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亮教授:中國智慧農業的機遇與挑戰

2020-12-25 騰訊網

智慧農業是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產業鏈的「生態融合」和「基因重組」。具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一是農業生產智能化。主要通過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先進處理和智能控制等物聯網技術的運用,來解決「誰來種地」問題,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

二是農業經營網絡化。主要是通過電子商務等現代信息技術,來解決「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農產品流通扁平化、交易公平化、信息透明化,建立最快速度、最短距離、最少環節、最低費用的農產品流通網絡。

三是農業管理數位化。主要是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來解決「農業管理高效和透明」問題,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農業管理現代化,提高農業部門的行政效能。

四是農業服務精準化。主要是通過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來解決「農村信息服務最後一公裡」問題,讓農民便捷靈活地享受到需要的各種生產生活信息服務。

智慧農業面臨的機遇

發展智慧農業,是中央有關政策的要求,更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現實需求,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一是高位拉動。黨的十八大做出了「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戰略部署,在這四化中,農業現代化是短腿,而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對農業信息化和智慧農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李克強總理於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要制定「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智慧農業是「網際網路+農業」的重要抓手,「網際網路+」必將推動智慧農業快速發展。

二是現實驅動。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資源、市場和生態多種瓶頸,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各種資源要素和生產過程進行精細化、智能化控制,對農業行業發展進行專業化、科學化管理,以減少對資源環境的依賴,突破資源、市場和生態環境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多重約束,從而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升級和生產方式轉變。

三是技術推動。近年來,世界各國信息技術發展迅猛,我國信息技術創新和研發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日漸成熟,使得農業信息化從單項技術應用轉向綜合技術集成、組裝和配套應用成為可能。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條件,也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智慧農業面臨的挑戰

儘管我國智慧農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以農業物聯網為例,我國農業物聯網處於起步階段,在技術、應用、產業和機制方面還面臨著一系列發展瓶頸。

一是關鍵技術和裝備匱乏。目前農業物聯網應用多在環境信息感知和數據傳輸環節,終端的信息處理和智能控制應用環節較少,尚未形成農業物聯網「感知-傳輸-處理-控制」的應用「閉環」。特別是低成本、高可靠的環境信息傳感器,生命信息感知技術產品,適合農村不同地理環境的高通量、低資費的信息通訊技術,支持閉環控制應用的終端技術亟待解決。

二是應用效果和效益不佳。農業物聯網具有明顯的「人-機-物」一體化特徵,應用目標是智能化的按需控制和智慧化的精細管理,這需要農業知識模型特別是各種農業動植物環境閾值模型的支撐。目前農業物聯網數據資源的細分和數據挖掘尚未有效開展,大田、設施、畜禽、水產等領域的環境與生命體之間的知識模型和實用控制閾值庫沒有建立,計算機分析控制缺乏參照,控制的可靠性低,農業物聯網的優越性沒有得到發揮,應用效益和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產業發展滯後。由於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多樣且規模都較小,大型IT公司參與積極性不高,尤其是缺乏大型的傳感器製造商和運營商。目前,我國農業物聯網推廣應用多是高校和科研單位承擔,農業物聯網專用傳感、控制設備量產能力不強、價格高、穩定性差、運行維護不及時等問題較突出,已經成為農業物聯網發展的主要瓶頸。

四是可持續運行機制尚未建立。我國農業物聯網處於起步階段,應用技術不成體系,推廣應用沒有規模化,運行機制不可持續,在很多地方農業物聯網應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擺樣子、走過場的情形,真正進入生產經營主體管理決策環節的應用還不多。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科學引導,建立並完善農業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政策環境,鼓勵消費需求和民營資本進入,形成可持續發展機制。

智慧農業發展前景展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如何完成智慧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可以借鑑國外智慧農業發展模式。

一是美國模式。美國是農業生產智能化和農業服務精準化的典型代表。美國用直升機進行耕作管理的農場佔農場總數的20%以上,很多農場實現了精準施肥,精準施藥和精準灌溉,同時,美國建立了數據開放制度,開放的農業數據供專業公司開發,可為農場主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

二是日本模式。日本是農業經營網絡化的典型代表。日本「農產品中央批發市場聯合會」主辦的市場銷售信息服務系統和「日本農協」自主統計發布的各種農產品的生產數量和價格行情預測系統可提供的精確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每一個農戶都對國內市場乃至世界市場什麼好銷、價格多少、每種農產品的生產數量了如指掌,並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確定和調整自己的生產品種及產量,使生產處於一種情況明確、高度有序的狀態。

三是比利時模式。比利時是農業管理數位化的典型代表,比利時農業的特點是「生態」,比利時以信息化為手段對田塊施肥量進行數位化管理,並建立了監管機制,一旦發現家禽糞便等有機肥的使用不符合明確標準,就要進行懲罰。

