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在全代會上,被國民黨正式提名為2020「大選」候選人,他也向海外華僑高喊,「射出一支穿雲箭」,號召藍軍團結對抗民進黨。「穿雲箭」,源於周星馳電影《功夫》「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的這句臺詞,一時間成為島內政壇的熱門詞彙。無獨有偶,前「立法機構」負責人王金平近日也效仿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情節,在臉書上出上聯,讓粉絲對下聯,來一回「對對子攻防戰」。 不得不說,周星馳電影在臺灣仍有很強的影響力。島內網友調侃說,流行文化在臺灣實現「入戶、入腦、入心」,只有周星馳做得到!
《唐伯虎點秋香》四年重播200多次
「哎!怎麼又是周星馳的片子?」打開臺北住處的電視機,導報駐臺記者經常發出這樣的感慨。以最近一周為例,我已看了兩次《唐伯虎點秋香》、兩次《國產凌凌漆》、兩次《武狀元蘇乞兒》……幾個電影頻道不約而同,每周都會播幾部星爺的作品。
在兩岸以及香港電影明星中,周星馳應該算是最受歡迎的演員,沒有之一。有島內大數據機構統計重播率最高的影片十強,星爺的片子有四部,包括《唐伯虎點秋香》、《九品芝麻官》、《武狀元蘇乞兒》、《逃學威龍2》,從上榜數量來看,完勝周潤發、劉德華、成龍、李連杰等對手。這其中,又以《唐伯虎點秋香》最火,四年間在島內電視臺累計重播234次。有臺媒撰文分析這種現象,並用片中的臺詞「瘋癲」來形容觀眾對《唐伯虎點秋香》的追捧程度。有網友調侃說:「在臺灣,8歲至80歲的觀眾,都認識周星馳。」
針對老片重播問題太過嚴重,臺當局「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曾揚言,未來電影臺的評鑑將排除播出5年的舊片,若新片播放數量不足,恐面臨撤照處分。即便如此,星爺的片子在電視上仍大行其道。
「臺灣電視臺喜歡重播周星馳的作品,自然有他們的考量。」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劉宗夏在接受導報駐臺記者採訪時表示,電視臺通過收視率分析,若發現星爺有號召力,那就寧願播他的老片,而不播收視率低的新片。
「星爺語錄」在臺衍生「鄉民文化」
周星馳電影在島內不停地重播,「星爺語錄」也成功實現「入戶、入腦、入心」。像是《九品芝麻官》中「尚書大人還真機靈,風往哪吹你就往哪倒,真是佩服佩服」及「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以及《唐伯虎點秋香》中的「小強你不能死啊」等金句,大家都是耳熟能詳。
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因為片中的一句話,在島內衍生出一種網絡文化。《九品芝麻官》中的狀師方唐鏡稱「我是跟鄉民進來看熱鬧的!」臺灣網民也紛紛以「鄉民」自嘲或嘲弄他人,其中含有「愛湊熱鬧、跟著群眾起鬨,不懂得判斷是非」的意味。2014年「太陽花學運」期間,所謂「鄉民文化」更是流行一時。島內知名社交網站踢踢實業坊(PTT)甚至還發行「鄉民認同卡」,可在多個特約商店使用。
劉宗夏認為,周星馳的影片詼諧、幽默,符合臺灣觀眾鍾愛無釐頭的口味。雖說是港片,但經過臺灣配音演員的重新演繹(早期港片大部分由臺灣配音公司配音),在臺詞方面也很接地氣。所以說,「星爺語錄」能在臺灣流行開來也就不稀奇了。
選舉來臨政治人物拉星爺來吸粉
不僅普通老百姓瘋星爺,就連政治人物也常把「星爺語錄」掛嘴邊。在日前召開的國民黨全代會上,藍軍2020「大選」提名人韓國瑜就向華僑喊話,「射出一支穿雲箭,青天白日重現」。「穿雲箭」為何物,很多人是一頭霧水。就有臺媒考證,原來該詞出自《功夫》的那句臺詞「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穿雲箭相當於信號彈。一時間,穿雲箭成為島內熱詞,並廣泛被臺媒拿來使用。
之前在民進黨初選階段,臺當局行政機構前負責人賴清德誇讚韓國瑜「百年難得一見的政治奇才」。作為武俠迷的賴應該也是周星馳的粉絲,因為那句話就是變形自《功夫》裡「百年一見的練武奇才」臺詞。
對於日益火熱的「大選」,就有臺媒發表評論稱,看著《功夫》裡的人物說著:「我不怕,就算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的我」、「能力愈大、責任就愈大,你避不了的」……2020臺灣政壇版的「功夫」早已熱鬧開演了。
此外,年近八旬的王金平近日在臉書上發起話題,「鄉親們有看過《唐伯虎點秋香》嗎?是否記得其中一幕,唐伯虎跟七省文狀元兼參謀將軍『對穿腸』一來一往的對句?」他出的上聯是「齊心共榮逆增上緣」,居然獲得數百名粉絲響應,紛紛回帖給出下聯。
對於政治人物常借用星爺電影的臺詞或情節與外界互動,劉宗夏認為,他們用大家都熟悉的語言,可以拉近和選民的心理距離。像是類似「穿雲箭」的詞彙還能成功創造話題,引發選民討論,這對提升政治人物的網絡聲量有幫助。
觀察
「星爺熱」持續不退折射臺灣發展停滯
記得在2000年前後,大陸有一波「星爺熱」,不僅電視臺頻頻重播周星馳電影,相關分析文章也是層出不窮。近20年過去了,「星爺熱」在大陸早已褪去,然而在海峽另一端仍然很熱。出現這種現象,臺灣人是該感到高興還是警惕? 時間已經到了2019年,當打開臺灣電視,發現這個臺是放《唐伯虎點秋香》,那個臺是放《賭神》,另一臺是放《警察故事》,我常產生錯覺,像是回到1999年。 島內電視臺為何愛播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的電影,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成本考量,購買優質新片所花的錢,肯定要比重播老片多得多。臺灣面積不大人口不多,卻擁有數百家電視臺,然而蛋糕就那麼大,大多數電視臺只能勉強生存,哪有充裕資金去購買好片? 一定程度上講,臺灣的「星爺熱」是被動的。試想,如果螢屏上新片、好片應接不暇,電影明星「長江後浪推前浪」,周星馳的熱度不會如此持久。 這只是一個縮影,事實上臺灣眾多電視頻道都面臨節目老化、質量不高、廣告過多等問題,很多陸客到了臺灣後,直言這裡電視看不下去。 電視是文化軟實力的象徵,劉宗夏認為,島內電視的衰敗,一方面是資金問題,另一方面是文化上的「去中國化」,讓臺灣失去創作的活水。 有臺灣朋友感嘆,看著周星馳的老電影,走著數十年不變的街道,這是否暴露了臺灣發展的停滯,不能不讓臺灣人警惕。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網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