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之家 | 海外華人第一平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一、坦尚尼亞農業生產面臨挑戰
坦尚尼亞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對坦尚尼亞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2018年的貿易經濟數據顯示,坦尚尼亞農業產出值在整個國民產出中佔很大份額,通過對比農業、建築業、製造業、礦業及公共管理產出值,農業GDP佔總GDP的42%(圖1),其中以種植業尤為突出。
同時,農業能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解決農村人口的工作問題,通過2014-2015年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國農業從業人員大約有一千一百萬人,其中絕大多數從事種植業。儘管坦尚尼亞農業行業有著較大的人口基數,政府也督促農業發展計劃二期(ASDP II)的落實,但就目前調查的情況來看,全國農業發展進度遲緩,還保持著「三分投入、靠天吃飯」的粗放型農業,落後於世界水平,仍然以傳統的小農體系為主。基於這樣的農業生產現狀,具體的表現形式是怎樣的呢?
圖1:坦尚尼亞GDP數據(A)及其所佔份額。
來源: TradingEconomics.com, World Bank.
二、坦尚尼亞農業生產現狀
1. 主要糧食作物單一
坦尚尼亞有著適合發展種植業理想的地理環境,農業資源相對豐富,但因其單一的飲食結構,以玉米為主食,大多數地區以種植玉米為主,較多地區種植木薯,其他的糧食作物如水稻、小麥、大豆、土豆等較小面積種植、不成規模,種植蔬菜也僅局限於常規種類如辣椒、白菜、胡蘿蔔、番茄等,其他的經濟作物有咖啡、茶葉、棉花、菸草、腰果、劍麻和丁香等。
種植糧食作物的定向化選擇究其根本原因,是其飲食的單一化,飲食結構的多樣性較低,對營養健康膳食的認知不足。根據2016年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估計,全球有20億人患有微量營養素缺乏症,近8億人能量不足。在東非,營養不良的發生率高得驚人,高達34%。
在此方面,應加強中非飲食文化的交流,優化當地飲食結構,以飲食結構的改變帶動當地對其他糧食作物的需求,從而改善目前種植業定向化選擇的狀況。
2. 農業種植模式單一
坦尚尼亞全境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狀,平均海拔1200m。東部沿海為平原,西部內陸高原面積佔內陸總面積一半以上,東非大裂谷從馬拉威湖分東西兩支縱貫南北。坦尚尼亞具有廣闊平坦的耕地,適宜現代農業集約化種植和管理,可當地農業生產的品種布局缺乏合理規劃,僅限於農戶的個人選擇。就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農戶選擇大面積種植玉米,單一化的種植模式對自然災害、極端氣候和病蟲害爆發的抵抗力低下,比如在辛巴村,玉米連片種植(圖2),2019年的雨季降雨量小,已造成乾旱氣候,加之玉米秋粘蟲的為害已造成當地玉米減產近三分之一,這樣的情況在當地時常發生。
圖2:辛巴村玉米連片種植(江冰冰 攝)
農業生產中單一化種植模式極具脆弱性,一旦爆發病蟲害進而演變成大流行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嚴重時毀田絕收,而通過農藝措施,例如合理的密植、輪作、間套作來增強農田生態系統對極端情況的抵禦能力,從而利用生物多樣性實現對病蟲害的持續控制,這是經過生產實踐得到的最有效最持久的生防技術。
現代農業大面積單一化種植導致了農業生物多樣性水平嚴重降低,因而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過度喪失已成為可持續農業所面臨的主要難題。利用生物多樣性持續控制作物病害能減輕病害的發生和作物產量損失,達到保護作物多樣性,減少農藥過量施用給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最終目的,而揭示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的機制能有效地指導生產上對不同作物進行合理布局和輪換,建立作物不同組合的優化搭配和種植模式。
合理間套作是抑制植物病害流行的天然屏障,如油菜、小麥與蠶豆間作對小麥銹病、蠶豆銹病、蠶豆褐斑病控病效果顯著,大麥與油菜間作,馬鈴薯、花生與玉米間作對玉米大斑病控病效果顯著,韭菜與辣椒間作可實現對辣椒疫病持續控制,玉米根系分泌物對菸草黑脛病有一定防治效果,這些經驗對非洲種植業農作物品種的選育和布局都具有借鑑意義。
3. 病蟲害防治的缺失
坦尚尼亞的氣候可分為4個類型:(1)熱帶氣候,沿海區,高溫高溼;(2)熱帶半乾旱氣候,中部高原區,氣候炎熱乾燥;(3)高溼的湖濱區,季節變化小;(4)溫帶氣候,北部和西南部山區的區[4]。氣候的多樣性造就了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同時也為植物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提供了溫床。
坦尚尼亞的病蟲害常年發生,但鑑於防治的成本較高,幾乎很少投入農藥進行化學防治,疏於對病蟲害的監測和預報。
圖3:隨處可見的病蟲害為害現象(江冰冰 攝)
發生這樣的現象也不難理解。據了解,在坦尚尼亞全國就只有一家化肥廠、農藥廠,生產量完全達不到農業大國的需求,大部分的農藥和化肥都需進口,加之較高的運輸成本,讓農藥和化肥更加金貴,若是要投入農藥和化肥必然會產生高昂的費用,且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和增產效益的不確定性使得絕多數農戶望而卻步,大多數農戶負擔不起農藥和化肥的投入。