當前,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正處在起步階段,未來一個時期,隨著國家「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出臺,現代信息技術將快速向農業領域滲透,智慧農業的發展將進入加速期,智慧農業將成為農業現代的制高點。展望未來,發展智慧農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搶抓「網際網路+」戰略機遇。智慧農業概念的提出與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迫切內在需求相吻合,既是歷史機遇的巧合,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然。智慧農業良好的發展前景,不是概念的炒作,我國目前農業發展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拐點上,農業生產智能化、農業經營網絡化、農業管理數位化、農業服務精準化是必然發展趨勢。因此,一定要牢牢抓住「網際網路+」戰略機遇,深入推動網際網路和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的融合。

二是推進智慧農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英國演化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認為,每一次大的技術革命都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技術-經濟範式。這個過程會經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第二個階段是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和收穫,每一個階段大概需要20~30年的時間。當前網際網路進入中國已經有21個年頭,進入農業不過10年左右,物聯網、雲計算和智能終端作為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才剛剛開始,因此,從現在開始大概到2025年都是智慧農業的培育階段,智慧農業的成熟推進和蓬勃發展大概還需要20~25年的時間,大概到2050年,智慧農業將完全進入成熟期。因此,發展智慧農業,要科學謀劃,分步推進,切忌好高騖遠。

三是當前推進智慧農業需要政府引導。智慧農業是高新技術在農業中的具體應用,具有基礎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廣和公益性強的特點。在當前投入產出效益不高、農民收入水平較低、農業信息化市場化運作還不完善的情況下,需要公益性行業專項支持,建議根據我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按照「發展急需、技術成熟、示範效益好」的原則,實施一批有重大影響的智慧農業應用示範工程,建設一批國家級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推動智慧農業跨越式發展。

