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頌典儀式現場放置了一張供桌,供桌上的祭品品種豐富。
遵循古禮舉行頌典儀式。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文/本報記者 吳曉菁 吳燕如 圖/本報記者 王協雲)鴻山之巔,兩岸民眾再度因為「鄭成功」這個名字而相聚。2016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昨日開幕,海峽兩岸數百名民眾齊聚美麗的鴻山,遵循古禮舉行頌典儀式,共同緬懷海峽兩岸共同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市政協副主席黃學惠出席了頌典儀式。
思明,是廈門城市的發祥地,而思明之稱,則是鄭成功所命名,意在思念明朝。350多年前,鄭成功就在鴻山嘉興寨屯兵、練兵。如今,故壘依舊,郡王祠前,兩岸民眾共同緬懷中華民族的英雄鄭成功。
樂起、行盥洗禮,敬香;全體肅立,行四拜禮;行三獻禮;共獻香茗……在兩岸主祭人的帶領下,來自臺南鄭成功廟、臺灣新北金山承天宮、新北貢寮慶安宮等13個宮廟的250多人和大陸民眾一起參與了祭拜。
鼓聲隆隆,樂聲迴蕩。在莊嚴的祭祀儀式中,兩岸民眾共同緬懷鄭成功的豐功偉績,對鄭成功共同的信仰也讓兩岸民眾找到了情感的「共鳴點」,濃濃的兩岸情在現場流淌。
和往年頌典儀式不同的是,今年的儀式現場放置了一張巨大的供桌,供桌上的祭品品種豐富,共有36種,均由兩岸同胞精心準備。中華街道鎮海社區、廈港街道鴻山社區,準備了粽子、香餅、米果,還有紀念鄭成功的特色小吃成功等本地特色食品作為祭品,分贈臺灣信眾。臺灣地區則帶來的太陽餅、麻酪、米酪、圓餅、雙奶餅、鳳片糕、三色糖等小吃,送給本地群眾分享。這些祭品在頌典儀式前由兩岸55位青年禮生背上山。中華街道鎮海社區,廈港街道鴻山社區,各20名年輕人,臺灣地區15名年輕人,擔任禮生。
本屆文化節由廈門市思明區政府主辦,廈門市延平郡王祠管委會、廈門市思明區群眾文化協會、全臺祭祀開臺聖王延平郡王鄭成功聯合會承辦,臺南鄭成功廟、安平文教基金會、臺南市文化協會協辦。
【相關】
仿古帆船昨升帆
正申請重走鄭成功當年的航路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記者 吳燕如)在激昂的音樂聲中,船長和船員登上一艘仿古船一起升帆。昨日下午,2016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配套活動——2016鄭成功海商航路文化展在中華兒女美術館開幕。
船長王鐵男介紹說,這是傳統古帆船,長5.99米,寬1.99米,重達1.5噸,全木頭打造而成。當年鄭成功橫渡臺灣海峽,靠的也是這種帆船。這艘船在莆田製作,帆船利用風力前進,如果按設計時速航行的話,兩天一夜即可抵達臺灣。據悉,目前正在依照規定辦理申請,計劃重走鄭成功當年的航路。
中國帆船的故事、歷史源起;鄭成功生誕祭等詳細的文字解說,搭配港口圖、海圖、船圖、建築圖……二樓展廳裡39幅圖文並茂的展板生動陳述了鄭成功的海絲路線。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到7月3日。歡迎市民朋友到中華兒女美術館「零距離」觀看鄭成功海商航路文化展。
兩岸青年文創作品亮相
本報訊(記者吳燕如)命名《成功勇士》的小團扇,以鄭成功一生中的傳奇為圖案內容;命名《鄭荷之戰》的書檔,一側為鄭軍剪影,一側為荷軍剪影,左右兩對立面呈現當時鄭荷大戰的對峙圖像……
位於中華兒女美術館二樓的同一展廳內,兩岸青年文創作品展示人氣十足。以「海商文化」、「鄭成功形象」為題材,來自兩岸的21名青年創意巧思,設計了28件文創作品。
昨日下午,兩岸青年還圍坐一起進行文創交流,分享每件作品創作的背後故事和靈感。《鄭荷之戰》的作者黃瑋真是臺南市文化協會的一名設計師,參加這一次的活動讓她感觸很深,「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通過兩岸青年的交流,碰撞出不少創作火花。鄭成功為海峽兩岸留下了寶貴的思想和文化遺產,讓我們在創新鄭成功文化內涵上可以發揮作用。」
【花絮】
頌典一大亮點:
背祭品上山
昨日上午八點,鴻山寺登山步道上出現了一支特殊的登山隊伍——55名身著統一服裝的兩岸青年,他們背著竹簍從山腳下出發一路走上去,竹簍裝的是兩岸特色祭祀品。
這是今年頌典儀式的一大亮點——祭祀品由兩岸青年作為禮生將祭品背上鴻山公園延平郡王祠廣場。參加的55人由兩岸青年組成,其中思明區中華街道鎮海社區、思明區廈港街道鴻山社區各20人,臺灣青年15人。
臺灣中山大學碩士生林培茵第一次參加鄭成功文化節,她頗有感觸地說道,「活動非常有意義,年輕人應該多參加這樣的活動,這是對鄭成功文化的傳承,也能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民間文化交流。」
來自臺南的林培茵,也說著一口流利的閩南話,「走在廈門的街道,看著這裡的建築,耳邊響起了閩南話,在這裡總能發現和臺灣相似的地方,一點也不覺得陌生。」