同時大多數農民對農藥持保守態度,對農藥缺乏客觀的認識,認為農藥會改變農作物的品質及口感,這使得農藥及化肥的推廣增加了一道屏障;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低廉且不穩定,讓農戶更不敢輕易投入資金到農業生產中;且當地機構,不管是政府部門還是農藥企業對於農藥的正確使用方法和劑型劑量都未形成客觀的書面指導,對於小部分想要使用農藥投入到生產中的農戶來說也是一個值得反覆斟酌的客觀原因。
眾多原因造成了當地連年爆發病蟲害,卻得不到及時防治和監測,這也是坦尚尼亞農業生產中生產率低下的一個原因。
4.缺乏農業基礎設施
發展健全的農業必然離不開農業基礎設施,在國內,設施農業越來越被普及和推廣,同時還能向更高層次的觀光農業、旅遊農業、休閒農業發展。在坦尚尼亞,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非常滯後的,農村的水電等設施較差,農村人口電力覆蓋率僅為2.5%,大部分農場缺乏灌溉、耕種和收割的機械化設施,抵禦異常氣候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差。
而對於農業至關重要的水利設施幾乎是零星半點,當地農業基本靠天吃飯,灌溉面積不到耕地面積的1%,農民缺乏種子、肥料等的投入資金,也缺乏種植技術、水肥制度優化以及田間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
當地農戶只能選擇在雨季完成大量的農事勞作,坦尚尼亞有明顯的雨季,一般分為雙雨季類型和單雨季兩種類型。雙雨季區域包含維多利亞湖盆地周邊地區、東北部山區和沿海地區,降雨特點是有長短兩個雨季,長雨季出現於3—5月,短雨季多出現於11—12月;單雨季區域包括中部、南部、西南部高原和山地,降雨時間從當年的10月或11月至次年的4月[4]。缺乏水利設施、灌溉設施、水肥設施等農業設施,極大限制了當地農業發展。
圖4:當地農業少有的水利設施,AB:辛巴村當地一農戶絕無僅有的自掘井和澆灌設施;CD:中國援坦農業示範中心的澆灌設施和蓄水池。(江冰冰 攝)
坦尚尼亞是非洲國家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東臨印度洋,內陸湖眾多,遍布全國各地,但總體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只有5.6%的水被開發利用。坦尚尼亞多為季節性缺水,興修水利設施合理利用水資源,才能逐步緩解當前水資源緊缺的困境。
5.農產品深加工不足
坦尚尼亞有著大量種類的經濟作物,如劍麻和丁香,產量居世界首位,此外,主要農作物按產值由高至低依次為:香蕉、豆類、玉米、木薯、水稻、花生、蔬菜、向日葵、芝麻等,主要出口農作物及產品按產值由高至低依次為:菸草、咖啡、棉花、腰果、芝麻、茶葉、小麥、可可和丁香等。出口的形式多以原材料或初加工產品,缺乏對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極大降低了產品附加值,對提高經濟效益的貢獻不大。
三、抓住農業發展的機遇
綜合目前農業生產現狀,坦尚尼亞如何緊跟當今世界迅速發展勢頭,打贏農業發展的翻身仗,實現自我的經濟騰飛是值得思考的。而如何發展農業成為真正的農業大國、農業強國還需要更深層次的探討與發展,目前亟待大量的改革與創新:
科技興農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其實也是科技的發展史,科技帶動人類進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運用科技造福人類是科學研究中永恆的命題,科技對於農業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發展現代農業、精準農業更加依賴於科技的進步。坦尚尼亞作為發展中國家,有著農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同時系統性的發展不健全也是其特點。基於基本國情,科技興農就顯得更為迫切。對於未來農業的發展關鍵應加大科技的注入,提高農業行業整體的技術含量。
教育興農
坦尚尼亞的農業基層人員的教育水平較低,從事農業生產全憑經驗,加之信息交流的渠道較少,信息的不對稱性尤為突出,諸多障礙導致整個產業滯後於世界水平,而改變這一現狀的途徑通過教育可以實現。
政策興農
作為國家層面,應高屋建瓴、高瞻遠矚、整體布局,將農業發展政策落到實處。1、制定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合理規劃農業生產;2、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注重農產品深加工行業的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形成農業產業一體化;3、加強與出口國的貿易往來,制定相關行業標準,與國際接軌,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4、設立農藥、化肥、農資等相關的監管部門,嚴格把控化學藥物、化肥和農資的輸出和使用,做到科學用藥、精準施肥、合理布局;5、重視農業設施建設,加大農業設施投資力度,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和其他配套設施。
令人驚喜的是,當地政府認識到農業對於坦尚尼亞經濟的重要性,並著手改善目前農業發展的困局,逐步規劃現代農業、精準農業,期待坦尚尼亞的農業能以更快、更穩健的步伐前進,助力非洲人民的脫貧致富,在人類農業史上留下一段濃墨重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