來源:農業行業觀察

END

相關焦點

  • 智慧農業建設方案
    ,依託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智慧農業是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全產業鏈的「生態融合」和「基因重組」,是信息技術、農業技術與裝備技術對區域農業資源、生產、市場的重新優化配置,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業態。
  • ...南沙論劍,共謀漁業發展新篇章 第二屆中國智慧漁業峰會在廣州舉行
    第二屆中國(南沙自貿區)智慧漁業峰會在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期間舉行,旨在搭建漁業「首腦」科技交流、碰撞思想、協作融合的高賦能平臺,聚焦以數字漁業為主的現代農業要素,推動漁業產業園及明珠都市農業實驗園的高水平建設,加快構建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用智慧漁業引領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南沙區「三區一中心」高質量建設貢獻力量。
  • 第二屆中國(南沙自貿區)智慧漁業峰會在穗舉行
    央廣網廣州12月6日消息(記者鄭澍)12月5至6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水產學會主辦,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政府、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南沙自貿區)智慧漁業峰會在廣州舉行。近年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牛鼻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支撐,積極推進智慧農業建設。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高慶營表示,此次峰會是深化智慧農業產學研合作的重要平臺,也是率先探索現代漁業發展方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落實數字中國部署的具體舉措。發展漁業現代化是廣東省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繁榮的重要途徑。
  • 李道亮:為了研究貝類作息,我的學生凌晨在池塘邊被咬了一身包
    2020年9月19日,「我是科學家」第25期演講現場,中國農業大學特聘教授、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主任李道亮,帶來演講:《水產網際網路時代,一人能養百噸魚》。李道亮演講視頻:以下為李道亮演講實錄: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國農業大學信息電氣工程學院的李道亮,也是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主任。
  • 李道亮教授:無人農場引領農業智能化
    (二)資源約束大,勞動力生產率低  世界上最發達的挪威,一個人一年可以產200噸魚,而我們中國目前只有7噸的水平。  核心原因就是我們的技術水平、裝備水平比較低,導致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這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基本問題。
  • 餘淼傑:RCEP籤署,中國企業機遇和挑戰
    11月27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SAP成長型企業社區」聯合推出「RCEP:世界秩序重構中的中國產經」線上《管理大講堂》。SAP 中國區副總裁、工商企業事業部總經理張斌,攜手北大國發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餘淼傑教授做客直播間,為企業家、高管及產業集群負責人解析中國企業的機遇和挑戰。在直播分享中,餘淼傑認為,全球化的趨勢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 信息「智慧」如何改變農業?
    往年春耕時節,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教授和學生會來到田間地頭,為農民進行技術指導。今年由於疫情,農技人員無法下地,急壞了四川省汶川縣200餘名果農。就在這時,一堂堂春耕技術培訓會及時在「雲端」開播。通過視頻連線,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教授又與他們「見面」了,對小葉病該打什麼藥、生長過程中果子為何變小變黃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並教授果農特色水果甜櫻桃的春季培育技術。「效果特別好,跟手把手教沒啥差別,還不用出門。」一名果農感慨。
  • 農業智慧轉型期待高端人才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劉亦凡) 10月13日,由中國老教授協會、中國農業大學共同主辦的「2018全國智慧農業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記者在論壇上獲悉,智慧農業是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而農業由傳統階段向智慧階段轉型,需要高端人才作為支撐。
  • 農業版「人機大戰」來了!從「一顆草莓」看中國智慧農業的未來
    儘管通過這種 「粗放」 的方式,中國用不到世界上 10% 的土地資源養活了世界上 20% 的人口,但如今供給與需求矛盾正變得愈發明顯,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美國僅僅用 1% 的勞動力就可以創造出相當於中國 77% 的糧食產量,中國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有 1.9 億,但其中大部分是老人。」
  • 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在北京召開
    王巖石強調,「十四五」徵程上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新的徵程上希望大家增強合作,協同共進,努力推動現代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更大的力量。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就「雙循環背景下的農業高質量發展」主題做了主旨報告。
  • 坦尚尼亞農業生產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駐外之家 | 海外華人第一平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一、坦尚尼亞農業生產面臨挑戰 坦尚尼亞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對坦尚尼亞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極飛科技出席聯合國數字農業論壇 打造中國無人化智慧農場
    代表中國企業參會的智慧農業科技公司極飛科技,不僅成功入選了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國際電信聯盟(ITU)聯合發布的《數字農業與人工智慧應用》報告,聯合創始人龔檟欽還作為演講嘉賓出席論壇的開幕式環節,充分反映出國際市場與研究機構對極飛智慧農業技術的高度認可。
  • 2020CSCO年會開幕|中國臨床腫瘤學嶄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席捲世界的新冠疫情使得學術交流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幸運的是,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變挑戰為機遇,中國臨床腫瘤學的學術發展進程並未因疫情困難而停下腳步。精準診治,攜手共贏。9月19日,第二十三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20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學術年會在北京隆重開幕!
  • 乘勢新基建,大灣區發展會遇到什麼機遇與挑戰?
    11月15日,在「北大光華大灣區發展論壇」上,來自政、學、企各界嘉賓齊聚深圳,建言特區發展,暢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機遇。廣東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新洪,騰訊投資管理合伙人、騰訊集團副總裁李朝暉,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東平,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李黔,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理等嘉賓圍繞「乘勢新基建,創造新價值:灣區發展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圓桌對話。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金融學系教授張崢主持。
  • 「中國農業新聞網」2020年12月2日農業頭條
    共同關注一、2020年GCHERA世界農業獎揭曉 中國科學家首次獲獎1日,2020年GCHERA世界農業獎在南京農業大學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帕梅拉·羅納德教授憑藉多年來在農業與生命科學領域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就獲獎
  • 第十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舉行
    上午的會議由開幕式、主旨報告、國際農業發展交流、研究報告發布、2020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優秀組織/個人推介名單公布等環節。會議由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教授、原院長孟繁錫主持。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王巖石在致辭中提到,目前通州區基本構建起了以高新技術示範和現代農業產業為主的系列農業產業示範園,加速了人才聚集、創新聚集、成果聚集,為人民創新創業打造了新高地,為企業蓬勃發展提供了大舞臺。「十四五」徵程上將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新的徵程上希望大家增強合作,協同共進,努力推動現代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貢獻更大的力量。
  • [演講]北大第一醫院高獻書:從臨床角度看粒子線放療在中國的機遇與挑戰|第二期CPTN中美海惠粒子線論壇
    主題為粒子線放療的中國機遇與前景,由CPTN和中美海惠共同主辦。本次論壇人氣火爆,參與者踴躍,共有來自中國、日本、美國、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70多位專家及業內人士參與了本次論壇。論壇第一位進行演講的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放療科主任高獻書教授,高獻書教授是北京醫學會質子重離子專委會組長、北京大學放射腫瘤學系副主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放射腫瘤學專委會主委;發起並參與中日韓放射腫瘤交流會。在前列腺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統腫瘤、食管癌、早期肺癌SABR、乳腺癌等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及綜合治療上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 中國與亞塞拜然夥伴關係:新機遇 新挑戰
    中國網5月16日訊 (記者 韓雅潔)5月14日,由中國社科院與亞塞拜然科學院舉辦的第二屆中阿經濟發展與合作研討會在京舉行,本屆研討會主題為「中阿夥伴關係:新機遇、新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亞塞拜然科學院院長阿基夫·阿里扎德、亞塞拜然科學院副院長伊薩·哈比拜利、亞塞拜然駐華使館參贊胡欣諾夫出席開幕式並發表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