久就跟村裡人到福建打工,先從刷盤子做起,後來幹起營銷。2007年,朱雙琴入職福州一家廣告公司。由於父母年近六旬,身體不好,家裡還有一個妹妹需要照顧,朱雙琴把賺來的錢,幾乎全交給了家裡。  朱雙琴文化底子薄,在廣告公司感覺很吃力。
  • 10年前她放棄工作,在武當山與隱士結婚生子,如今生活怎樣?
    厭倦打工,來到武當山修養和幼年時就和武當山有不解之緣的琴子不一樣,朱雙琴出生於一戶普通的農民家庭,小時候和道教文化並沒有深入的接觸,甚至連教育都僅僅只到了小學,估計這個小姑娘自己也沒想到,她長大後會在武當山過起隱士的生活。
  • 武當山隱士在深山生活8年,與女弟子結婚生娃,如今生活成啥樣?
    01 現實中有一名叫「泥流」的隱士在「琴人谷」隱居多年。距武當山的西神道全真觀村海拔一千米處有一「琴人谷」,地處偏僻、環境深幽,山林繁密間鮮少有人到訪,是追尋清淨生活的隱士,隱居最佳場所。
  • 武當山是道教聖地,為何隱士卻大多選擇終南山?原因現實而無奈!
    那麼問題來了,武當山是道教聖地,為何隱士卻大多選擇終南山?無論是終南山還是武當山,都是名副其實的道教聖地,尤其是武當山更被人們捧上了神壇。無論是官方宣傳,還是民間旅遊介紹,無一例外地都將武當山視為「道教聖地」。按照正常人的思維,武當山的知名度與歷史底蘊都是終南山所不能比擬的,況且又是道家集大成者,呆在這裡修行,無論如何都是能夠沾染一些道家「仙氣」。
  • 隱居終南山的隱士,日子居然過得如此悽慘
    炒作大火隨著中南山隱居被炒得火熱,到終南山隱居修行的人越來越多,偶然多達近萬人。現在終南山本地住民早已搬下山,山上住的反到全是外地隱居者,巖穴、土坯房炙手可熱,廢棄民宅租金從每年300元飆升至上萬。從辟穀到進山修行隱居,現代人為了擺脫「城市的急躁譁鬧」可謂把戲百出。問道終南山,真能求得心田的安靜嗎?艱苦生活大部分終南山隱士都是片中的那種一心向道或向佛的普通人。
  • 武當山隱士:粗茶淡飯,撫琴練劍,稱回城裡會受不了
    8年前,流泥隻身一人隱居深山,與明月清風為伴。每日粗茶淡飯之餘,或打坐練劍,或耕田採茶;或撫琴吹簫,或飲酒賦詩。他發現,這樣世外桃源般的日子也頗為愜意。如今,流泥的妻子和兩個女兒也加入了隱居生活。但隨著名氣越來越大,上山拜訪他的人也越來越多。流泥說,他正在尋找一個更隱秘的地方繼續隱居。大概練習了一個小時的劍法,流泥才將劍尖朝下,收於胸前。
  • 武當山老道隱居27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鬍子花白自稱是小孩
    而在一些人的心中,武當山便是他們心中的樂土。  武當山被稱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它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盛譽,是因為武當山是一個道教的聖地。  道教的信眾,一生以得道升仙為最高追求,因此,在這樣求仙的氛圍之下,武當山便顯得仙氣飄飄、不染世俗。
  • 洞天福地好修仙:揭秘陳摶老祖在武當山隱居的故事
    有些隱士就與道教發生聯繫或成為道士,這一時期到武當山隱居修道也增加了許多。陳摶老祖(資料圖)隱居修道者大概分為這麼兩類,一是有些人當道士是為了等待時機,選擇「明主」以出仕。如青州千乘(今山東廣饒縣)人郭無為,方顙鳥啄,好學多聞,善談辯,衣褐為道士服,隱居武當山。後漢乾佑(948—950)中,郭無為「杖策謁於軍門」,後漢大將郭威(後為周太祖),欲留館軍門,但為左右所阻。
  • 美女厭倦在城裡打工,來到武當山隱居修行,結婚生子,生活成啥樣
    塗上這位美女原名阿琴,隱士叫流末,今年33歲,出生於湖北宜昌農村,小學畢業後去廣東、江西、福建等地打工,在2010年到湖北武當山上遊玩時一位在山上修行8年的隱士,非常感興趣,然後就拜隱士學藝,從此就過上了隱居生活。
  • 仙翁洩天機:探秘終南山隱士,深入最神秘群體的,隱居生活與傳統
