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由兩岸音樂人打造的微風樂集在中華兒女美術館舉行鄭成功文化節專場。(記者王協雲攝)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燕如)龜糕印、廈門餡餅、臺南劍獅掛飾、手工交趾陶……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產品、臺灣特色文創商品「爭奇鬥豔」;《鄭成功族譜》、《鄭成功叢談》、《廈門舊影》……一本本精心挑選的二手圖書,讓您在閱讀中更加了解廈門、了解鄭成功文化。
作為2016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的配套活動,昨日上午,一場匯聚兩岸特色文創產品的公益市集在中山路東段、霞溪路亮相。這場由兩岸社區共同精心打造的公益市集一亮相,就吸引了許多市民的關注,現場十分熱鬧。
此次公益市集的25個攤位來自兩岸多個社區,不僅有來自中華街道的6個社區、廈港街道的2個社區,還有來自臺南的2個社區。臺南市文化協會此次帶來30多種文創產品,有書夾、背包、杯蓋等,設計極富創意。
「這是兩岸社區交流的有益嘗試。」臺南安平文教基金會蘇裕煌說,參加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不僅能增進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而且讓兩岸文創作品不斷創新,激蕩創作的火花。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益市集的每個攤位都擺放一個愛心款箱,消費金額由購買者直接放入箱子。據悉,這次公益市集所得的營業額,將拿出10%給予街道級慈善分會,用於幫扶轄內的困難群眾。公益市集將持續到今天,歡迎市民朋友前往參加。
本屆鄭成功文化節,思明區還開展了史跡導覽活動,帶領臺灣客人了解思明區。昨日上午,臺灣客人體驗了一次廈門老城區的街巷遊。循著中山路、思明南路、陳化成故居、延壽寺等,臺灣客人不斷按下手中的相機快門,記錄廈門的人文底蘊。
同根同源,鄭成功文化節讓兩岸民眾再次相聚廈門,架起了一座溝通互動、深化友誼的橋梁。
【相關】
精彩文藝演出助陣文化節
23日晚,由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創作的高甲戲《大稻埕》,在小白鷺藝術中心與兩岸400多名觀眾見面。
《大稻埕》反映的是臺灣大稻埕商人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和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在表演中,考究的場景、極具閩南特色的唱腔,引發了兩岸觀眾的強烈共鳴。
昨天晚上,由兩岸專業音樂人打造的微風樂集在中華兒女美術館舉行鄭成功文化節專場。前來參加鄭成功文化節的臺灣鄉親前來捧場,在悠悠音樂聲中感受濃濃的鄉情。(記者吳燕如)
【連結】
鄭成功文化節彰顯兩岸聯辦活力 交流廣泛參與更年輕
廈門網訊 據海峽導報報導(記 者劉強/文吳曉平陸軍航/圖)「成功海絲航渡臺灣」2016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6月22日至24日在廈門成功舉辦。在短短3天時間內,兩岸信眾在廈門 市思明區參與了豐富多元的交流活動。憑藉「鄭成功文化」這一連結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本屆文化節充分發揮兩岸聯辦優勢,強化活動創新性和參與廣泛性,讓這 項享譽兩岸的品牌交流活動展現出十足的活力。
活動舉辦更基層
24日上午,本屆文化節特設的公益市集,在思明 區霞溪社區步行街開市。本次公益市集由思明區中華街道轄下的六個社區推薦社區商家廣泛參與,臺南市文化協會則推薦臺南社區和商家攜帶文創商品、二手書前來 參與,每個攤位皆設置捐款箱,市集所得營業額的10%捐贈慈善總會作為慈善基金。
導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這種形式新穎的兩岸市集吸引了很 多市民和遊客,他們饒有興致地在攤位間穿梭,買完喜歡的物品,還不忘把零錢投進公益箱。臺南攤主吳先生表示,臺灣這些年來一直在推行「社區營造」,聽說廈 門也在推動類似的「共同締造」行動,其實完全可以互通有無、一起進步。他對公益市集也相當讚許,認為這種方式提高了社區和商戶的多元參與,又體現了閩南人 樂於回饋社會的傳統,「讓我們這次廈門之旅更加回憶滿滿」。
交流範圍更廣泛
思明區自2009年舉辦首屆鄭成功文化節 以來,今年已經是第八屆。2013年文化節升格為兩岸聯辦,由臺灣、廈門每年輪流主辦。今年的文化節,重新輪到廈門市思明區政府主辦,但除了「全臺祭祀開 臺聖王延平郡王鄭成功聯合會」作為承辦單位外,臺南鄭成功祖廟、安平文教基金會和臺南市文化協會也積極加入承辦。2015年在臺灣金山、貢寮隆重舉辦鄭成 功海巡活動之後,鄭成功文化節進一步拓展了在兩岸的影響力。今年文化節的參與範圍和規模進一步擴大,在400多位兩岸嘉賓中,有250多位來自臺灣。
參與人員更年輕
在23日的鄭成功文化節開幕式暨鄭成功頌典祀宴禮上,55名來自兩岸的禮生成為一大亮點。其中的40名禮生,來自思明區中華街道鎮海社區和廈港街道鴻山 社區,另外15名則來自臺灣。他們一大早就背起竹簍,將閩臺兩地的民俗祭品親自背上山。祭祀之後,兩岸禮生互換祭祀點心,再將這些民俗食品與兩岸信眾分 饗。
臺灣中山大學學生向可萱,是第一次參加鄭成功文化節活動,她對復古隆重的頌典祀宴禮充滿好奇,一直用手機記錄著。她對導報記者表示,以禮生的身份,背著竹簍上山,雖然「老天爺熱情難耐」,但特別有參與感,希望以後能多多參與這種活動,多認識一些大陸的年輕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