    中國人一直很崇敬隱士,沒有人曾經對此做出過解釋,也沒有人要求解釋。隱士就那麼存在著:在城牆外,在大山裡,雪後飄著幾縷孤獨的炊煙。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起,中國就已經有了隱士。《後漢書》裡是這樣講隱士的:「或隱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 武當山隱士避世8年,與貌美女弟子結婚,生活逍遙令人稱羨
    想著手中存有的積蓄後,吳一琴子開了一家古琴店。生意興隆,知己相伴,徒兒乖順,雖沒有大富大貴,日子倒也這樣過著,於他人來說這便已經是小有所成。桃花源裡紅袖添香如今這種環境,想要隱居談何容易。好在他們選擇隱居的地方在武當山一處叫作「琴人谷」的地方,從市區來的路十分難走,進入村莊後連車都開不進來,只得步行。那房子也不精緻,只是一間普通茅屋。不過好在環境不錯,依山傍水,風景雅致。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對於很多人而言,那些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隱居生活往往是十分美好的,而在了解過一些隱士的人生經歷之後,我們也會對這些人產生一定的敬佩之情。其實,在古代社會中,隱士是並不少見的,畢竟當時的社會是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無論一個人在哪裡生活,都基本能夠實現自給自足。
  • 終南山熱:借名開辦「隱居培訓班」量產「隱士」,租金200漲到2萬
    終南山熱:借名開辦「隱居培訓班」量產「隱士」,租金200漲到2萬鍾南山,這個地區歷來都是一個非常有名,很多名人雅士追求的,修身養性的,隱居的寶地,所以每年都有很多人專門到終南山進行隱居。這些道路男生進行修煉,隱居的人一直都被大家稱作是隱士。
  • 道士與女弟子隱居山林8年,不顧反對堅持生娃,如今母親已認不出
    隱士思想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隱居生活一來可以減少一定的生活支出,二來可以躲避一些不必要的人情往來,因此,隱居人士很多時候都是淡泊名利的代表。五柳先生陶淵明毫無疑問是隱居人士的代表人物,長達二十多年的隱居生活足以證明他想要遠離紛擾的決心。
  • 終南山隱士只是標籤?也有隱士下山聚會泡酒吧
    就在這片靜寂的山林中,卻常年隱居著數百名修行者。隨著外界對隱士生活的好奇,連日來大批尋訪者前往終南山尋訪,山野的平靜終被打破。究竟是哪些人在終南山隱居?他們為何要躲進山林過著清貧的與世隔絕的生活?隱士生活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的文化現象?記者近日前往終南山,實地踏訪並體驗了隱士生活。而有內行指出,當前已不具備產生隱士的條件。
  • 現代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超30年,每日素食,家人已認不出他
    隱士,可以說是中華歷史上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並不是對紅塵感到厭倦、去林中隱藏居住就能被稱為「隱士」的,因為古代有「士、農、工、商」的分類,隱士首先應當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有能力步入仕途,但他們卻不慕名利,只一心追求內心的寧靜平和。
  • 風雪武當山,仙境藏玄機!大雪封山時,道人、隱士都在幹什麼!
    幾千年後,一位皇帝,為證君權神授,又選武當山,大修宮觀。他是明成祖朱棣。 武當山成為道教天下第一名山。 非真武不足以當之,遂名「武當山」。
  • 80後夫妻隱居武當山,收徒教古琴、劍法,因學歷太低遭網友質疑
    導讀:80後夫妻隱居武當山,收徒教古琴、劍法,因學歷太低遭網友質疑楊過和小龍女原本是師徒關係,後來結為眷侶退隱江湖,被傳為一段佳話。神鵰俠侶畢竟是小說中的人物,而在現實中,人們在武當山上發現了現代版的「神鵰俠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